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面关于名著或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 雪》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B. 《星星变奏曲》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的信念。

C. 《蝈蝈和蛐蛐》与《夜》都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其中《夜》是一首优美小夜曲,营造了静谧、美好的夜景,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D.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济南甜沫参加了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让参会者品尝到了独特的体验。

B.草包包子用荷叶打包,配上“四面荷花三面柳”的美誉,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种美食。

C.隋朝年间,鲁地厨师用草绳捆扎做出来的“把子肉”,入口即化,香而不腻。

D.清道光年间就已有油旋店经营,葱香浓郁,外酥内嫩,很受欢迎,流传至今。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垂髫"加冠”是古代特定年年龄的称谓: “布衣“庶民”是对百姓的称谓:“闾左“肉食者”在先秦则是对有权位者的称谓。

B. 《水浒传》塑造了一些英雄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如杨志国丢失“生辰纲”,被逼上梁山;鲁智深本是军官,因为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与官府矛盾越来越深,被迫落草。

C. 《老子》亦称《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精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儒家思想。

D. 起承转合是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我们学过的《香菱学诗》就节选自此书。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按体制分“赋”“比”“兴”三类,常用“风”“雅”“颂”三种表现手法。

C.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语言既富于变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社会悲剧。

D. 《格列佛游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尖锐深邃的讽刺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情节的幻想性与现实的真实性有机结合,也给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复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

(选自《三国志·魏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同舍生皆绮绣

(2)右备容

(3)粲长安

(4)倒迎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足肤皲裂不知             左中郎将蔡邕见奇之

B.当余从师也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久而                       不知有汉

D.棋者不信,帕盖局       中有足乐者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4】【甲】【乙】两文各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请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峻,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B.“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C.这是一首元代的小令,“山坡羊”是这首曲的词牌名,“潼关怀古”是这首词的标题。

D.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请你参加以“传统文化漫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

关于读书,鲁迅认为,要多读书,但不能读死书,否则真成了“自己脑里给作者跑马”,并且“踏得一塌糊涂”了。钱穆认为,读书要“活”,懂得一书中所蕴涵的一种活的精神;要读全书,不可割裂破碎、只注意某一方面。

【材料二】

读、重读、反复读,那些可以把自己钉牢的书,有助于理解事物,在大脑中形成自己意义的框架;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与历史,及其背后的细节、逻辑。至于哪些书能把自己“钉牢”,值得自己一读再读反复读,除了流传的经典之外,恐怕还需要自己在茫茫书海中摸爬滚打一番,细细体悟,才能找到真爱。

【材料三】

在“传统文化热”走向公众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的理解与尊重,避免庸俗化的,唯利是图的扭曲传统;需要坚持对传统的现代理解和当代转化。把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现代生活与现代价值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生活。

(1)【写诗句】请在右图中找出一句体现勤奋读书的句子,并且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2)【究观点】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受采访】请回答记者提问。(要求:语言简明,表达得体,不超过100字。)

记者:同学,你好!据说你们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漫校园”实践活动,特别注重经典的诵读。你最喜欢哪本经典著作或哪首经典诗词?请说出理由。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戍鼓断人行,________。露从今夜白,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4)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5)_______________,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6)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面对不同境遇的有感往往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苏轼《水调歌头》中的“__________”表达了全天下所有分别两地的人们对彼此的美好祝愿: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借助比喻、双关,写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面子

陈振林

①年青的判官走进府衙的时候,阳光正好,凤翔府衙门前的梧桐树上几只喜鹊正欢畅地聊天。

②进到公堂里,他却看到一张绷着的脸。那脸,长在一个瘦小老头的身上。

③“我姓陈。”绷着脸的老头开口说话了。年青的判官知道这位就是自己上司知府陈大人了。年青人想要自我介绍一下,老头摆了摆手:“我知道你,你是新上任的知府判官。”年青人昨晚还作过一首诗准备来呈给知府大人的,他没有从袖口里拿出来,只好自个儿站在了一边。

④下午卸下了差事,判官随同事们快步走出府衙。快嘴的衙役丁三拉过年青判官:“贤良,你要习惯呢,陈大人就是这样的人,他让你没有面子。”

⑤“贤良,你的才华我们早知道了,你本是状元,欧阳大人最初看到你的卷子,因担心是自己的学生中状元,才朱笔将你批成了榜眼。他老人家想不到是你呢。”衙役赵四接过了话。

⑥年青人知道,“贤良”这一说法是对读书人赞美性的称呼,自己当初应考时就是“贤良方正”科。他拱了拱手,只是轻轻地一笑,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点好事,居然传到了这儿。

⑦又一天的公堂,知府陈大人拍了下惊堂木,叫:“前日里,哪几人称呼府人时用上了‘贤良’一词的?报上名来。”丁三和赵四,慌忙站了出来。陈大人又拍了下惊堂木,二人立即被按在长条凳子上,各人被责打了二十板子。

⑧年青的判官额头一直在冒汗,他没有想到,几乎中了状元的人也不能被称作“贤良”,他只能眼看着两个喜欢说笑的衙役趴在长条凳子上叫喊。这怪老头子,太不给人面子了,年青人实在是想不通。

⑨转眼到了中元节,按照惯例,府里的大小官员得一起聚会谈心。判官心想,虽说刚来,自己也算是府衙中的一员,自己也应该有个小主张才行。既然这陈大人不给自己一点面子,那这次我也就不响应他的号召,我不去参加中元聚会了,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抗议。

⑩第二天清早,年青人在府衙门口看到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公布了昨天没有参与聚会活动人的姓名,一共有三人,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个,赫然入目。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处以八斤铜的罚款。刚刚履职的年青人,没有领到第一个月的薪俸,却倒被处罚了。

知府陈大人似乎没有觉察青年判官的感受,上班了,他照样分配给年青判官不少的事儿。其中重要的一桩事就是,写文章。说回来,写文章对年青的读书人不算什么了,更何况是官府的公文。每每任务一到,等不了多长时间,年青的判官就写好了,认认真真地呈到陈大人面前,想着改变一下老头儿对自己的看法,让他多给自己一点面子。不想,每次呈上去的公文,陈老头不是在这儿添加一句话,就是在那儿删除一个词。这让优秀的读书人更是难堪,年青的判官狠狠地捶着自己的书桌。

几个月之后,凤翔府修建了一座凌虚台,这次知府陈大人似乎给了年青的判官一点面子,那就是让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年青人知道机会来了,他想着借写这篇文章,好好地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年青人在文中写道,世事变换,飘浮不定,“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众人一看,知道年青人在文中有特别意思。可意外的是,知府老头儿一个字儿没有修改,让人将全文刻在了一块石碑上,立在凌虚台前。

做判官的日子似乎并不长,年青人终于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可以离开这个不给自己一点面子的瘦小的陈老头了。

之后的岁月,年青的读书人四处漂泊为官,几次受谗遭贬,又几次出山,他都平平安安。在好些个有月亮的晚上,读书人猛然想起的,居然是那瘦小的陈老头。

他太给我面子了。读书人心里说。

读书人成了大学士。他从不给当朝人立传;偏偏,他为那瘦小的陈老头写了一篇长长的《陈公传》。

【1】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不给判官自我介绍的机会→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添改判官写的文章→ ③__________________→判官为他写《陈公传》

【2】第①段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4】阅读全文,本文标题“面子”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段划线句,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范进中举》)

本文第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采用了什么写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锅碗瓢盆和谐曲

安谅

①老傅师傅是明人的忘年交,他告诉了明人这么一个家庭故事。

②那天,老傅师傅老俩口饭后散步回到家,老伴径直走进厨房,“咦,刚才一水池的锅碗瓢盆哪里去了?”再扫视了一下厨房,见铁锅搁在熄了火的灶头上,洗得干干净净的。老伴心里便生出些欣慰,媳妇终于动手洗碗了。

③儿子和媳妇不和老俩口住。他们只是隔三差五地来探望他们,自然也蹭上一顿午餐或晚餐的。之前吃完了,也就说声“拜拜”就告辞了,留下满桌的杯盘狼藉。老伴也不怪他们。他们来,就是老俩口快乐的时光。

④可近年来,老伴干点活就时常累得腰酸背痛的,留学回来的小孙子察觉到了。每餐之后,他便主动去洗碗,让奶奶坐着休息。这把奶奶乐得合不拢嘴。

⑤儿子目睹儿子这般懂事和主动,就坐不住了。有几回,饭后,他见儿子站起收拾碗筷,也连忙站起身动起手来,帮着甚或抢着把锅碗瓢盆洗刷了。

⑥这两天晚上,儿子和孙子都外出了,媳妇来吃饭。演员出身的儿媳,一双手自皙而细嫩,早知道不是于这粗活的料。可婆婆毕竟年老体弱了,她总不至于熟视无睹吧?

⑦这天晚餐后,老俩口把锅碗瓢盆都搁置在水池里,也不急着洗涮。他们对儿媳说,他们想去小区溜达一会,这有意无意地留下了一段空间余地。

⑧“你觉得媳妇会洗碗吗?”在楼下溜达,老伴还幽幽地问了一句。老傅很洒脱:“我看会,就是不洗,也可以理解。反正都是我们的孩子,别为此郁闷呀。”“那当然,都干了一辈子,我会用什么怨言。他们毕竟是孩子。”老伴也宽谅地一笑。

⑨没想到,水池里空空如也。媳妇竟然真把碗筷清洗了,她心里好不高兴。

⑩连着几天,老俩口饭后散步回来,水池里的碗筷都不见了,媳妇真不赖呀!老婆婆心里感慨着。

可渐渐地,老伴发觉了异样,怎么碗橱里的瓢盆少了?老傅师傅说:“你真是脑袋瓜子坏了,怎么好这么猜测怀疑什么呢?碗筷又怎么会少呢,吃饭也吃不下去呀?”他笑呵呵的一番话,把老伴也逗笑了。

后来的一天,她把碗盘点了点数。过几天,又暗暗点了点,还诚如老傅所言,一个都不差。她内心责备道:“自己真是老糊涂了!”

这天,儿子来了,白天出去了一会,带回一个沉甸甸的挎包。她不小心碰了一下上儿子大惊小怪地竟把挎包挪开了。老伴怕儿子在外惹事,他大小也是个官儿,拿了不该拿的,是她和老傅最忌讳,也是反复督促提醒的。

她趁儿子,上厕所,打开了挎包,竟是一叠簇新的碗盘,和自己家里常用的式样花纹都一模一样。她没吱声,但到晚餐后散步回来,她发现那只挎包空瘪下去。她很纳闷,儿子的碗盘变戏法似地哪去了?

她心生纳闷,可是见儿子、儿媳都还忙着洗刷水池里的锅碗瓢盆,脸上的笑,又如水波一般荡漾了。

有一天,儿媳不好意思地对婆婆说,我做错了,还望妈妈别生气哦。她皱眉了,媳妇做什么了,怎么向她道歉?这些天,锅碗瓢盆都是她和儿子洗的,碗橱里碗筷放置得整整齐齐的,好像不少还被洗涤得更加新了。

她与老傅卧室里咬耳朵。老傅才托出了谜底:儿媳怕洗碗,曾经把没洗净的碗盘扔到户外。老傅在室外溜达时发现了被丢弃的碗盘。他没吱声,怕老伴生气伤神。只是悄无声息地买了碗盘补充进去。结果,儿子回来也发现了,说了儿媳,还把爸爸买了碗盘补上的事,也都说了,自己也买了一叠碗盘。儿媳深感羞惭。

一切都风平浪静。谁也没有再提起这件事。可饭后,抢洗碗筷的事,在三代人之间时有发生。

老傅师傅叙述着,明人耳畔仿佛响起了悦耳柔和的乐曲声。

(选自《新民晚报》2019年4月7日)

1简要概括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与结局部分的内容?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按要求作答。

(1)演员出身的儿媳,一双手白皙而细嫩,早知道不是干这粗活的料。(此句话含义丰富,在情节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请任选其中一个角度进行批注)

(2)她不小心碰了一下,儿子大惊小怪地竟把挎包挪开了。(请简析儿子“大惊小怪”的原因)

3写留学回来的小孙子主动帮奶奶洗碗有哪些作用?

4文章的标题有哪些含义?”

11、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栏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还有另外一些人,不怕诋毁诽谤,愈挫愈勇。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

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是(     

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

B.“风萧萧分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起的辉煌战例。

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 27     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题目:取一个好名字

要求: (1)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 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