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 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 这篇文章有恢宏的气势,有铿锵的节奏,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

2、下列句子没有用到夸张修辞的一项是(     

A.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B.列夫·托尔斯泰长着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C.朱德母亲纺的“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D.棚屋里炉子烧到炽热,才能感受一点儿暖气,要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苏轼。苏轼,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文学家。

B.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在句中意思是“像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征蓬”比喻远行之人。

C.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受戒》等。

D.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首联“平”“涵”“混”等词富有表现力,写出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宏伟景象。

B.颔联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表现出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壮观和汹涌澎湃的气势。

C.诗的后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以隐喻的形式表达出“赠张丞相”的实意,委婉含蓄。

D.尾联以垂钓者喻“张丞相”,借“临渊羡鱼”的典故抒发了对张丞相的羡慕之情。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诗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两句诗?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填空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3)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其二)》)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6)________________,绿水逶迤。(欧阳修《采桑子》)

(7)李清照《渔家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感情基调。

(8)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忘身报国的决心。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判断题。

①《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_____

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_____

③《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壶口

(1)①呵,冬日壶口,别有一番绮丽景!

(2)呼啸的北风,裹着黄土细沙,不停地刮蚀着河岸两边险峻的悬崖峭壁,也在不厌其烦地为人义务妆扮各式各样的奇特发型。灰蒙蒙的天空,几只苍鹰盘旋,似乎在变换着不同视角观赏眼下的奇景。

(3)黄河一改夏日的恣肆狂放,没有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雄伟壮观,“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放眼望去,北国风光,一片银装玉砌的冰雪世界。②仿佛置身于冰冻的南极,不!是把壶口黄河运到了南极吧?

(4)冬日壶口,冰与雪成为世界的主宰。③你瞧,那冰由微不足道变成了河床的至尊。十里龙糟完全被厚重的坚冰覆盖,且不断地生长、凸起而发生龟裂。宛如一条周身布满鳞片、吃饱喝足的巨龙横卧在峡谷中央,等待春天的召唤。那龙槽较为狭窄,上游下来的冰凌便在这里积聚,壶口下游约50米处形成了冰桥。半月形的冰桥,最厚处4米左右,最薄处约有2米。

(5)导游说,每逢农历小雪、大雪时节,上游漂流下来的大小冰块,落入壶口低四处,日日堆积,冰峰冻结,冰桥天然合成,人履冰桥,如走坦途,人称“壶口叉桥”。

(6)看!汹涌奔流的黄河之水,青中泛黄,如美酒,似碧玉,伴着呼啸的寒风吹起的乐曲,携着大大小小的冰凌,义无反顾地扑向壶底,钻进龙槽下被冰雪覆盖得严严实实的暗洞里,发出一阵阵轰鸣声。壶口下游的河道好似完全断流了,但仔细观察发现,龙槽尾部经过冰洞洗礼的黄河水,像是脱缰之野马,呼啸着一滴而出,向着远方奔流而去。

(7)壶口上游来水虽不多,但瀑流依然比较壮观、奔涌的河水犹如野马之套缰,极力挣扎,狂暴嘶鸣,跌入壶口,仿佛使出浑身解数,万钓之力骤然化为轰然的倾泻,飞溅出千朵万朵雪浪花,还有丝丝缕缕的雾气。

(8)河岸两侧是大小不一的冰雕艺术品,微弱的阳光映在上面,就像一块块晶莹透亮的美玉,泛着美妙神奇的光芒,再看河床内壁,冰帘垂挂无数,精致有序,分外诱人。

(9)久久伫立在壶口瀑布周边被坚冰覆盖的岩石上,观看被雌化了的温驯许多的瀑流,欣赏龙槽两边悬崖上的冰雕、冰柱和冰挂,奇形怪状,件件都是奇珍异宝!与壶口的瀑流、彩虹、雪地相映成趣,美不胜收。④看得久了,定会产生一种错觉,恍若来到奇妙无比的艺术殿堂。

(10)冬日壶口啊,你竟如此粗犷而严峻,原始而古朴,足以使人陶醉,足以净化心灵;你像是一座魔幻城堡,别具风情,意境优美,情调高雅,不禁使人惊呼:天下奇观之绝版也!

【1】对文中加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总写作者初到黄河壶口时的总体感受,“别有”一词预示冬日壶口将另有一番与其他季节不同的景致,制造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B.第②句:将冬日壶口与冰天雪地的南极作比较,强调冬日壶口就是一个冰雪世界,为下文即将出现的冬日壶口的各种景色设置了一个大背景。

C.第③句:写冬天时节,黄河壶口到处是冰雪,连河床也充满了冰块,在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里,作者觉得连平时最微不足道的冰也变成了最高高在上、最傲慢自大的东西。

D.第④句:写龙槽两边悬崖上的冰雕、冰柱和冰挂与壶口的瀑流、彩虹、雪地相映成趣,景色万千,像奇妙无比的艺术殿堂,这是作者的幻觉,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2】下面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冬日壶口”,由表季节的词和表地点的词组成,很平实,很简洁,高度准确地概括了这篇游记的内容,也预示了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B.第五段写导游的说话,目的是补充介绍壶口下游约50米处冰桥形成的原因,这样写,丰富了这篇游记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文章情景交融,热情赞美了冬日壶口的壮美景色,强烈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壶口乃至祖国河山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D.本文与课文《壶口瀑布》都是写黄河壶口的游记散文,都写到黄河,都写到壶口,都写到瀑布,可见两者的写作重点都是一样的。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敢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提到青春,你会想到什么?

请你以《青春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人名和校名;④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