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徨(páng)     ##dot## 然(hè)          对(xiào)          当之无(kuì)

B.肉(jiǎo)        壁(qiào)        古(gèn)          然入梦(hān)

C.呜(yè)        ##dot## 障(píng)        (lǒng)        高山之(diàn)

D.问(jié)          午(shǎng)       忿然(fèn)          痛绝(è)

2、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包含着境由心生的这里和作者闹中取静的自得之情。

B诗的后四句首先描绘了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画面中静景和动景结合,接着抒发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是内心的失落和迷茫。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

D本诗格调闲雅有致,诗意展开自然流畅,语言清新质朴,韵味醇厚。

 

3、下面有关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此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B.“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期日中”两句中,“尊”和“家”分别是敬辞和谦辞,“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C.律诗有“五律”和“七律”,每两句成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的上下句须是对偶句,全诗通押一个韵,除了首句,每句都需押韵。

D.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令人敬佩的作家,他以病残之躯完成了《病隙碎笔》。课文《秋天的怀念》饱含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4、下面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 令爱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的艰苦奋斗。

B. 由于特定的土壤要求、复杂的制作工艺,使得君山银针的产量很有限。

C. 不但他在诗词方面造诣很深,而且对书法、绘画也很有研究。

D. 据统计,2017年一季度,国内汽油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大约12.7%左右。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汉字的功能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强大。

B.朋友的音容笑貌不时回响在耳畔,他和我在校园中边散步边交谈的情景宛在眼前。

C.《黄河颂》以颂歌的形式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D.广大科技工作者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武装头脑。

7、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金(xīn)       着(niàn)       淋漓(kǎi)

B.概(lù)             (yíng)       仙露浆(qióng)

C.咀(jiáo)       宿(sù)             气冲牛(dòu)

D.荒(pì)             咐(fēn)             酣然入梦(hān)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论语》六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⑤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习之 年与

B.不亦   好之者不如之者

C.与朋友交而不乎 日中不至,则是无

D.吾十有五而于学 非无以成学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不愠 相委

B.为师矣 静修身

C.回也不改一犬坐于前

D.择其善者而从 因往晓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章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及做人要有修养,启发人们要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B.第②章强调“温故知新”的重要性。在复习中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C.第③章是孔子学生曾参的话。谈学习的方法,强调要随时反省自己。

D.第⑥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9、按要求填空。

⑴《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一部书,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⑷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⑸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0、阅读《邓稼先》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能走”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②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③“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④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⑤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⑥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结尾引用“五四”时代的歌曲,赞扬稼先远大的志向、赤诚的爱国热情,赞颂他就是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B.作者用“不知道”“也不知道”“不知”揣摩稼先的心理和言行,表达了对稼先的不理解。

C.作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从传统文化角度赞扬了稼先。

D.本文巧立小标题,结构独特,角度新颖,选材精当,凸显出一个光芒四射的科学家形象。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3】选段开头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请说说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①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②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③“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④“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⑤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⑥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⑦“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⑧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⑨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⑩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①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

①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②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_____题。_____

(5)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五、作文(共1题,共 5分)

12、根据要求作文

脑海中的往事像镜头一样连续不断地上演,无一不是生活中平淡的小事,却温暖得令人忍不住落泪。那温暖的时光,静静地流淌在心灵的最深处,它将永远温馨鲜活地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请以“那件小事温暖着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信息的班名、人名等内容。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