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园里,老人悠闲地聊着天,孩子在尽情嬉戏,空气中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B.他其实只会做几首谈情说爱的山歌,时而说些哗众取宠的大话罢了,并没有什么大本领。
C.我们的成长得益于父母的正确引导,他们虽然在教育观念上没有那么明确的意识,但他们的做法恰巧契合了正确的教育理念,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D.家风是一个家庭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家庭文化。美好家风的形成是漫长的,不可能一气呵成。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②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
③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④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
⑤与这种孤独相比,社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儿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
⑥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
A.⑤②③①④⑥ B.⑤③②④⑥① C.①③②④⑥⑤ D.①②③⑤④⑥
3、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电影的带动下,国庆电影市场持续火热。《长津湖》以4.09亿的单日票房夺得冠军,《我和我的父辈》以1.83亿元的单日票房夺得亚军。值得注意的是,《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都是主旋律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这些主旋律电影,都是大投资、大阵容、大制作的顶级大片。其次,不仅“大片化”,主旋律电影也在走向“精品化”,追求高质量、高口碑。主旋律大片火爆电影市场,是电影大制作、高质感与观众爱国热情同频共振的结果。
A.为何主旋律电影屡屡激起观众的观影热情?
B.大概是主旋律电影激发起观众的观影热情吧?
C.因为主旋律电影屡屡激起观众的观影热情。
D.主旋律电影之所以激发起观众的观影热情。
4、(题文)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狂风暴雨”“光明正大”“仔细观察”“手舞足蹈”四个短语结构相同。
B. “早就在附近等待的一艘快艇如离弦之箭向落区开进。”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一艘快艇开进”。
C. “他一直不很喜欢《奔跑吧,兄弟》《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等类电视节目,从内心深处。”这个句子中“从内心深处”充当状语。
D. “让座不是一种法律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所以让还是不让的权利,掌握在当事人自己手里,别人无权干涉。”这个复句的第二层是因果关系。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之万之马
张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①尚书: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不许______
(2)连易数人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比公乘之,驯良如故。
【3】军人认为这是一匹劣马的原因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 要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
B. 不仅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光,还要学会用人。
C. 用正确的方法才能驾驭千里马。
D. 要善于发现人才。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1】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什么诗?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 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 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 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虚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7、综合性学习。
做人要做君子,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形象,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请参加以“君子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被称为“君子五常”,就是说凡是君子就应该具备这五种道德品质。请将“仁义礼智信”五个字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
|
|
|
|
|
|
|
|
|
|
|
|
|
|
|
|
|
|
|
(2)我们的先贤崇尚君子品格,把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人格化,称为“四君子”。请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分析其所象征的君子品格。
示例: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坚贞纯洁的品格。
(3)下面一段话是对君子特质的表述,请提炼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历代君子身上都颇为明显地体现出一些特质: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担当精神,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修身要求。
(4)班委会提倡同学们提升个人的君子气质、素养,有同学认为这样做会让自己吃亏。如果你要说服他,你该怎么说?
8、古诗文默写:
绍兴风景秀丽,春日,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描绘的“有桃花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的画面处处可见。绍兴民风淳朴,陆游《游山西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的民俗场景流传至今。绍兴名人辈出,有公而忘私的大禹,爱憎分明的鲁迅……还有鉴湖女侠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展现了她的济世情怀。
9、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问题。
镇堂之宝
揭方晓
①归源村,南方一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村口有家药堂,名叫“德济堂”,代代医术高超,又不欺穷谄富,不当外来户看。
②德济堂现在这位掌柜名叫陈须浮,尽得祖辈真传,三根手指轻轻一搭,拣几样自己炮制的中药,吩咐病人拿水一煎。
③这德济堂有些古怪,至少在陈须浮儿子陈小浮看来是。古怪之处就在神龛上面不供奉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这样天下公认的中医祖师爷,也不供奉陈家列祖列宗,黄铜钥匙一直挂在陈须浮腰上,无论寒暑、夜昼,他人根本甭想摸一下。
④问及白铁皮盒里装了什么,陈须浮每回都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除此不再多说半个字,吝啬得要命。不过,若问起自家祖上从哪里来,这神一般的医术又打哪里起慷慨多了,话匣子一打开,滔滔不绝。
⑤据陈须浮介绍,陈家祖上居住在遥远的建昌府,一个古老的地方。那里中药炮制技艺特别有名,人称“建昌帮”,其源于东晋,于明清鼎盛时成帮。药技流传赣闽四十余市县,在台、粤、港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影响。
⑥后来,由于战乱,建昌府老老少少,遣散众婢仆及学徒,金银细软啥都没带,以及那个号称镇堂之宝的药,千里奔逃,用祖上传下来的医术及中药炮制技艺,混口饭吃。
⑦豚刀及雷公创,陈小浮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就跟它们打交道。豚刀亦称建刀,适合切制根及根茎、藤木、果实、全草等类药材,包括各种规格的片、段、丝、块。雷公刨又称药刨,刨片片形均匀美观,片张可大可小、可厚可薄。
⑧用刀,是最考验药工手艺的。有一回,陈须浮酒后兴起,塞进豚刀之口,左手操刀,刀前的箩筐里便铺了一层薄薄的药片。陈须浮随手抓起一把,迎风扬去,竟如飞絮般,在空中飘飘扬扬。
⑨陈小浮大惊失色,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从此沉下心来,寒来暑往间,各种技艺突飞猛进。
⑩老人,仿佛都有预知百年之事的能力。这不,一天晚饭后,告诉他说,自己腰上的这把黄铜钥匙,须得等自己百年之后才能打开,历代陈家人都是这规矩。
⑪陈小浮觉得好好地说这话太不吉利,将父亲好一通埋怨。不料第二天早上,陈须浮竟然真的没有醒过来,无疾而终。含泪料理完父亲后事,陈小浮拿过父亲那把沉甸甸的黄铜钥匙,只一个鼓鼓囊囊的黄纸包,如寻常中药般。再打开那黄纸包,鼻子凑上去一闻,土腥味扑鼻。
⑫陈小浮瞬间明白,这肯定是自己祖上从建昌府向南奔逃时,从脚下抓的一把家乡的泥土啊。泥土如药。
⑬多年以后,当陈小浮躺在太师椅上,惬意地唱着戏曲段子,指着神龛上那白铁皮盒,问那里装有什么时,陈小浮也如父亲般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除此不再多说半个字,任宝贝孙子怎样撒娇,也缄口不语。
⑭风,穿堂而过。陈小浮腰间那把黄铜钥匙碰到桌沿犄角,哗哗作响。
【1】阅读小说,完成下表。
阅读策略 | 内容 | 思考 |
故事线索策略 | (1)从“悬念→结局”的角度梳理小说故事情节。(语言形式不要求一致) ① →镇堂之宝的来历→② | 运用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语境策略 | (2)第④段: 除此不再多说半个字,吝啬得要命。 陈须浮便慷慨多了,话匣子一打开,滔滔不绝。 | 揣摩加点词“吝啬”“慷慨”在语境中的意思。 |
关注重复策略 | (3)第④段:陈须浮每回都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 第⑬段:陈小浮也如父亲般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 | 相同的内容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2】下面方框中内容节选自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你认为本文能不能编入这个单元?请结合导语内容,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要阐述。
第四单元 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
10、母亲的百度
①小时候,遇到什么不知道的事情,他就去问父亲。但父亲很少回答他,让他自己去翻《十万个为什么》。他知道父亲是想培养他的求知欲,以及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他懒得去翻书,都是去问母亲。
②“妈妈,小蝌蚪为什么会变成青蛙呀?”“妈妈,议论文怎么写啊,我觉得好难写啊……。”
③一直到大学,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他都会习惯性地打电话问母亲,觉得她什么懂什么都知道,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④工作后不久,他交往了一个喜欢的女孩。女孩喜欢吃红烧肉,他便兴冲冲地说要给她做。晚上下了班,他按照网上的提示买了各种材料。但进了厨房,他一下子蒙了,这道菜他可从来没做过呀。掏出手机上网搜索,复杂的步骤让他犯愁。他突然想起, 红烧肉不正是母亲最擅长的莱之一吗?他便给母亲打了电话。以前在家他可从来过菜,母亲在那头听他说想做红烧肉,扑哧笑了,然后一步步细致地指导他做出了一份香喷喷的红烧肉。女孩尝了一块,开心地竖起了大拇指。
⑤有一次他打电话问母亲怎么挑选蜂蜜,她在那头详细地讲解了很多有关蜂蜜的知识。挂了电话,同事笑了,他疑惑地问怎么了。同事指着电脑说,以后有事你问百度呀,多方便,何况你打长途电话,电话费多贵。他想了想,也对。而且之前有一次问母亲的东西,她记错了,给了他一个错误的答案,差点儿误了他的事。于是在这以后,在这样一个“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网络时代,有什么不知道的,他就问百度了。轻轻敲击键盘和鼠标,答案便出来了,方便快捷。
⑥后来有一次回家,母亲在厨房忙着做饭,他在客厅看电视。茶几上一本黑色的笔记本闯入眼帘。他拿起来看,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很多东西。是母亲的字迹,写的都是各种生活常识,其中一些还用红笔圈了起来。他问父亲这是什么。父亲说,你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啊,就喜欢把书上、电视上看到的各种知识抄下来,还专门归了类,没事的候就读啊记啊,为的只是在你碰到问题问她的时候,能够准确快速地给你回答。每次回答上你的问题,你妈都会很开心。他仔细一读,被红笔圈起来的,都是以前问过母亲的。笔记本捧在手里,沉沉的,就像一部微型的“百度百科”。
⑦“工作以后,你打电话回家的次数没以前多了,问你妈的东西也少了,但这个习惯,她一直保持了下来。”
⑧他有些羞愧,垂下头来,心里感慨万千。看着笔记本上密密匝匝的字,他似乎看到了母亲埋着头,微笑着往上面抄写东西的情景。这么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要用多少的时间和爱,才能把它一页页写满……想到这,他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眼睛也一下子湿润了。
⑨过了一会儿,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他吐了口气,放下笔记本,起身走进厨房。母亲正在切豆腐。他走了过去,微笑着说:“妈,我想吃麻婆豆腐,你教我做好吗?”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小时候无论什么问题都习惯性地问母亲→①_______→不再事事问母亲,而是从百度上搜索→②____________
【2】题目“母亲的百度”有何含义?好在哪里?
【3】文中有两处写父亲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4】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⑧段画线句“他有些羞愧,垂下头来,心里感慨万千”一句中“他”因何羞愧?
【5】文章结尾处写“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及现实生活,说说“他”此刻想到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11、阅读《阿拉山口的油站》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阿拉山口的油站
李 迪
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②这是当地老乡们的口头禅。
③啥意思?是说阿拉山口每年有二百多个风天。
④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大气流,从开阔地呼啸而至,突然遭遇阿拉山口对峙的峡谷,通道变窄,怒不可遏。于是,挂挡提速,摧枯拉朽,能把火车掀翻。
⑤这里毗邻边境线,守疆的哨兵在巨石上刻下誓言:“大风吹不动,诱惑打不动,强敌撼不动。”
⑥我们油站的员工也是这样啊!
⑦接受采访的老站长王继成豪情万丈。
⑧李老师,阿拉山口油站是 2003 年建的,当初寒碜得不敢想,一座小平房,两台加油机。为了躲风,把加油机安在房子里,加油的时候从窗口拉出管子。风大得把人贴在墙上。
⑨我们房前砌着一堵墙,还拐个弯儿,跟厕所一样。不这样不行,赶上下雪,风一刮,雪直接把门堵住,一直堵上房顶,踩着雪能上房,可瓷实了!
⑩锅炉房门前没来得及砌墙,早上起来烧锅炉,哎哟喂,门前一座大雪山,根本进不去。没辙,在雪山上掏个洞,钻进去,朝里推开门。好不容易点着火,冒出的烟瞬间变成霜。
⑪阿拉山口这地方,方圆百里就我们中石油这么一个油站。站前公路连通着哈萨克斯坦,外贸车,旅游车,施工建设车,进进出出,全靠我们加油。站里算上我,只有四个人,白天晚上连轴转。白天还好说,晚上真叫一个苦!我们都戴着棉帽子、穿着皮大衣睡觉,随时准备上阵。窗户挡不住风,贴塑料袋,贴胶布,贴啥都没用,风把窗户拽下来是常事。半夜来车加油了,揉着睡眼摸着黑,走着走着被风吹歪了。加油区离站房也就五十来米,愣过不去。
⑫别的地方给新员工培训,首先是不准烟火。我们不同,新员工来了,首先培训顶风顺风,告诉来加油的顾客,停车一定要顶风。如果顺风,一开门,哗的一下,门就没了。这样的事不新鲜。风来得急,刚才还风平浪静,就在开门这工夫,突然来了,贼快!我们收钱也是,正数着呢,一下子来风了,钱直接就飞了。哪去啦?艾比湖里去了。艾比湖离我们这儿不远,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
⑬风把钱吹走是小事,把人吹走就坏了。
⑭站里的计量员是个小姑娘,油罐车送油来了,她要去计量。刚出门就被风刮倒,刮倒就站不起来了,骨碌碌,骨碌碌,随风滚到围墙前,眼看要撞得头破血流,我扑过去一把抓住。抓住了她,我也刮倒了。又上来人,大家互相搀扶着,这才回到屋里。别说刮倒了,就是走路,都要两个人相互抓紧才能走稳。
⑮这是把人吹走的,把车吹走更叫家常饭。有一次,我去外单位结账,到了地方,把车一停,手刹一拉,就上楼了。结账下来一看,哎哟喂,车没了!当时就急了,瞪大两眼找。找来找去,车尾巴在人家一辆桑塔纳 2000 的门上插着呢!阿拉山口的人好说话,车主也认识我,说啥也不让赔。那哪儿行,推来搡去,好歹收下钱。我说真邪了,我拉手刹啦,咋还被风吹跑了?车主说,光拉手刹不行,没风还行,风一来就玩儿完。
⑯对付阿拉山口的风,真不是一日之功啊!面对恶劣的气候,站里没一个打退堂鼓的。
⑰李老师,您看见楼前的雨棚了吗?这已经是第二个了。第一个生被风刮塌了。说实话,建那个棚,我们很费心思,用特别粗的钢结构扎根儿,让它有个韧性,不让风硬吹,硬吹容易倒。就是这样,仍然禁不住风。那天,我在棚下加油,加着加着,忽然觉得楼房在晃悠。啊,咋的啦?要地震?再一看,不是楼房晃悠,是雨棚被吹得站不住。坏了,根儿松了,明天得停业抢修。想不到,当天晚上雨棚就塌了。真悬啊,刚好有一辆货车进来加油,一个柱子突然倒了,紧接着,整个雨棚哗啦一下子就塌了。那劲儿真大,生把另外的柱子砸断了。幸好,车装得高,雨棚搭在了货上。司机没事,加油机也没事。第二天一早,我赶紧找吊车,吊起雨棚,赔了人家的损失。
⑱建新雨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油站不能停业,多少车在等着加油啊!咋办?我们就用棉被把加油机包起来,顶着风加油。在我们看来,沙子打伤脸不怕,别打坏了机器。
⑲阿拉山口的风不等人,为了避免损失,我们就学着看云识风。
⑳站里有个员工,只要西北有点儿咋样的云,他就能说出啥时候来风。只要他一说有风,我们自己就先疯起来,手忙脚乱做好准备。结果,风真叫他给招来了,打得人脸疼,说话都喘不上气。
㉑阿拉山口的日子就是这样,辛苦也伴着快乐。
㉒李老师,您看见哨兵在大石头上刻下了誓言,那石头叫“顶风石”。它迎风屹立,岿然不动。哨兵以顶风石精神,手握钢枪,保卫祖国。我们油站的员工也像哨兵一样,手握油枪,恪尽职守。狂风吹不动,暴雪当银装!
㉓采访结束了,天也快黑了。
㉔老站长说,今天夜里有大风。
㉕啊,我说,看不出来呀。
㉖他笑了,那您就等着感受一下。
㉗半夜,果然起风了。风力十一级,飞沙走石……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了阿拉山口油站的员工们与大风作斗争的事迹
B.本文以老员工的讲述为线索,首尾呼应,思路清晰。
C.老站长是一个不怕困难、以苦为乐、恪尽职守的人。
D.文章赞扬了边境线油站员工为国奉献的可贵精神。
【2】阿拉山口加油站处于风口位置,文中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风力之大的?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们都戴着棉帽子、穿着皮大衣睡觉,随时准备上阵。窗户挡不住风,贴塑料袋,贴胶布,贴啥都没用,风把窗户拽下来是常事。”(赏析句中加点的字)
(2)“建新雨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油站不能停业,多少车在等着加油啊!咋办?我们就用棉被把加油机包起来,顶着风加油。”(赏析句子)
【4】有人认为文章在第㉒段即可收尾,第㉓到㉗段寥寥数语,可以删去。你认为可以删去吗?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5】阅读第⑤段画横线句子,联系全文说说油站员工是怎样练就“大风吹不动”的本领的。
12、请以“长留心底的青春记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