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夜幕降临,站在乌鲁木齐的红山观景台向远处眺望,河滩路上霓虹灯矗立在两旁,灯红酒绿,一派祥和美丽的景象。
B.沙漠科考队发现所带的淡水已剩不多,必须要精打细算才能走出沙漠。
C.随着2010年微博的异军突起,权威人士对这项新事物的美妙与危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对如何指挥这项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李总工程师早已经胸有成竹。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疲倦对于我们的伤害,需要我们平心静气地休养生息。疲倦是可以战胜的,法宝就是珍爱我们自己;疲倦是可以化险为夷的,战术就是宁静致远。疲倦 着我们, 着我们;疲倦 着我们, 着我们。
A.锤炼 折磨 考验 升华
B.锤炼 升华 考验 折磨
C.考验 折磨 锤炼 升华
D.折磨 考验 升华 锤炼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纪年的方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曹刿论战》:“十年春”即鲁庄公十年;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中“庆历”为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干支纪年法,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B.太学是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汉代始设于京师,为中央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元、明、清时不设太学。
C.《战国策》,西汉刘向所创作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峨眉”通常借指女子。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需要社会认同感,但自信的人认同感源于内部,讨好者的认同感源自外部。
B.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2日公布了2019年度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获奖名单。
C.初三期中考试即将到来,心理专家提醒广大考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与考前的睡眠状况有很大关系。
D.当初熊猫直播之所以破产,是因为当其他公司都在全力以赴的时候,唯有照猫直播,一路佛系造成的。
5、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④,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褒赏篇》
【注释】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④髲(bì):假发。⑤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公少有大志 少时,一狼径去
B.汝但出外留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与母湛氏同居 居十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吾自为计 自三峡七百里中
【2】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它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相谈甚欢。竟然忘记了路的远近。
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②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6、为了让扉页内容更丰富,同学们还从课外古诗中征集山水名句。小语认为下面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含义深刻,值得推荐。请你结合全诗内容,任选一组,帮他撰写推荐理由。
南溪 刘子翚 聊为溪上游,一步一回顾。 悠悠出山水,浩浩无停注。 惟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 【入选诗句】A组:悠悠出山水,浩浩无停注。B组:唯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 我选______组,【推荐理由】______ |
7、回眸成长岁月,重温浓浓情谊,畅想多彩未来。班上举办“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方案补充)举办活动前,班长请你帮忙把以下方案补充完整。
形式一:集体的记忆——班史编写
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三:如歌的青春—一毕业晚会
(材料分析)活动中,为了培养同学们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老师出示了两则材料,让大家探究。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材料二: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骊歌轻唱)你认为下面哪句诗没有表达出“光阴似箭,岁月无情”的主题,不应入选本栏目(_______)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D.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观点反驳)活动结束后,你兴高采烈对妈妈讲述活动过程中的难忘镜头,不料妈妈却板着脸说:“都快中考了,搞这样的活动有什么作用?浪费时间!”这时,你将怎样反驳妈妈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
(1)晓战随金鼓, 。 (李白《塞下曲》)
(2)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浮光跃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4)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 (《关雎》)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相见欢》)
(6)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7)鸢飞戾天者, ;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8)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二、课内重点语段精读
①“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②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③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④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⑤“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⑥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与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⑦“‘……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⑧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吧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⑨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颤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1】指出⑧⑨段中表现京京情感变化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并说说是什么心理。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为程老师“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和用发颤声音让李京京读完课文”是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3】京京的心理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使他想读课文,这种感情是什么?
【4】“教室里一片寂静”说明了什么?
【5】文中哪一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京京的勇敢和坚定。
【6】怎么评价赵小桢和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的表现?
【7】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很自卑
①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几千年农耕文明所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耕田夜积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孩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已经几乎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勤俭节约、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是为了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有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式生活,那么就是朝着穷途末路狂奔了。
②纵观中国当代哲学,恐怕看不到谁还在为乡土中国摇旗呐喊。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潮,无不向着现代去。到今天,乡土中国可以说已经完全沦入黑暗。人们很少去总结乡土中国何以存在了五千年,对于文明,它的积极意义、现代性何在?乡土中国似乎只是住着一群老年人,年轻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乡村到城里去,改善经济条件还是次要的,他们要改变的是乡村这种古老命运。
③人类历史经验有农村经验和城市经验,但并非城市经验就是人类未来的唯一方向。西方基于自己的历史和处境,城市化比较发达,但西方经验并非唯一的经验。我以为,就文明的根基来说,城市化在中国,并不是一个主要的方向,而是一个次要的方向,如果这一点不明白,最后会有民族消亡的危险。今天其实无须担心亡国,要担心的是也许有朝一日,族将不族。今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切语言表述,其实换成英语未尝不可,也许会更利索。
④中国过去的文明经验,历史、文学、风俗、传统、生活方式、对世界的意识,都来自乡土中国。乡土中国不仅是所谓的穷乡僻壤、城中村。它是我们的哲学史、宗教史、文学史、美学史、文明史、风俗史、音乐、舞蹈、艺术的起源和根基。乡村是那座巨大的中国图书馆的作者。仔细追究的话,古代中国作者,哪一个不是来自乡村?今日的作者,上溯两代,其祖籍哪一个不是乡村?说得更严重些,抛弃了乡村,最终我们将失去我们的母语——汉语这种方言,失去我们的世界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我们时代的世界化时刻,语言、母语、方言与家乡之间的根脉相通的传统的盘根错节的关系已经分崩离析了。”我以为,中国的情况要比海德格尔预见的更为严重。
⑤今日中国的舆论使乡土中国声名狼藉,自惭形秽。最后的结果是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自惭形秽。没有历史的中国固然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从学着西方人使用刀叉开始。但用乡村路旁竹子制造的筷子永远会唤起乡愁。重要的是,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对原生态的呼唤、对环境的担忧,庞大的旅游团总是潮水般地朝着幸存的穷乡僻壤乡村涌去,朝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剩水残山涌去。过去,我们“落叶归根”,我们“衣锦还乡”,如今我们衣锦灿烂,乡却不在了,根也不在了。西方人喜欢“在路上”,他们跟着摩西。我们也“在路上”了,我们跟着谁?乡愁。
(文/于坚,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造成“乡村自卑”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无法抵御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
B.乡村无法让人们通过勤劳过上富裕的日子。
C.看不到谁还在为乡土中国的合法性摇旗呐喊。
D.年轻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乡村到城里去。
【2】下列选项中对“农村经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村经验和城市经验共同组成了人类历史经验。
B.农村经验在西方因城市化发达而成为次要方向。
C.农村经验的消亡会带来民族消亡的危险。
D.农村经验代表着中国过去的文明经验。
【3】下列选项中对“乡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历史传承的忧心会引发现代人的乡愁。
B.对传统生活的记忆会引发现代人的乡愁。
C.对生态环境的惦念会引发现代人的乡愁。
D.对生命归宿的重视会引发现代人的乡愁。
11、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③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④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⑤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⑥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⑦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⑧这时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
⑨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⑩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⑪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⑫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⑬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⑭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
⑮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⑯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⑰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⑱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⑲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⑳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㉑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㉒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㉓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㉔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㉕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㉖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小说围绕“风筝”写了哪三件事?在鹞爷眼里,“飞走的风筝”象征着什么?
【2】请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从加点字的角度)
(2)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文中⑩—⑫段与主体内容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除?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结尾“鹞爷那么困惑,那么茫然……”,请结合全文说说鹞爷困惑和茫然的是什么并就其中一点提出你的建议。
12、请以《 照亮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