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________
①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
②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③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
④这种能力一部分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A.④①②③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2、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于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根据你的阅读印象,请选出能体现该诗集主题的一项。( )
A.母爱和童真
B.宗教和哲学
C.爱情和人生
D.真理和智慧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理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属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4、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水浒》中人物形象鲜明,如林冲和武松,都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但林冲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而武松则是下层英雄好汉中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B.《水浒》中的鲁智深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围绕他展开的情节有: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拨垂杨柳、火烧瓦罐寺等。
C.《水浒传》中吴用善于计谋,因设计“智取生辰纲”,事败上了梁山,排名第三,当了军师,是宋江的智囊,是梁山的领导核心人物之一。
D.为救林冲,宋江三打祝家庄,最终宋江利用孙立与栾廷玉的师兄弟关系,骗得祝家庄的信任,梁山人马里应外合,攻破了祝家庄。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④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不敢稍逾约(超过)
B.主人日再食(供养,给……吃)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着)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破旧的衣服) 撰长书以为贽(志向)
D.门人弟子填其室(挤满) 援疑质理(询问)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了作者嗜学的情形:其一是成年中举以前,借书而读。其二是成年中举以后,外出游学。
B.第③段叙述由现实转到回忆,写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生活衣食无忧等,比起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苦来,不可同日而语。
C.“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正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D.作者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经历和学习态度,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
B.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直接凸显了“我”求学的快乐和境界。
C.文章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殷切希望寓于其中。
D.文章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作者执经叩问、同舍生豪华穿戴等的描写,均细致入微。
6、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更深”二字,既点明了时间,也为全诗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B.“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透”字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C.从描写的角度看诗的前二句是俯视, 表现了深夜的安宁和大地的静谧。
D.诗歌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
【2】“今夜偏知春气暖”中的“偏知”字是什么意思?说说它的妙处。
7、综合性学习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阵地。为此,学校拟开展关于“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栏目设计)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设计了两个栏目。请你参照栏目一设计栏目二的名称,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栏目一:文明礼仪知识窗。设计理由:让同学们对照文明礼仪的要求,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栏目二:_________设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明行为)在某餐厅进餐时,如发现菜肴中有一只苍蝇,你应该如何处理此事?(_______)
A.立即告知一同进餐者加以注意 B.自己悄悄处理掉
C.立即训斥餐厅老板或服务员 D.轻声告知餐厅服务员更换
(3)(礼俗评说)小明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5)__________________,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6)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现在人们常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好友的深情厚谊。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油菜花香
①漫步在郊外的田野上,踩着松软的泥土地。一转身,不经意间我走进了一片农家菜园里。
②这儿的菜园子,错落有致,每家的菜园和邻家的都用道路隔断,而每一小片菜园又用低浅的泥土沟壑分割成一片片,就像切开的豆腐似的。那一片片的菜地有莴苣、芹菜、胡萝卜、小葱、蒜苗、大白菜、豌豆尖……还有少数我不知道名字的。
③菜地旁边有一口清澈的小池塘,上面是一大片的油菜,怪不得这么香的,油菜地里开满了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每一朵油菜花都是四片花瓣,花瓣是椭圆形,中间有雄蕊六枚和雌蕊一枚,花粉很浓,花期通常在一个月左右。茎,圆柱形,有很多分枝。叶大,浓绿色。油菜花和菜苔花除了茎不一样,在我看来就没有什么区别。
④金黄的油菜花在春日里显得格外妩媚、柔和。阳光照在花瓣沾着的露珠上,光彩夺目。蜜蜂和蝴蝶围着花儿不停地转来转去,似乎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偶尔一阵微风拂过,油菜花舞动着婀娜的身姿,花香四溢。闭目,深深地吸一口野
外的新鲜空气,真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才让人真正地感受到了春的盎然和大自然的韵味。
⑤油菜花和收成有关。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就预示着去年冬季栽种的油菜都活了,油菜已经悄悄结籽,等到油菜花落尽,油菜籽渐渐地茁壮成长,待到收获季节,农民就有新的收成了。
⑥城市里很难看到大片的油菜花,每天看到的只是林立的高楼、坚硬的水泥马路和喧嚣的汽车。油菜花非常平凡,很少有文人来赞美,但油菜花也非常伟大,因为油菜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农作物。
⑦油菜花,在我生命的血液里一直深深地珍藏着。我从小一直都很喜欢油菜花,喜欢她的朴素,喜欢她的颜色,喜欢她的芬芳,更喜欢她的韵味……油菜花牵连着劳动人民的心,她和土地一样,是我们生活的根本。
⑧小时候家里住在农村,春天,村子周围到处都可以看到金黄的油菜花,闻得到馥郁的花香味。后来随父母一起搬进了乡政府大院里,政府大院后面是一大片菜园和田地,油菜花开的季节,我经常带上我的黄狗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后面的田野里玩。后来又搬到了镇上,那时我一直在外地读高中,学校门口有一条横亘的小河,河流经过的两边是农民耕种的田野和菜地,来到校门口经过小桥,同样可以很容易地走近田野和油菜花。再后来,我家搬进了城里。而今,我只身在异地的城市,很少有机会再看到油菜花。
⑨三月,油菜花开的季节,恐怕是一年中最美丽的时节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大自然充满了一派生机,无怪乎自古以来有这么多文人墨客赞美春天,一些诗人更是由衷地表达了对春的依恋和热爱的情怀。
⑩春天太短暂了,就像散落在地上的油菜花瓣一样,很快就会归去。人生又何尝不是呢,翻开尘封的照片,油菜花地里那些十一二岁的少年,昔日年轻的面庞如今都渐渐变得模糊,随着日子在逐渐地一天天老去。
⑪只有花儿依旧,春去春来,缥缈的油菜花香仍然在编织昨日的梦。
(选自《中华文化报》)
【1】根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合适的语句。
______——感受油菜花的芳香,发现其珍贵——回忆起记忆中的油菜花——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蜜蜂和蝴蝶围着花儿不停地转来转去,似乎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2)我从小一直都很喜欢油菜花,喜欢她的朴素,喜欢它的颜色,喜欢她的芬芳,更喜欢她的韵味……
【4】结合全文,分析油菜花被作者“深深珍藏”的具体原因。
【5】“只有花儿依旧,春去春来,缥缈的油菜花香仍然在编织昨日的梦”,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①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②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他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止。
③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④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⑤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即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
⑥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更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⑦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⑧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⑨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1】文章说“后人纪念马司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下列对这一内容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官员相比,司马迁因为史官身份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的力量更小,让人同情。
B.在《史记》中,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地位,司马迁对他们进行真实呈现,让人尊重。
C.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既让后人记住了真实的历史,又实现了让后人记住真实自己的心愿,让人尊重。
D.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所在,让人尊重。
【2】下列有关“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实录精神就是要爱憎分明。 B.实录精神就是要朴实的记录。
C.实录精神就是要秉笔直书。 D.实录精神就是要不虚美不隐恶。
【3】下列对祭司马迁,是对他“伟大人格的缅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写下了历史巨著《史记》的崇敬。
B.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毕生都能遵从实录精神的讴歌。
C.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不畏钱权压力的史官秉性的褒奖。
D.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代表了正义之心的赞美。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1】全文的论点是什么?
【2】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结合自己读书的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中转轴拔弦“思华年”时所写出的著名诗句。人的一生既匆匆又漫长,但是,只要经历过,就都留下了痕迹。岁月之手常常在不经意间留下那些值得记忆与回味的瞬间。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悟,以“值得回味的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卷面整洁,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