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在进行核酸检测的过程中,我们正在排队,这时后面的人借口着急想要插队。你对这样的人委婉地劝说。
A.你还有没有一点儿素质?难道不知道要排队吗?
B.大家都在按秩序排队,怎么就你那么着急?
C.大家都在按秩序排队,如果你实在等不及的话,就到别的检测口去吧。
D.请不要着急,我们按秩序排队检测,很快就会轮到你的。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年龄时常说“贵庚”。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它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3、下列词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盘桓(héng) 牡蛎(mǔ) 地煞(shà) 郑重其是(shì)
B.筵席(yàn) 恭维(wéi) 侥幸(jiǎo) 无精打彩(cǎi)
C.抚恤(xù) 顷刻(qīng) 间断 (jiàn) 望眼欲穿(cuān)
D.字帖(tiè) 嬉闹(xī) 撩逗(liáo) 如雷贯耳(guàn)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对历代英雄的批判,抒发诗人的抱负。
B. 《史记》是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D. 鲁智深和李逵同是《水浒》中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5、阅读刘光祖的《万里桥记》,完成小题。
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送吴使张温于此,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聘①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
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②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
(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
(注)①聘:访。②酾:疏导。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谒古相祠(______________) ②其孰能与于此(________________)
③梁板悉易以木(______________) ④岸木秀而川景丽(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
例句: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C.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D.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划两处)。
孔 明 送 吴 使 张 温 于 此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本文题为“万里桥记”,为何多处提到诸葛亮?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阅读下列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涨精神。
(乙)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甲诗标题中“酬”字的解释为:_________
【2】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怀有什么相同点?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述。
7、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从1998年到201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走过20年。回望这20年,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改变。崇文学校开展以“被互联网改变的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们小组探究的选题是“互联网对语言环境的改变”,他们发现涌现出许多新的网络语。当网络语遇上古诗词,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竟能巧妙地表达相似的语意。请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结合你的积累,说说网络语和古诗词各有什么表达特点。
(1) (网络语)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古诗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网络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古诗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网络语)主要看气质。
(古诗词)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
(4)(网络语)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古诗词)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2】某篮球比赛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 主教练因某媒体将其称为“骨灰级教练”而勃然大怒。他认为,自己虽然年长, 但“骨灰级”这个称呼会让自己折寿。整个新闻发布会因此陷入尴尬。“骨灰级”,最早是对网络游戏顶尖高手的称呼, 后来用以指人在某领域中做出非凡成就并拥有很重要地位。
当网络语言进入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中,也许会因为听者不懂其特别的内涵而造成误会。作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你持怎样的态度,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8、小深同学发现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下是他整理的表格,请帮他补全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
古诗文名句 | 现代诗句 | 相似点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 开阔浩渺的白雪世界 |
(2)人不寐,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 深沉的爱,化作泪千行 |
(3)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 重视仁义 |
(4)寄书长不达,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乡愁》) | 家书表乡愁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 |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运用各种颜色渲染美好的春光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 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情怀 |
9、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②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欣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⑤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毕加索年轻时曾立志写诗,并沉醉其中,有一次得到诗歌评论家斯泰因夫人指导的机会,但斯泰因夫人看着毕加索的“得意之作”,全是直言不讳地批评:你不具备写诗的天赋,还是早点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吧。
在绘画上成名后的毕加索讲到了当年斯泰因夫人浇冷水的事时,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斯泰因夫人给我浇冷水,可能现在我还纠结于诗人的梦想,而与绘画艺术失之交臂了。”
10、阅读曾庆升的《鳝孔》,完成小题。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給谢家一个难堪。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因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砖头般干硬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干不光明正大的事。约摸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⑪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叮嘱儿子,潜伏墙边“捉贼”→_______→________→抱瓜向谢家园子移动,被儿子误捉。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条题目。
(1)第⑨段中“抓贼啊”一句后的问号,有人认为应改为感叹号,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2)第⑧段中环境描写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4】同为农民,本文中的田二与鲁迅《故乡》中的闰土有所不同。请你结合本文说说田二有哪些个性是闰土所不具备的?(至少三点)
11、
蝉 鸣
龙应台
盛夏,整个北京城响着蝉鸣。穿短裤球鞋的妈妈骑着自行车穿梭大街小巷,到市场买菜、听北京人卷着舌头说话、和小贩吵架,看起来她在做这个那个事情,其实她心里的耳朵一直专注地做一件事:听蝉鸣。那样骄纵聒噪的蝉鸣,整个城像个上了发条的闹钟,响了就停不住。仅只为了这放肆的蝉鸣,妈妈就可以喜欢这个城市。
妈妈一个人逛市场。买了个烙饼,边走边啃,发觉北京的茄子竟然是圆的,葱粗大得像蒜,番茄长得倒像苹果,黑糊糊的东西叫炒肝,天哪,竟然是早点;调羹不叫调羹,叫“勺”,理发师傅拿着剃刀坐在土路边的板凳上等着客人……
她突然停住脚步。
有一个细细的、幽幽然的声音,穿过嘈杂的市声向她蒙绕而来。 不是蝉。是什么呢?她东张西望着。
一个打着瞌睡的锁匠前,悬着一串串拳头大小的细竹笼,声音从那里放出来。妈妈凑近瞧瞧,嘿,是蟋蟀——
蝈蝈!
打瞌睡的人睁开眼睛说:蝈蝈,一块钱一个,喂它西瓜皮,能活两个月。 妈妈踏上自行车回家,腰间皮带上系着两个小竹笼,晃来晃去的。
刚从动物园回来的孩子正在说熊猫。“妈妈,”安安说,“有一只熊猫这样——” 他把两只手托着自己下巴,做出娇懒的样子。 “这是什么东西?”飞飞大叫起来。
“安安,”妈妈解下竹笼,搁在桌上,“你说这是什么?” 两兄弟把脸趴在桌面上,好奇地往笼里端详。
“嗯——”安安皱着眉,“这不是螳螂!因为螳螂有很大的前脚,这不是蚱蜢,因为它比蚱蜢身体大,这也不是蝉,因为蝉有透明的翅膀……是蟋蟀吗妈妈?”
“对,”妈妈微笑着,“北京人叫蝈蝈。” “叫哥哥?”飞飞歪着头问。
黄昏出去散步,兄弟俩胸前脖子上都圈着条红丝线,丝线系着个小竹笼,竹笼跟着小兄弟的身体晃来晃去。
入夜,小兄弟闭上眼睛,浓密而长的睫毛覆盖下来,使他们的脸庞甜蜜得像天使。蝈蝈开始叫,在安静的夜里,那叫声荡着一种电磁韵律。小兄弟沉沉地睡着,隔着的妈妈却听了一夜的叫哥哥。
早餐后,兄弟俩又晃着竹笼出门。经过一片草坪,三两个小孩和大人用网子正捕捉什么。小兄弟停下脚步观看。
“外国小孩好漂亮!”手里拿着网子的一个妈妈踱近来,“您是他们的阿姨吗?” 在北京,“阿姨”就是保姆或者佣人的意思。妈妈笑着回答:“是啊,我是他们的保姆,也是佣人,还是他们的清洁妇、厨娘。”
“来,送给你一只。”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对安安伸出手,手指间捏着一只硕大的蜻蜓。 安安却不去接。这么肥大的蜻蜓他可没见过,他犹豫着。 “我要我要——”飞飞叫着。
“不行,”妈妈说,“你会把它弄死。”她小心地接过蜻蜓,像小时候那样熟稔地夹住翅膀。
走了一段之后,妈妈说:“你们看够了吗?我们把蜻蜓放了好不好?” 好!
放了的蜻蜓跌在地上,大概翅膀麻痹了。挣扎了一会,它才飞走。孩子的眼睛跟随着它的高度转。“妈妈,”安安解下胸前的小竹笼,“我要把我的蝈蝈也放了。”
他蹲在路边,撕开竹笼,把蝈蝈倒出来。蝈蝈“噗”一声摔进草丛,一动也不动。安安四肢着地,有点焦急地说:“走啊!走啊蝈蝈!回家呀!不要再给人抓到了!”_
蝈蝈不知是听懂了,还是受到那熟悉的草味的刺激,它真抬起腿来开始迈动,有点艰难,但不一会儿就没入了草丛深处。
安安如释重负地直起身来,转头对飞飞说:“底笛,把你的也放了吧?它好可怜!”
“不要不要不要——”飞飞赶紧两手环抱竹笼,拼命似的大喊。
1993年
(节选自《孩子你慢慢来》)
【1】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安安对蝈蝈等小昆虫态度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好奇、喜欢→______→____→珍爱生命,如释重负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那样骄纵聒噪的蝉鸣,整个城像个上了发条的闹钟,响了就停不住。 (请从修辞和情感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要不要不要——”飞飞赶紧两手环抱竹笼,拼命似的大喊。(你如何看待飞飞不肯放了蝈蝈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历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写道:“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请从文中找出两处龙应台觉得当母亲很幸福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12、小张去参观某博物馆,看到展馆门口竖立着告示牌,明令禁止对馆内文物进行拍照。对于这个禁令,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呢?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