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汉末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B.《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由战国末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诗经》并称“四书”。
D.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等。
2、下面文中标有序号的四个句子,其中与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不一致的一项是( )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
①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人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滕本植物。
②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
③预计本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屋”,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变成绿色植物编织的城市。
④也有人提出下世纪要住在“摩天城市”,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A.①句
B.②句
C.③句
D.④句
3、下列关于《西游记》有关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悟空为救唐僧打杀了强盗,却被唐僧赶走。悟空去后,一只六耳猕猴变成悟空来害唐僧,悟空知道后,去找假悟空算账。后来,如来识破真相,真悟空打杀了假悟空。
B.孙悟空具有高超的斗争艺术,他善于透过迷人的假象认清妖魔鬼怪的本来面目。
C.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孙行者——弼马温——齐天大圣——孙悟空——斗战胜佛。其中“齐天大圣”是自封的。
D.孙悟空和铁扇公主、牛魔王斗智斗勇,在众神的帮助下,取得芭蕉扇,师徒顺利通过了火焰山。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勋(xūn) 选聘(pìn) 深宵(xiāo) 妇孺皆知(rú)
B.校对(jiào) 咳嗽(sou) 粗拙(zhūo) 鞠躬尽瘁(cuì)
C.耻辱(rú) 憋闷(mèn) 嗥鸣(gāo) 慷慨淋漓(kǎi)
D.斑斓(lán) 污秽(huì) 峭壁(qiào) 苛捐杂税 (kè)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重阳节期间,我市开展并进行了“民风民俗游”的休闲旅游活动。
B.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我市语文考试中的一项考查内容。
C.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D.刚刚过去的一个月,空气净化器的月销售量达到近2000多台,销量增长很快。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在家拖地的时候不小心扭了脚,真是祸不单行。
B.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高。
C.李平是一位优秀的教练,他经常向学员请教,真可谓不耻下问。
D.考试前夕,妈妈还念念有词地叮嘱我一定要沉着冷静。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晕(yùn) 收敛(niǎn) 诀别(jué) 随声附合(hè)
B.粗犷(kuàng) 静谧(mì) 云霄(xiāo) 亲差大臣(qīn)
C.贮蓄(zhù) 着落(zháo) 安祥(xiáng) 恍然大悟(huǎng)
D.狭隘(ài) 称职(chèn) 帐篷(peng) 拈轻怕重(niān)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山门圮于河( )(2)棹数小舟( )
(3)盖石性坚重( )(4)转转不已(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顺流下矣 以我酌油知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然则天下之事 其反激之力
D.不知其二者多矣 以钱覆其口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两句中的“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9、默写。
(1)学习古诗,就要了解作者的情感。王湾《次北固山下》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思乡之切,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借一轮明抒发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有很多章节讲到学习。《〈论语〉十二章》中,讲到学习有三层境界的句子是“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铁站台的背影
李小雅
①“请退回黄色安全线内!”“列车马上要关门了,不要再上了!”地铁站台上的人群在列车即将关门的时候,总是特别疯狂,仿佛因挤不上列车而被迫与人分离,是一件比割肉还痛苦的事。这是“国庆黄金周”出行高峰期,拥挤的人群,密集的脚步声,生怕走散的高声叫喊,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②“请排队有序等候列车!……”小析的叫喊声淹没于一片嘈杂声浪。他只有打开制叭,扯着嗓门大喊,并辅之以疏导人流的指示动作,才得以被人注意,
③“请排队有序等候列车!……”几个小时过去,小析已精疲力竭,他是一名地铁志愿者,每当人流量激增的节假日或周末,他都会来到站台维持秩序,保证乘客的安全。
④事实上,小析的穿着十分显眼:荧光背心,红色绶带,“地铁志愿者”的金字闪闪发光。他也比一般乘客高出一截,在他那个水平视线内,应该是一片黑色头顶的“一览众山小”之景。在等候列车的空当,虽身在人群之中,小析的心思此时短暂放空,他想起了他已一整年未回的遥远的家。
⑤小时候,母亲总是在小析放学到家前,就做好了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快到家门口的小析闻到饭菜香,就迫不及待地冲上楼,后来,小析的身高蹭蹭蹭地一下子超过了同龄人,并顺利入选进了市篮球队,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学业负担的加重,小析感到烦闷无趣,想要逃离这里的一切。后来,他考到了离家很远的大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小析在新环境里适应良好,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也加入了志愿者这个大家庭,一年过去了,这一年,他再没回过家。
⑥“列车即将进站,请乘客们注意安全……”广播响起,把小析拉回到了现实。他赶忙打开喇叭,指引着乘客们有序等候。“先下后上,那位小伙子,请等一下!”两个方向的人流碰撞,又是一阵混乱。在忙乱之间,突然,小析看到在前一节列车排队等候的乘客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
⑦“妈!”
⑧小析又惊又喜,那不就是一年没见的妈妈?她怎么会只身一人来到这里?难道是在找我吗?霎时间,小析的眼睛湿润了。
⑨那个在人群中显得弱小的背影,那个白了头发、朴素整洁的人,就是记忆中每天做好一桌丰盛的饭菜等我回家的妈妈吗?可是眼下,这节车厢的乘客正往车内挤,在小析面前,隔着一道坚固的流动的人墙……
⑩“列车即将关门,请注意安全!”小析回过神来,赶忙阻止了还在车门与站台间不甘放弃的一位大叔,“您别挤了,您的背包上不了啦!”车门关上了,小析抬眼望去,那个身影已不见。他追着车跑,但始终再也没有看见她……
⑪“喂,妈!我看见你了!”小析慌忙掏出手机,打给母亲,“什么?你回来了吗,儿子?”母亲的语气里流露出惊喜。“妈,你在家?”小析听出电话里的背景并不嘈杂。“在啊,在准备午饭呢。你这孩子,回家了也不说一声!”母亲这时停下手中的活,语气中的惊喜依然不减。“妈,对不起……”小析明白过来,刚才那个背影并不是母亲,只不过是他认错了。“妈,我刚刚把别人的背影认成你了,妈,我好想你!我在当志愿者,别人放假的时候都是我最忙的时候,我过年的时候,一定回家。”此刻,小析终于明白他其实很想家,想念妈妈可口的饭菜,想念小时候妈妈温暖的怀抱和鼓励的眼神。
⑫“儿子,妈妈想告诉你,你真让我骄傲。为别人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你做志愿者,妈妈很开心。”小析听着,不知不觉流下了热泪。他知道,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的人,都是不平凡的。而正是有这么多人并肩作战,无私付出,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⑬小析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上佩戴的“地铁志愿者”绶带,分量沉甸甸的……
【1】简析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第⑤段插叙了一段小析的成长经历,有什么好处?
【3】第⑧段、⑫段划线处小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结尾写小析觉得自己身上佩戴的“地铁志愿者”绶带,分量沉甸甸的。他为什么觉得“沉甸甸”?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猫(节选)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quán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时,它也常来quán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⑪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⑫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⑭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⑮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⑰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⑱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⑲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⑳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quán伏( )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以为真是“畏罪潜逃”了。
【3】根据选文,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 “我”对猫态度的变化 | 概括原因 |
冬天的早晨 | 不喜欢 | ① |
一天 | 愤怒 | 它常对着鸟笼凝望,“我”断定是它咬死了鸟。 |
② | “我”认为对猫的惩戒还不彻底。 | |
隔了几天 | 十分难过 | ③ |
两个月后 | ④ | 猫突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
【4】划线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为: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养猫经历为暗线,“我” 的感情变化为明线,双线交织贯穿全文。
B.妻子对猫的讨厌与对鸟的关照形成对比,为后文断定猫吃鸟埋下伏笔。
C.第⑧段重复“一定是猫”强化肯定的语气,是之后“我”惩戒罪猫的理由。
D.本文语言朴素且句式简单,娓娓道来使作者的感情抒发更为真挚诚恳。
12、请以“我愿与你共享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2)选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的事,写出真情实感。(3)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迹工整。(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