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民丰湖的湖面上光影交织,好一派浮光掠影的景象。
B.环境治理的许多问题都是具体而微的,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C.在考试前,老师让我们认真对待考试,遵守考试纪律,做一个坦荡如砥的人。
D.优秀的文学作品创设的意境,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2、(题文)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B. 地理老师讲课抑扬顿挫、强聒不舍,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C.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D. 他们本不懂什么艺术,却偏要花大钱买艺术品,只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惦污 热忱 佃农 责无旁怠
B.绯谤 松弛 皮筏 自惭形秽
C.濡养 诓骗 噩耗 完璧归赵
D.逞辨 范畴 簿册 忧心如焚
4、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小伙伴们对春天的渴望也与日俱增。
B. 重庆朝天门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的水系已融会贯通,营造出了“双水绕城”的城市景观。
C. 面对成绩,有的人忘乎所以,停滞不前,有的人再接再厉,继续前进。
D. 在京剧《霸王别姬》中,梅兰芳以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重情重义的虞姬形象。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
(2)以顺为正者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 居天下之广/居
C. 蹴尔/而与之 D. 富贵/不能淫
【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
6、阅读下面诗句,完成后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解释“凉风起天末”中“末”的意思:__________。
【2】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 “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 “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 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3】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综合性学习。
(1)“忠”金文写作“”,从“
”从“
”。“
”即“中”,正而不偏;“
”即“心”,情感、态度。“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中的“忠”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忠”则为: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孔子有关“忠”的观点或主张。
①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颜渊》)
②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经•广扬名章》)
③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观点或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级举办“精‘忠’报国”文化传承活动,请你分享一个有关“忠”的人物及故事(要求简洁,不超过20个字)。
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词默写
(1)在《观刈麦》中,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诗句是: ,童稚携壶浆。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句子: ,鬓微霜,又何妨!
(3)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 。
(5)在《陈涉世家》中,表明陈胜从小就有远大理想的句子: 。
9、阅读彭时代的《治学当有忧乐情怀》(有删节),完成下面小题。
①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孔子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忧乐情怀。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一般人看来,颜回的“忧”是“不堪之忧”。但对颜回来说,这种物质匮乏的“忧”是砥砺品格、完善自我、成就学业、成为圣贤的强大动力。颜回的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情怀,体现了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精神境界。
②历代思想家、学问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一方面,“忧”从“忧道”、“忧政”升华到“忧民”、“忧国”、“忧天下”。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等诸多名言,莫不道出历代学者对家国、对黎民的责任与关爱。另一方面,“乐”也从最初的“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发展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为人之乐,再到“君子乐得其道”的“得道”之乐,直至“乐以天下”的至乐。
③宋朝范仲淹是古代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其实,范仲淹还对天下与个人、“忧”与“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在天下与个人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即要有大局意识和利他精神,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心系天下苍生,始终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在忧与乐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即在位时应为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而殚精竭虑,不在位时则应以天人合一、追求真理为快乐。
④通过梳理古代忧乐情怀的内涵及其演进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忧乐情怀中的“忧”,并不是悲天悯人的感情宣泄,而是超越一己利益得失的担当精神、进取志向、整体观念、忧患意识;忧乐情怀中的“乐”,也不是满足个人物质欲望的快乐,而是一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一种先苦后甜、先人后己的成就感、责任感。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维系、传承、发扬,与存在这样一大批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安贫乐道、先忧后乐的士人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者所推崇,是学者们精神品格的核心。今天的学者治学也应当有此忧乐情怀。
B.文章引述孟子、屈原等人名言,意在指出历代思想家、学问家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
C.宋朝范仲淹在“忧”与“乐”关系方面,强调君子“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D.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维系、传承、发扬,与一大批拥有忧乐情怀的士人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2】作者在文章第①段引用孔子的话用意是什么?
【3】阅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回答两个问题。
⑴为什么说范仲淹是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
⑵古代士人学者的“忧乐情怀”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的奔跑
梁爽
①每天下午四点二十分,新世纪幼儿园的拱形大铁门会准时打开,一分不早,一分不晚。
②大门刚打开一道缝儿,接孩子的家长就一哄而进,如同洪水一般涌向教学楼的各间教室。下雨的时候,家长们会撑着五颜六色的雨伞,涌动的洪水就泛起彩色的浪花。我母亲就是这浪花中的一朵。
③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我和母亲两个人去送。一路上,女儿几次挣脱我的手,往家的方向跑。最后,母亲用一支橘色的棒棒糖把女儿哄到老师手里。老师牵着女儿的手,母亲迟迟不肯离开,女儿含满泪花的眼睛里充满了乞求。老师关门的瞬间,传出了女儿的一句哭喊:“姥姥,放学你第一个来接我。”
④母亲噙着眼泪离开了幼儿园。白天几次打电话给母亲,都被她很快接起。
⑤“妈,您电话怎么接得这么快?”
⑥“我把手机放在手机袋里,洗衣服做饭都挂在脖子上,我怕万一老师打电话来听不到。”母亲的话语里带着明显的不安。
⑦我安慰母亲说:“没有特殊情况,老师是不会打电话的。”
⑧“不行,我得随时带在身上。”母亲叹了口气,“真希望时间能过得快点。”
⑨下午三点半,母亲穿戴整齐出了门,头发理得一丝不乱,像是要参加什么重要仪式。幼儿园其实就在小区里,总共不到十分钟的路。
⑩那一天,幼儿园大门打开的时候,母亲第一个冲了进去,并且跑出了她退休以后最好的速度,但赶到教室却是第二名。女儿班上安然的爸爸是第一名。安然爸爸有一段路没有跑,而是像刘翔跨栏一样跨过了花坛旁的白栏杆。母亲在跟我讲这些的时候,语气里有点气咻咻。
⑪“妈,您别这么较真儿,心脏不好,还有腰腿病,明天千万别跑了,不差那么一会儿。”
⑫母亲似乎没听到我的话,自顾自地说:“你不知道,我一进教室的门,就看见咱们家乖乖趴在窗台上,小脸儿正贴着玻璃四处张望呢。我明天说啥也得跑第一名!”
⑬其实,在以后的日子里,母亲从未跑出过第一名,但始终保持着第二名,总是比安然爸爸晚那么一点点。
⑭有一天,我意外地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说母亲在幼儿园的花坛边摔倒崴了脚,已经被接孩子的家长送到附近医院。我匆匆忙忙赶到医院的时候,母亲正坐在走廊里的椅子上排队候诊,脚背肿得像个小馒头,头发乱蓬蓬的,一绺儿白发垂在耳旁。女儿偎依在母亲身边一声不吭,眼角还有没擦干的泪痕。
⑮母亲看到我说的第一句话:“今天是安然奶奶去的,要不是摔了一跤,我今天肯定第一。”看着母亲的脚,再听听母亲的话,我心一急,声音就大了起来:“妈,第不第一有那么重要吗!晚个几分钟又能怎样,你太宠孩子了!”
⑯“怎么不重要?我图个啥,孩子在幼儿园关了一天,多盼望大人早点来呀!”母亲说不下去,眼泪扑簌簌地落下来。我的眼泪也在眼窝里直打转。女儿看看母亲看看我,趴在母亲怀里,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⑰母亲不能下楼了。养脚的日子里,我每天负责接女儿。因为工作原因,经常赶到幼儿园的时候,教室里只剩下女儿一个人,或在看书,或在玩玩具。
⑱两个月后,母亲的脚好了。去接女儿的第一天,母亲又是下午三点半准时出门,穿戴整齐,头发一丝不乱。在幼儿园门口,母亲惊喜地发现,安然家是奶奶来接。
⑲母亲终于跑了第一名。在把女儿搂起的时候,母亲的喜悦溢于言表,“乖乖,姥姥今天是第一名!”
⑳女儿撇着嘴,不情愿地说:“姥姥,你以后晚点来接我,我想在幼儿园多玩一会儿。”
【1】文章以“母亲的奔跑”为题,有什么作用?
【2】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涌”字有何妙处?
【3】第⑨自然段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
11、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出圈”的是中国风
①端午期间,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收获了如潮好评。不少观众在被圈粉的同时,还喊话本省卫视“抄作业”。如果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上的《唐宫夜宴》使河南卫视成功“出圈”,此次的《端午奇妙游》更是引燃了观众的极大热情。
②没有当红的流量明星站台,没有烧钱的豪华制作加持,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从“出圈”到“炸圈”,河南卫视凭的是什么?
③凭的是创意之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国画大师吴昌硕说:“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端午奇妙游》的创作团队首创了“网剧+网综”的节目样态,整台节目以网剧的形式呈现,由4个唐小妹在端午节这天的行踪,拉出4条平行中有交错的故事线,引出7个综艺节目,以网综、漫画、追剧、水下舞等多种形式,共同讲述《唐宫夜宴》的前传故事。各节目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故事性强,趣味盎然。各个节目内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也层出不穷。开场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原名《祈》)惊艳观众,吸粉无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适应了当代年轻人跳跃性强的思维特点和追求新奇的审美口味,受到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④凭的是形式之美。艺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是其外在形式。唯有美的形式才能征服观众的感官,进而打动其内心。舞蹈《洛神水赋》中,衣袂飘飞的洛神蹁跹起舞,或沉潜或飞升,或柔婉或刚劲,碧波荡漾之中,曹植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神女宛若重生,以至于网友惊呼:“看到神仙了!”民乐演奏《兰陵王入阵曲》以粗犷雄浑的鼓声与慷慨悲凉的琵琶声相互和鸣,抒发驰骋沙场的英雄豪情与思亲念远的人伦亲情,刚柔并济,震撼着观众的耳膜,也触动了观众的情肠。舞蹈《丽人行》从屏风上的一幅幅仕女图中,幻化出一群盛装的唐朝女子,她们奇丽的妆容、曼妙的舞姿,重现了来自大唐的“中国式性感”和盛世风华。
⑤凭的是底蕴之深。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过节不仅意味着团聚、旅游、休整,也意味着重温久远的传统,追寻文化的根脉。《端午奇妙游》就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首先,这个“网剧”的故事时间被设定为端午节,观众跟随唐小妹的脚步,领略了绵延千年的端午习俗和风情。《龙舟祭》中气势磅礴的男性群舞,融合杂技、武术和击鼓,描绘了龙舟祭祀的肃穆和龙舟竞渡的热烈,表达对屈原的追思和传承华夏文明的期望。挂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等习俗,装点着唐小妹游览街市的画面。其次,借助4位唐小妹不同的身份设定和游历行程,多种传统文化在历史长廊中一一呈现。《医圣传人》传播中医文化;《丽人行》是对李白《清平调》的视觉再现;《兰陵王入阵曲》以琵琶与大鼓奏出唐代歌舞戏的遗响,追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⑥新颖的创意、绝美的形式、深厚的底蕴,火了《唐宫夜宴》,又火了《端午奇妙游》。中国风节目“出圈”的背后,是创作者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诚意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敬意。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审美。立足本土,紧跟时代,善待传统,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应当成为综艺节目创作的一种风向。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吕珍珍)
【文本二】
①同样的古风系列,同样的传统与现代糅合,同样的精彩绝伦。作为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的收官之作,《重阳奇妙游》同前几期节目一样,各有各的精彩,对传统文化的取法,对现代技术的运用,也是殊途同归的。
②向传统要资源,向现代要技术。丰饶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根本,现代技术的呈现是提味的佐料。在浩瀚瑰丽的传统文化海洋里舀一瓢饮,那就是点石成金的一盘大菜。通过向历史深处看,植根于古老中原大地的河南卫视找到了文化“出圈”的密码,造就了自己的文化流行。
③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电视节目是厚今薄古的,什么时髦做什么。一味迎合短暂的流行,凸显中国节目原创力不足的尴尬。在“向前看”“向外看”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我们脚下的土地,在我们的历史丛林深处,恰恰有取之不尽的文化瑰宝。这里有上古传说,有诗书礼乐,有秦砖汉瓦,有唐诗宋词。史之意蕴,书之意趣,思之惬意,乐之迷人,俯拾皆是。
④如果说河南卫视“奇妙游”做对了什么,那就是不惑于一时的流行,不目迷于他人的热闹,坚守中华文化本位,苦心布局,精心钻研,终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爆款之路。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本一第①段“抄作业”指观众在欣赏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节目之后,希望本省也能照搬其优秀的形式。
B.文本一和文本二,列举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引燃观众热情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综艺节目想要成功,要根植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
C.文本一的第③④⑤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河南卫视“出圈”的原因。三者呈并列关系,无先后次序之分。
D.文本一和文本二在论述时语言精练、逻辑严密,同时又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严谨不失趣味,质朴不失典雅。
E.文本二运用对比论证,论述了河南卫视“奇妙游”立足丰饶的传统文化资源,不盲目追随流行是其成功的原因。
【2】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在探讨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成功的原因,两者的观点各是什么?
【3】简述文本一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12、请以“有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姓名、地名、校名;③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