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既有物阜民丰的内涵,也凸显出其与生俱来的文明属性和特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中国是一个比历史还要古老的国家。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 中华民族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捉摸的重大贡献 。小康中国既秉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又开放创新、向其他文明汲取智慧和营养,由此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文化,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成果。小康社会必将不断续写中华文明的辉煌。
A.“古老”是名词,“秉承”是动词,“优秀基因”是偏正短语。
B.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的方法是:将“不可捉摸”改为“不可限量”。
C.“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这是选择关系的复句。
D.“小康社会将不断续写中华文明的辉煌。”这句中,“将”作谓语。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叨扰(dāo) 绰号(chuò) 兢兢业业(jīng) 伤痕累累(lěi)
B.舵手(duò) 顷刻(qǐng) 信手拈来(niān) 泥古不化(ní)
C.豢养(huàn) 捯气(dáo) 两肋插刀(lèi) 味同嚼蜡(jiáo)
D.抡起(lūn) 缟素(gǎo) 量体裁衣(liáng) 吹毛求疵(cī)
3、选出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英国BBC电视纪录片认为这个成绩能有效显示一个教育系统是否健康?
B. 22日,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出席主题为“清洁能源与经济发展”的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并发表讲话。
C. 《琅琊榜》播出后,圈内人士评论“这才是国产古装剧该有的样子”,观众称“该剧是良心之作。”
D. 船家一路告诉你那些山的来历:什么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螺丝山等……大半是由山的形状得到名字。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沁园春·雪》“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骚人”后泛指文人。
B.雨果和莫泊桑,都是法国作家。雨果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莫泊桑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C.“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D.中国是酒文化盛行的国度,古代酒杯的称谓林林总总,如:觥、樽、白等等。喝酒时还有一些助兴活动,如“射”、“弈”分别指以箭投壶游戏、下棋。
5、文言文阅读
猩猩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①之人设以醴尊②,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数四,不胜其唇吻③之甘也,遂大爵④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⑤而就絷⑥,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注释)①麓(1ù):山脚下。②醴(1ǐ)尊:醴,甜酒。尊,同“樽”,酒壶。③唇吻:指的是嘴。④爵:古代的一种酒杯。⑤蹈藉:践踏。⑥就絷(zhì):被拘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勾连相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B.相与取小器饮/相与步于中庭
C.已而谓其朋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D.醉则群睨嘻笑/则有心旷神怡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限断三处)( )
A.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
B.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
C.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
D.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猩猩知道美酒是诱惑,最终却还是没抵制住诱惑。
B.山里人的所为所得告诉我们,要想取之,必先与之。
C.文章主要阐述了“猩猩也拥有和人类一样的聪明才智”的观点。
D.文章先记叙故事,然后在结尾议论点明本文主旨。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盍尝之?慎无多饮矣。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6、阅读鉴赏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
B.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写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
C.“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
D.诗人随笔挥洒,融情于景,把寒冷的冬夜孤独寂寞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7、“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养育子女,不求回报。作为子女的我们,更要充满感恩之心,孝敬父母。春节即将来临,班级将组织一次“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完成“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计划表格内容。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 | (1)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 (2)积极参加孝亲敬老活动,培养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好品德。 |
活动时间 | 2022年1月19日 |
活动主题 |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
活动形式 | (1)开展一次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践内容 | (1)分小组搜集与“孝”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图片进行展示。 (2)完成“暖心家庭作业”:送父母几句温馨的祝福语。 |
【2】在活动中,搜集了与“孝”相关的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孝”字像一位年轻人背着一位老人,表示要让老人安度晚年。
B.“孝”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表明“孝”的观念产生得较早。
C.“孝,善事父母者。”若子女内心没有“敬”,就算不上真正的孝。
D.《二十四孝图》中的所有做法,至今我们依然要去严格遵从它。
【3】父母养育子女,不求回报。作为子女的我们现在能以什么具体行动来回报他们呢?同时,送上你的新年祝福语,以此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足蒸暑土气, 。(白居易《观刈麦》)
(3)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4)子曰: ,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5)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6)刘方平《月夜》一诗中,通过描写春气萌发、蛰虫涌动而暗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的诗句是 , 。
(7)李白《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强烈自信的诗句是 , 。
(8)当人们逢秋而悲时,刘禹锡却说:“ ”,当他困居斗室时,又引用孔子的“ ”来安慰自己,其间的乐观奋发,可谓溢于言表。
9、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1)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2)“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洋的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3)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渡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4)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5)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6)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
(7)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8)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9)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10)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午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水笔端。
(11)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12)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气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13)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1】请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2】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1)段开门见山点出话题,并与标题相呼应。“非家乡的炊烟莫属”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了肯定的含义,加强了语气,突出了炊烟在思乡主题中的重要地位。
B.第(2)段是过渡段,通过“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诗,引出下文话题,引起对儿时自家炊烟的回忆。
C.第(5)段母亲的话“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突出了一家人对饭香的巨大期待。
D.文中作者多次引用诗词中炊烟的描写,将普通的乡村景象上升到文学意象的高度,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E.文章采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笔触平实而富有文采,感情真挚,读来温情满怀。
【4】文章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蕴含了作者哪些感情?
10、家 风
①家训是什么?父亲说,人活在世上,必须勤劳,吃得了苦;妈妈说,绝不能因自身利益去伤害他人,这就是普通老百姓一些最质朴最简单的家训。家训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珍贵的家族文化,它润物细无声,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人事交往中,倘若说某某人的家教好,那可是高度赞赏。民间,在决定女儿婚姻之前,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叫察亲,即女方组织亲朋好友到男方家考察,了解的不仅是硬件,最重要的是对男方家人的品行、邻里关系作一个全面把握,说白了就是全面了解男方家庭的家训家风。
②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训。《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的“义方”实际就是良好家训,诚信礼义、克己利人。以此为教,家门和睦,子孙昌盛。历览前代先贤,如诸葛亮、曾国藩、林则徐,都是家训熏陶的干才。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一部《曾文正公家书》,它与《朱子家训》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曾氏家训》诲弟篇曰: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又如,“应听得进逆耳之言,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一定要谦让相诫,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这些金玉良言,现在读来,仍觉质朴可贵。
③徽州的《家训》《家规》《祖训》《族法》等,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的注解。A修身,提高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B齐家,调解宗族关系,保证宗族和睦;C治国,遵守家法国律,践行太祖圣谕;D平天下,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比较著名的绩溪章氏《章氏家训》,寥寥196字,分齐家、修身、立业、劝学、笃行5篇。其主要内容就是把耕读作为传家之宝,俭勤作为发家之道……,提倡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而最要紧的是实事求是、以诚为本,将不良行为及早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发展成恶习。徽州家训,所强调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观,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④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风是家族子孙或行家训体现出来的处世风范。培育良好家风,一个关健点就是培育家庭美德。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家庭美德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备元素,每一个家庭都应通过日常要求、家庭格言等丰富的教育形式,培养子女勤俭节约、孝敬老人等美德,教育子女走正道、讲规矩,引导子女端正人生态度。让它成为融化在子女血液中的气质,沉淀在子女骨做里的品格。
⑤培养美好的家风,必须传承良好的家训。而要想培育美好的家风,要从自身做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首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懂得感恩,崇尚勤俭,乐于奉献,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方能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要通过家教传承良好的家训,培育美好的家风,给子女们的人生系上良好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进而影响和带动社会上的其他人。
⑥只有践行良好家训,才能形成良好家风。今天我们谈论家训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进当下,也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文明国家、和谐社会。
【1】选文第③段中ABCD四个画波浪线句能否调换位量?为什么?
【2】给选文第⑤段补充一个论据,下面选项中不符合的一项是( )
A.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家风教育出了优秀儿女。
B.杨绛出生在诗书世家,父亲杨荫杭是中国近代的进步学者,博览群书,很注重培养子女读书兴趣。杨绛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C.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他就用芦秆在沙地上练字,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D.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为人处世谦虚,遇困难不气馁,要有艺术、人格尊严,要有民族责任感……父亲的谆谆教诲使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艺术家。
11、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舌尖”上的争议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用________的论证方法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论。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作者对此持赞赏的态度。
B.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的最大争议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缺乏关联性,且主题隐晦。
C. 作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文人气质几乎消失殆尽。
D.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美轮美奂的益智片与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之间选择前者。
【4】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引出议题。
B. 第②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电视节目应当发挥教化的功能。
C.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人们对‘舌尖’的评价”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 文章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12、命题作文:
一次班级表演,我发现自己竟拥有如此美妙的歌喉;一番书海徜徉,我发现思绪驰骋原来是送样的自由;一回亲友送别,我发现从此多了一份牵挂;一轮朝阳初升,那片辉煌居然洒满我的心头;也可能,一场误会摩擦,我还发现自己并不那么高尚,理智,成熟……行走在这迷惘而美丽的青春路上,我们是否步履匆匆,来不及发现别样的自我?
(1)请你以“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否则扣分。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