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能与“四面湖山归眼底”构成对偶的一项是( )
A. 万紫千红总是春 B. 万家忧乐到心头
C. 千锤万凿出深山 D. 万户争传新乐府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了解,千岛菜花风景区旅游高峰提前到来,是因为今年的菜花提前绽放的原因。
B.我市近两成土地是湿地,能否合理利用好这一资源,必将有利于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C.教育部门只有多创造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D.泰州举全市之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国医药城的建设。
3、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话剧《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B.《雨的四季》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活泼。
C.“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里”是名词。
D.《秋天的怀念》写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忘母亲的交代去北海看菊花。菊花是秋天盛开的,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羞怯(què) 倜傥(tǎng) 粗犷(kuǎng) 杞人忧天(qǐ)
B.匿笑(nì) 盔甲(kuī) 热忱(chén) 随声附和(hè)
C.派遣(qiǎn) 一霎(shà) 侍弄(cì) 拈轻怕重(zhān)
D.搓捻(niǎn) 花苞(pāo) 贮蓄(chǔ) 花团锦簇(cù)
5、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显示,近年来,孩子与父母沟通减少的原因是沉迷手机造成的。
修改:将“减少”改为“缺乏”。
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草”“里”都是名词,“嫩嫩”“绿绿”都是形容词,“钻”是动词。
C.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我”“他们”“怎样”都是代词。
D.这个消息真是激动人心。他听到了这个消息,十分激动。
第一个“激动”是动词,第二个“激动”是形容词。
6、下列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 )
A.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
B.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C.我们班的张亮长得特像他爸爸。
D.隔壁阿姨一改昔日的容光涣发,脸上写满了悲伤憔悴。
7、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B. 唐宋八大家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C.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
D.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著名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凡尔纳的一部优秀的科幻著作,反对殖民压迫也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
8、古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②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③厉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中华书局1983年版)
(注)①指谢安。②谢玄:谢安的侄子,东晋名将。③淮上:淝水战场上。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谢玄淮上信至
(4)看书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结合下列句子,揣摩谢安见闻子侄辈表现好的情感,将谢安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1)公大笑乐。
(2)默然无言,徐向局。
9、诗文默写
(1) ,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2)万籁此俱寂, 。
(3)戎马关山北, 。
(4)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 。
(5)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
(6) ,乾坤日夜浮。
(7)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 , ;
(8)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蚕 豆
毕飞宇
①蚕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嘎嘣脆。唯一的缺点是太硬。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②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③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
④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呢?”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奶奶说:“家里头没得唉。”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⑤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她在犹豫,想。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⑥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⑦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⑧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⑨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⑩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⑾但是,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蚕豆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1】文章主要叙写了“我”和奶奶交往的事情,请继续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填空。
一岁到五岁,奶奶被请来烧饭、照顾我;十一岁,我临别前去看奶奶、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二岁,我回杨家庄奔丧,又见奶奶,奶奶不久去世了。
【2】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划线句,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这句话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
(2)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难受”和“羞愧”的原因各是什么?)
【3】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思呢?
【4】题目是“蚕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为什么?写出你的理解。
11、课文重读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这段文字的写作结构是:__________,按照___________顺序来写景。统领全段的一个词是“____”,济南冬天山的特点是“_____”。
【2】给这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
【3】“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中加点的“镶”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这一次,我选对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