白银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①传统医学认为,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与自然相应,在养生时也应该顺应四时气候冷暖变化的规律和特点。②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 我国自古就有冬令进补的习俗。③在冬季,人们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增强,适当进补不但能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养精蓄锐,使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A.第①句中“人与自然”“四时气候”都是并列短语。

B.第②句中画线句子的主干是:冬天是时机。

C.第③句中“不但……还”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D.第③句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应改为“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2、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斯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后,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王树增的《长征》是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

C.法布尔的《昆虫记》,只是向人们介绍了不同昆虫的生活习性,提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D.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飞向太空港》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再现中国航天人以身许国、砥砺前行的英雄形象。

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B.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C.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D.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散文诗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B.《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豪”之称。苏轼评价他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称“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B.诗歌五节反复吟咏,逐步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词句的反复,节省了诗歌的创作时间。

C.本诗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慕、爱恋之情,表达了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D.“辗转反侧”用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君子对淑女思念之深,抒发了“求之不得”的苦恼。

【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蒹葭采采,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3)《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你(傅聪)的中文还是比英文强,别灰心,多写信,多看中文书,就不会失去用中文思考的习惯。你的英文基础不够,看书太少,句型未免单调。

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between lings【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的意想之外。绘画、雕塑、戏剧等等都有此潜在的境界。不过音乐所表现的最是飘忽,最是空灵,最难捉摸,最难肯定,弦外之音似乎比别的艺术更丰富,更神秘。因此一般人也就懒于探索,甚至根本感觉不到有什么弦外之音。其实真正的演奏家应当努力去体会这个潜在的境界(即淮南子所谓“听无音之音者聪”,无音之音不是指这个潜藏的意境又是指什么呢?)而把它表现出来,虽然他的体会不一定都正确。能否体会与民族性无关。从哪一个角度去体会,能体会作品中哪一些隐藏的东西,则多半取决于各个民族的性格及其文化传统。甲民族所体会的和乙民族所体会的,既有正确不正确的分别,也有种类的不同,程度深浅的不同。我猜想你和岳父的默契在于彼此都是东方人,感受事物的方式不无共同之处。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往往相似。你和董氏兄弟初次合作就觉得心心相印,也是这个缘故。大家都是中国人,感情方面的共同点自然就多了。

①《傅雷家书》中傅雷给儿子提出的建议涉及很多方面。在选文中,傅雷主要与儿子讨论了哪类话题?请再从原著中举出一类傅雷与儿子探讨的话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选文,试分析写信者傅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⑥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⑦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⑧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⑨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⑩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2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3有人认为,文章第六段似乎与写“蒲公英”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4文章以“枯萎的蒲公英”为题有何妙处”?

5阅读链接材料,结合第五段划线句子,联系全文,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法和主题上的共同点。

链接材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汪曾祺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雨天,花是清澈明朗的姿态;晴天,花是光华灿烂的模样。一个人也应该如此;在不同的环境里拥有不同的心境,但不变的是如一朵花般怒放的信念。

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②内容具体充实。③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⑥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