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事迹感染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B. 我们中学生应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起来。
C. 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相信最后成功会属于我们。
D.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次证明了中国航天人的恃才放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我脑子里仍一直不断地盘桓着这事。
B.中国艺术的熏陶,造就了她那颗精金良玉般的心。
C.骄阳下,小草无精打采地垂着手,低着头,无声的叹息着。
D.刘备思贤若渴,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3、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逞能/惩戒 拮据/不足为据
B.遁形/循环 埋怨/埋头苦干
C.禁锢/干涸 绯红/妄自菲薄
D.撩逗/缭绕 阴晦/诲人不倦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阔绰 旁鹜 通宵达旦 开卷有益
B.逞辩 饶恕 一泄千里 如坐针毡
C.侧隐 馈赠 根深蒂固 无精打采
D.妖娆 狡黠 狂妄自大 唯唯连声
5、(一)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妻妾之奉 (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
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 “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
D. 本文以“鱼”比喻为生命,以“熊掌”比喻为正义。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概写自己被贬的遭遇。“凄凉地”“弃置身”委婉地写出了诗人常年被贬偏远之地的苦楚,表达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颔联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昔日友人多已离世,诗人置身巴山楚水,空怀思恋,徒有哀伤,满腹悲痛与怅惘。
C.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卒章显志,与友共勉,表达对友人的感激,也突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D.此诗层层深入,言简意赅,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表现诗人坚强的毅力,给后人以启迪与鼓舞。
【2】刘禹锡的诗文以表达哲理见长,请以本诗的颈联为例进行简单的阐述。
7、我们一起读“莫言”
(新闻再现)
新闻一:
中新网10月11日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法新社的报道称,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
新闻二:
新华网济南10月13日电 从山东省邮政公司获悉,为祝贺和纪念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家乡山东省高密市与济南市邮政局在第一时间推出纪念邮戳各一枚,供社会各界用邮和收藏。山东邮政部门此次推出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纪念邮戳堪称姊妹双戳,图案分别嵌以莫言肖像和诺贝尔文学奖金牌的正反两面的图案并有莫言的手书。
(精品欣赏)
文段一:
道路两边,板块般的高粱坚固凝滞,连成一体,拥拥挤挤,彼此打量,灰绿色的高粱穗子睡眼未开,这一穗与那一穗根本无法区别,高粱永无尽头,仿佛潺潺流动的河流。
我爷爷辈的好汉们,都有高密东北乡人高粱般鲜明的性格……
奶奶粉面凋零,珠泪点点,从悲惋的曲调里,她听到了死的声音,嗅到了死的气息,看到了死神的高粱般深红的嘴唇和玉米般金黄的笑脸。
(莫言《红高粱家族》)
文段二:
墙角上站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小石匠吹着口哨,手指在黑孩头上轻轻地敲着鼓点,两人一起走上了九孔桥。黑孩很小心地走着,尽量使头处在最适宜小石匠敲打的位置上。小石匠的手指骨节粗大,坚硬得像小棒槌,敲在光头上很痛,黑孩忍着,一声不吭,只是把嘴角微微吊起来。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文段三:
天要亮的时候,东南角上传来了枪声,起初那枪声像刮风一样,后来又像下雨一样。
谁也不知道打成什么样子了。麻湾驻着二百多日本鬼子,黄皮子有七八百。这一仗从早打到晚。吃过晌午饭时,伤员就送下来了。小唐就是第一批送下来的。她的裤子上净是血,脸蜡黄蜡黄。一见你三老妈,小唐就呜呜地哭起来了。伤员一批批送下来,街上尽是担架,满街的哭叫声。
枪声炮声,响了整整一天,到傍晚时才静下来。
(莫言《凌乱战争印象》)
(时文精粹)
时文一:
从电视里看到莫言在老家高密被采访的镜头,在网络上浏览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作为一个爱读书、爱文学、爱写作的人,我的心情那是由衷的欢喜、难抑的激动。正如作家韩少功所说,“高兴一小时后继续写作吧”!这是对莫言获奖最好的贺礼,这是对自己最诚挚的祈福。因为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每个沾染有莫言“书香花气”的人,都不应该懈怠,都应该加倍努力。
(天津日报《莫言获奖》)
时文二:
莫言的创作,一直是在不倦的艺术性的探索中进行的,而且卓有成效。如果说,在《红高粱》时期莫言明显地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启迪,不久之后他就意识到要“逃离这两座高炉”,要创造具有充分的本土性的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他所在的胶东半岛,是古齐文化的蕴藉之所在,神奇、浪漫,富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远到司马迁,紧接蒲松龄。越到后来,他对艺术民族化的自觉和探索的力度就越加强烈。
(北京晚报 《莫言获奖的意义》)
时文三:
现在全民像追杀那样追捧莫言,媒体将他位于山东高密的居所层层包围,公众将他在书店常年滞销的图书一扫而光,不是因为多喜欢纯文学,多么热爱莫先生那些荒诞的文字,而是他红了,“诺贝尔”了。其实,不少人也是拿出这样的热情追逐李宇春的。当地政府像打了鸡血一样忙着亲切接见莫言及其二哥,或急于扩建莫言文学馆,也真不是为了挽文学于既倒,更像是为了振兴当地旅游业,进而获得官员们升迁的政绩。从这点讲,真不如高密那些沾莫言的光多卖了些烤鸡的商贩实诚。
(财经网 《莫言热是个泡沫》)
【1】阅读(新闻再现),将新闻内容各概括成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
【2】阅读(精品欣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莫言善于运用暗喻,在无形中赋予了静态的事物予生命力。在看似随手拈来的字眼中把特显事物的特征,给读者以新鲜体验和感官刺激。
B.莫言以红高粱为环境背景,“连成一体,拥拥挤挤”等用语,气势磅礴,映衬人物大爱大恨的性格,极富象征意义。
C.莫言通过黑孩形象和遭遇揭示了黑孩身世不幸、命运悲惨,抒发对小黑孩不幸童年的悲悯。
D.莫言通过打麻湾时风声、雨声一样持续的枪声,小唐蜡黄的脸,满街的哭叫声表现那时候的战争就如我们想象的样子——酣畅淋漓,豪气冲天。
【3】阅读(时文精粹),概括三则材料各自表明的看法。
时文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文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文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几则材料,谈谈你读“莫言”的启示。(至少两点)
8、根据课文默写,并写上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①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
③月黑雁飞高, 。(卢纶《塞下曲》)
④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⑤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关雎》)
⑦ ,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⑧ ,白露未晞。(《蒹葭》)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
陈凌
①“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②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③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______甲__________,二是因为_______乙_________。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人声鼎沸。是书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④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____丙_______”(杜甫诗句)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⑤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⑥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正如有人所言,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3日)
【1】联系全文,在第③④段甲、乙、丙三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
(1)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诗句)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阐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铁匠的小尖刀
①周日这天,曹木根有点心神不宁。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说今天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曹木根自言自语道:采访我?我有啥子好采访的唦!老同学的不由分说令铁匠曹木根芒刺在背。直到下午三时许,一声汽车喇叭的脆响从街口传来,曹木根一直绷紧的心思,才骤然如江边解缆的船只,悄然松滑。
②孙老师过来问,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曹木根道:是啊。整个县里十镇八乡不会剩下两个巴掌的铁匠,讲起什么家伙都能打的铁匠,恐怕也就是本人一个了。
③曹木根顺着孙老师的目光,瞥见的是右侧一块灰蒙蒙的铁匾,是自家錾的一块铁牌,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
④孙老师便谈起这次来的意图,是领着学生做一个非虚构民间工匠的采集,可以称作“非非遗”写作。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却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各级非遗的匠艺,譬如散落在乡野的铁匠、篾匠、箍桶匠、油漆匠等工匠及他们的技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因这些“非非遗”一不来钱,二不能引起重视,所以比非遗式微得更快。
⑤曹铁匠喉咙里响咳了一声道:《国风·风·式微》就有一首写的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⑥孙老师赞曰,我只知“式微”一词来源《诗经》,早不记得这首诗了!环顾左右两个弟子问,你们知道出处吗?两人均摇头,一起说:真不知道。孙老师叹道:真正是野有遗贤人未知啊!
⑦曹木根其实不是本地人。他父亲在饥荒年头,一路做手艺来到了江南,后来做到了天福铁木器材厂的厂长。那时放学之后,木根都要到铁木厂来耍闹,木根最迷恋的,还属铁匠炉,无论是父亲操钳,还是其他工人掌锤,他都饶有兴致。
⑧后来曹铁匠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又重演了他少儿时的一幕,从小在铁木厂厮混。有一次他们调皮弄坏了车床皮带,曹铁匠大怒,收缴他们的东西,包括儿子的一把木制小尖刀,一起折断。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天都没理爸爸。一周之后,曹铁匠送给儿子一把精心打制的小尖刀,挽回了儿子开心的笑容。
⑨孙老师朝炉子那边看一眼道,我小时候是看过铁匠干活的,年头太久印象都模糊了,我的学生则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能否劳烦曹师傅打一件铁器给我们看看?这也是我们田野调查,或者说“"非非遗”调查的一个好机会。
⑩曹铁匠起身,朝炉子走去。俩学生都雀跃跟随。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粒一粒的汗珠。
⑪吴天放贴近他的耳朵问,为何放着空气锤不用?他答,就是想让你带来的老师和学生,看一看最本色的打铁方式。
⑫一根生锈的螺纹钢,眼见得在曹铁匠的手中,在火红的炉膛里,在冰冷的铁砧上,在沁凉的水桶里……该扁的扁,该圆的圆,该尖的尖,最后出示的是―把比巴掌略长的小尖刀,上面还做了三个圆环把手。
⑬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这三个环也真是圆,如同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
⑭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铁匠的一撮浓眉猛地一弹。他撩起洗不净的灰色T恤擦擦额头道,做什么事情,一是要喜欢,二是要做出年头来。熟能生巧罢了,做够年头,你们都行,没什么稀奇的。跟当老师年头久了,教书教得好,是一个道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⑮孙老师问,曹师傅的孩子呢?在外上学还是工作了?
⑯吴天放这才告诉孙老师,三年前,曹木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从发现到去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意见不一致,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放弃了,以后却一直后悔,人都有些恍惚。
⑰吴天放道,曹木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没走出去未必是坏事。乡镇里的人如果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天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圳也常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
⑱这时,两个弟子看中了这把小尖刀,说你再给打一把呗,我们一起买了。
⑲曹铁匠两眼空虚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道: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
⑳迎着落日开车,吴天放戴上了墨镜,将刚抽两口的烟随手掐灭。
㉑孙老师道,你尽快找一张他儿子的照片给我,我采访过一个做铁板浮雕的师傅,他敲的铁板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我会叫他敲一幅曹铁匠儿子的肖像,肖像一定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
㉒吴天放道,好啊,发生的费用,都算在我天放头上……一语未了,哽住了。
【1】为下面的句子写批注。
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粒一粒的汗珠。
【2】体会句子内容,为下面的句子作一个重音、停连的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
【3】文章以“曹铁匠的小尖刀”为题,有何作用。
【4】当今社会“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时代精神,曹铁匠和孙教授围绕“非非遗”所做的这些行动是否也是具有时代精神的?说说你的理解。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甲)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乙)
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材料二】
(甲)
当动物体接触到疫苗后,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病原菌的抗体;当动物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免疫系统就会制造更多的抗体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乙)
疫苗注入人体,就好比小股敌军侵入,能够刺激国内进行战备动员,生成自己的军队,当再次遭遇大量敌军时,人体就会生成更多自己的军队,对抗并战胜敌军。
【材料三】
(甲)
吴孟超,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他带领团队,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制成功可使免疫系统识别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疫苗。他70年来共施行手术16000余例,帮助无数人重燃对生命的希望。
(乙)
吴孟超说:“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医生,我的目标和理想是早一天摘掉戴在中国人头上的‘肝癌大国’的帽子,让我们的人民健健康康地生活!只要能拿动手术刀,我就要站在手术台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了手术台上那也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
(丙)
2011年感动中国颁奖词:吴孟超,60年前,他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
【材料四】
作为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抗疫的重大战略成果无疑为世界其他国家抗击疫情注入了信心。中国市场正在恢复,国家经济显现出韧性,中国取得的成果让世界对抗击疫情更有信心。
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后,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有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中国防疫物资已被送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国际社会共同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强保障,堪称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紧急人道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指出,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国人民“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中国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坚定与世界携手抗疫,提供了有益经验。
(摘自2020年9月9日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1】阅读【材料一】中清代两位名医各自撰写的对联,从内容上归纳出二者的共同之处。
【2】学校要组织入村志愿传活动,讲解新冠疫苗抗病原理。作为志愿者,你会从【材料二】中选择哪段文字进行解说?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参照表格中已有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材料 | 表达方式 | 内容 |
甲 | A | B |
乙 | 描写 | 目标与理想 |
丙 | C | D |
【4】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四】的主要内容。
【5】阅读四则材料,归纳现阶段要取得抗疫胜利需要哪些条件。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些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关于探索“路”的名言警句,曾经给了我们多少勇气与感动。
我们每天都要走路,有的平坦,有的坎坷,有的通畅,有的曲折……路,有看得见的地上之路,也有看不见的心路。
要求:①以“路”为题目;
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