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沙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率队来到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就长沙“蓝天保卫战”开展专题视察工作。
B.小军在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文言文阅读品类增多,但图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D.此次旅行曲终幕落,我们虽已身在回程,但对额尔古纳不可名状的美仍然心驰神往。
2、下面各项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项是( )
A.7月27日,由中共哈尔滨市委网信办主办的第二届“冰城好网民”评选活动正式公布。
将“公布”改成“启动”。
B.4月29日,枫叶奥莱联合枫叶小镇温泉度假村,开展亲子竞赛、恐龙展、自助烧烤、购物有奖、整点摇奖,迎接五一小长假。
将“开展”改成“举办”。
C.人体依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维持机体运转,进而供给基本能量。
将“维持机体运转”和“供给基本能量”调换位置。
D.难道我们能否认获得奥运冠军的跳水小将不是中国人的骄傲吗?删掉“不”。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给马生所写的赠别诗前的序言。
B.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如《捕蛇者说》《爱莲说》。“说”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古代常见的文体还有记、铭、表、序等。
C. 《风筝》和《故乡》都是我国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作品。鲁迅的另一作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侧重于驳论,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调。
D. 《一条未走的路》的作者是苏联诗人苏霍姆林斯基。
4、选出下列划线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粗犷(kuàng) 气慨 拈轻怕重(niān) 藏污纳垢
B.巷道(hàng) 荒僻 如坐针毡(zhān) 根深蒂固
C.契合(qì) 抉择 纵横捭阖(bǎi) 消声匿迹
D.琢磨(zhuó) 箱箧 日薄西山(bò) 纷至踏来
5、文言文阅读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越明年__________
②以告富者__________
【2】下列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B.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4】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5】本文和《送东阳马生序》写法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对比鲜明,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各举一例并说说对比手法的作用。
6、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
(宋)孔武仲
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7、4月1日上午,马英九与四位姐妹抵达湖南湘潭县双阳村祭祖。马家祖墓位于双阳村一片水田间,建于1928年,安葬着马英九的祖父马立安,汉白玉墓碑上刻着“显考马公大基老大人之墓”。马英九一家肃立在墓前,遵循当地习俗上香、敬献鲜花。之后他用长沙话诵读祭文,几度哽咽,掩面拭泪。
马英九对在场记者表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看到祖父的坟,内心非常感动。随后马英九前往白石镇寺门前义渡参访,这是其祖父参与募款修建的义渡。
【1】请为上面的新闻内容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4月2日上午,马英九率“大九学堂”的学生赴湖南大学进行两岸青年交流,共同探讨中华历史文化。参与座谈的包括台湾学生28人、湖大学生32人。如果你是这次座谈会的主持人,请你拟写一份开场白。
8、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2)树绕村庄,__________。倚东风,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
(3)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心亭看雪》中点明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①“冰墩墩”吸引人之处,首先来自它憨态可掬的模样。其造型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灵感源自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充满现代感和科技范儿的设计,传递着中国神韵,也表达着奥运之美。
②别看“年纪不大”,“冰墩墩”已经见过“大世面”:曾随“嫦娥五号”一起上九天揽月,又随“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见证着冬奥筹办的脚步,也见证着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手掌上,还有个红色的爱心图案,表达着对所有冬奥选手的欢迎。如此“有温度”的细节,难怪大家都喜欢。
③小小的“冰墩墩”,散发着大能量。在冬奥会的舞台上,可亲可爱的形象,表达着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也在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大型赛事的吉祥物,往往以生动的拟人化形式,向世界展示举办地特色,成为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小小的“冰墩墩”,发挥着大作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体育大赛有着独特的优势;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体育大赛是重要的桥梁。从会徽到吉祥物,从奖牌到体育图标,北京冬奥会的系列设计,无不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多姿多彩,展示着一个面向世界、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形象。
材料二:
①北京冬奥会的体育图标共30个,设计来源于早期文化符号及甲骨文的文字结构与形态,用汉印为表现形式。方寸间的高妙布白,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体育图标动态形式是以超动图的形式,在2-3秒的视频动画中,由二维的篆刻转换为三维的冰雪运动、同时配合背景音乐的节奏,达到了“燃”的效果。
②北京冬奥会色彩系统源于中国传统矿物色,包括主色、间色和辅助色三部分。主色包括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间色包括天青、梅红、竹绿、冰蓝、吉柿;辅助色包括墨、金、银。三者互相配合,形成一套全新的冬奥色彩系统,既体现了冰雪运动、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内涵,又呈现了中国独有的春节文化和长城文化魅力。北京冬奥会核心图形是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动态核心图形,其设计将京张赛区山形及长城形态,与中国长卷山水、充满动感与力量的线条、书法的韵味、运动员的激情、赛场的滑道和科技相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中国风韵的冬季美景。本届冬奥会中国国家队的制服整体元素就是取材于中国传统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与核心图形中的“赛区山形”,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选自(广州日报》2022年2只7日,有删改)
材料三:
相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艺谋认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最大的变化是“更温暖、更从容、更简约”。将传统中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雪花般圣洁、灵动的小火苗,这一创意来自低碳环保理念。张艺谋说,本次开幕式他很自豪的一点就是主火炬台和火炬点燃的创意。北京冬奥对他个人而言的最大挑战是“挑战自我”,他的想法在14年间发生了变化,不再比拼艺术表演节目,真正的价值还是要看“一起向未来”的理念体现。一朵小小的雪花成为贯穿开幕式始终的线索,张艺谋认为,当带有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的雪花组成美丽的大雪花,用小小的火炬点燃,更是表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象。这与人类最早起源呼应:火是生命之源,所有人在洞穴中呵护这个火种,用这种意境来表达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更体现人类团结,一起向未来。这种表达在张艺谋看来,是对冬奥初心的回归:“世界处在这样一个艰难时刻,我们想奉献一份温暖和感动。”
(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2月6日)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大型赛事的吉祥物为向世界展示举办地特色,常采用生动的拟人化形式。
B.早期文化符号及甲骨文的文字结构与形态是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的设计来源。
C.中国传统矿物色是北京冬奥会全新的色彩系统的来源,具有中国独有的文化魅力。
D.低碳环保理念是贯穿开幕式始终的线索,体现冬奥会温暖、从容、简约的一贯理念。
【2】“冰墩墩”备受追捧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3】结合材料三,请用自己的话给同学们介绍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亮点。(100字以内)
10、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15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11、阅读《“坐得住”方能“立得住”》,完成下列小题。
①无论做哪个行业,没有点钻研精神,没有股子痴迷劲儿,恐怕很难有高境界的职业体验。
②一次,苏联科学家尤比契夫接受媒体采访,摄影师给他拍照时,他开了句玩笑:“要照相不应该照脸,而应该照臀部。”这句话惹得哄堂大笑。但细细思索,大科学家这句玩笑有弦外之音:像他那样的科学家,屁股“坐得住”是成功的关键。
③做学问讲究坐冷板凳,历史学家韩儒林曾有一联,上联便是“板凳坐得十年冷”,另一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讲的都是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思。司马迁历时14年,写成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李时珍呕心沥血近30年,成就《本草纲目》;小麦育种专家王辉40余年与土地为伴,为了看到麦子的“神”,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但凡大学问家,无不有超常的定力。学问的天地,无边无际,要行走在“无人区”和“高寒区”,才能真正有所得,靠的就是一往无前的大智大勇。
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行于世,做人做事也应如做学问。厨师没有精湛的刀功和对食材的深刻了解,烹不出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佳肴。医生不钻研医术、广阅病例,难以救死扶伤,妙手回春。芭蕾舞者的双脚没有一次次猛烈地冲击地板,也断难在舞台上划出优美的弧线。一句话,只有那些“坐得住”的人,才能最终“立得住”。
⑤在有些浮躁的当下,重申这个道理确有必要。有不少人似乎对需要“孜孜以求”的事物缺乏耐心,总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还有一种人长着一颗“玻璃心”,稍遇挫折便“鸣金收兵”,“咬咬牙坚持”“攥攥拳顶住”这样的恒心基本看不到。
⑥对于这些屁股“滚烫”的人来说,最合适的就是坐坐冷板凳了。“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人无法选择怎么生,但可以选择如何活,当一些人沉浸于各种“成功学”“速成学”时,另一些人早已撸起袖子加油干;当一些人虚度光阴还在抱怨时运不济时,另一些人早已在“坐冷板凳”的修炼中“轻舟已过万重山”。
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路漫漫,不妨下点慢功夫,先谋“坐得住”,再取“立得住”,方能行得远。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尤比契夫所说玩笑话意思是:“坐得住”就能获得成功。
B.只要内心有超强的定力,就一定能够成为大学问家。
C.各行各业要有所成就,都应该要有“坐得住”的精神。
D.前路漫漫,不妨在“成功学”“速成学”上下点功夫。
【2】文中“坐得住”和“立得住”分别指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3】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于屈原的名作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题目: 诚可贵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