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摇(yè) (kè)守 强(guā)不舍 心无旁(wù)

B.(xiè)渎 (mī)下 冠(miǎn)堂皇 (jiǎo)揉造作

C.箱(qiè) 游(gē) 成吉思(hán) 广(bāo)无垠

D.(zhēn)言 宽(yòu) 不可小(qù) 自惭形(huì)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嗔怪   )毁 抽丝báo)茧   茅塞顿开

B.诓骗   huàn)养 孜)不倦 分崩离析

C.tiǎn) 拜) 觥畴交错 腐草为荧

D.)   罔然 相得益zhāng)   阳奉阴违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B. 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 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敬梓,字敏轩,他的著作《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鲁迅在《故乡》、《藤野先生》、《孔乙己》等小说里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D.《天净沙·秋思》、《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两篇作品,前者是元曲,后者是宋词,其中“天净沙”、“丑奴儿”分别是曲牌名和词牌名;“秋思”、“书博山道中壁”是题目。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课外文言文阅读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伯珍少贫/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寻经史/尔辈不能物理

C.如此者十二焉/河中失石

D.伯珍移居/君子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艾青的《礁石》,回答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问:这首诗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精神?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某学校开展以“双减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在主题班会上介绍什么是“双减”?

(2)语文统编教材加大了名著阅读的力度,特别提倡“整本书阅读”,有人认为这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双减”政策矛盾,对此你怎么看?谈谈理由。

(3)观察下面统计图表,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结论。

2022年双减实施后学校课后服务活动调查情况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用课文原句填空。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3)而现在,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于光中《乡愁》)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5)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  

(6)《与朱思元书》一文中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

敬业与乐业(节选)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文中作者阐明的主要观点是“要敬业”,请依据提示,完成选文论证思路的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   业有什么可敬的   _______________

2各用四个字概括文段①中所列举的两个事例,并指出两个事例论证了文中哪句话。

3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4从选文的语言来看,说说演讲稿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5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文中的“敬业”精神?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荆花

胡炎

①日光真好,铺在山野上,不燥不烈,是那种绵软的暖。野荆紫茂,荆花星星点点,素素的,艳而不妖,如山里的姑娘似的。

②老林只身上山,走走,停停,喘喘。上到最高处,汗已浸湿了衣衫。小风吹来,说不出的舒坦。眺望山下,蜿蜒的新柏油路,古朴而整洁的村舍,生态园、农家院……心里像一汪潭水漾着,幸福感像小白鲢一样,轻盈地跃出水面,绽开一圈圈涟漪。

③身边,一丛野荆伸着懒腰,荆花招来了好多只蜜蜂,飞舞着,吸吮着。老林瞧着蜜蜂,便笑了。笑过,习惯性掐着腰,朝着山下自语:“老林,行,是个人物!”

④话落,摇头,那笑里竟有了些自嘲。目光落在荆花上,忽而就潮湿了:“小荆啊,还记不记得,当初我第一次上山,说的就是这句话。”

⑤花香淡淡,却直入心魂。老林盘腿坐下,把一段荆枝扯在胸前。他称野荆为“小荆”,这名字亲切,就像他的女儿。

⑥“今天我来,谁都不知道,就为和你好好说说话。”

⑦野荆在风里点头,好像在说:“好啊,我早就想你了。"

⑧老林沉吟一会儿,就想起三年前,单位派他来这个深度贫困村任驻村书记。说实话,刚开始他还真不想来。因为他年纪不小了,就想图个安稳。可老婆老嫌他窝囊,还笑他:“就你,还当书记?别去丢人现眼了!

⑨“我偏要赌这口气,”老林脸有些热,“让她瞧瞧,我老林不是吃干饭的,站直了,咱也是个人物!"

⑩“论头脑,我老林谁也不输!”老林的话音里一下子有了底气。

这话还真不是吹,老林心中有盘棋。上项目,这是头等大事。入村不久,他就有了规划:村中民居多为清末建筑,原汁原味。还是省级传统文化村落,加之山色湖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但是,要想富,先修路。村委会上他把思路讲了,村主任老梁却灰着脸,说:“好倒是好,可这不是一句话的事,还是先给老少爷们找个实实在在的门路要紧。”说着,嘿嘿一笑,“老林你别见笑,咱山里人没见过世面,就讲个实际。”

老林心里发凉,原本以为话一出口,就是根火柴,“砰”一下,把大伙儿心中的火点着了,没想到却碰了个壁。心中烦闷,就一个人上山,背着手想心事。

“找不到门路,我这张老脸往哪儿搁?”老林对荆花说,“巧了,我遇到了你。”老林把鼻子凑近荆花,深深地吸了一口,“以前,我还以为你们没什么用、最多当柴烧呢。”这么说着,自己笑起来。山风猛地一大,野荆摇荡,沙沙作响,好像埋怨他有眼无珠。

那天查了资料,老林才发现这满山野荆是天然的聚宝盆。老林一拍大腿:“养蜂!”

这事真办成了,有政策扶持,有熟人提供市场,一户带一户,大户带小户,村里的荆花蜜叫响了品牌。打那儿起,老林在乡亲们眼里是活菩萨,山货、蔬菜、散养鸡蛋,送到他屋里,不要都不行。

“就是从那时起,我不跟自己赌气了。”老林拭了拭眼睛,“老少爷们儿这么厚道,给他们实打实办点儿事,该!"

风息了一刻,野荆肃立,荆花开得庄重。老林沉默了一会儿,又看看山下的路。路像一条油亮的丝带,缠着绿野远山。有骑行的驴友、组团的中巴穿行。老林欣慰地笑笑,目光又回到荆花上。

“第一步迈出去,接下来就是修路。”老林说。办手续,跑资金,可资金是难题。虽说有扶贫专项资金,但是僧多粥少。不爱给领导添麻烦的老林,那时横下一条心,“明天一大早就去组织部堵人。”

野荆在风中点头,似乎在说:“这招真灵,高!

老林头看天,几朵闲云游弋。日头亮得晃眼,好像一个哲人,把他看穿了。老林突然委顿下来,低下头,长长地叹息一声。

“多好啊,生态旅游也发展起来了,这是我的梦,可这梦不是我圆的。老林鼻子有点儿酸,连记忆都散发着潮湿的酸味儿。其实,路还没修好,他就病倒了,心脏罢工,没辙。接任他的那个年轻人,才三十多岁,办法多,魄力大,说话间就把他的梦圆了。

“不好意思,我好多次把他想成我,”老林说,“我觉得他就是我梦里的样子。有时候,我都分不清他是我,还是我是他。"失落,能不失落吗?他到底没能理直气壮地说出那句话:老林,行,是个人物!但他现在想通了,不管是谁,心里装着老百姓,真干了,干好了,都是好样的!

老林舒了口气,这句话在心里憋了两年多,终于一吐为快。身上有了困意,便躺下来,不知不觉睡着了。恍惚间,他感到自己全身长出枝条,开满小花,变成了一丛野荆。

“做一棵野荆,挺好的。”老林在梦里咂咂嘴,对自己说。

(选自《山西文学》2022年第6期)

【1】请按故事发生的顺序梳理情节,将空缺处的情节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村不久,老林说出自己修路的想法,遭村主任否定,老林没有泄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年轻人帮他圆了梦,老林遗憾又欣慰地向野荆花吐露心声。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心里像一汪潭水漾着,幸福感像小白鲢一样,轻盈地跃出水面,绽开一圈国涟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②老林突然委顿下来,低下头,长长地叹息一声。(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野荆花”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读完这篇小说,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责任、参与、感恩、释怀……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寻名记

①傍晚,门吱呀一声,外出多日的老郑回了。原本瘦削的老郑,又瘦了一圈。大拇脚趾理直气壮地从脚底的黑粗布鞋里钻出来。老郑仿佛被打断肋骨一样有气无力。老伴立刻就明白了,男人出去这一趟,又是徒劳。不过她还是满怀希望地问:寻着名了?

②老郑摇摇头。灯影映衬得他像一只电池不足的手灯一样暗淡无光。老伴和老郑结婚多年,知道他嫌外面的饭菜贵,仗着在部队练就的好身板硬熬。赶紧去厨房炒鸡蛋,去水龙头下洗葱,把前几日烙的煎饼端上来。果然,老郑一见煎饼和大葱,嘴就贪起来,老伴数落他,这些年你光路费得够吃多少顿饭?老郑眼一立愣,你懂什么!

③吃饱喝足的老郑从怀里掏出一个卷边笔记本,小眼睛熠熠生辉,不过这次也有收获,有两个名字让我寻找牺牲地。老伴有些发愁,每次老郑出门都这样,旧的没寻着,又带回新的名字和新的故事,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老郑不理会老伴,目光坚定地朝东边的方向瞅着。

④老郑家的东边山坡有三处坟冢,像个小土包,一根小碗粗的从中间劈开的木头立在坟前,上书四个字:革命烈士。老郑小时候节头年尾跟着父亲祭祖时,父亲会给这三个坟冢挨个倒上烈酒。父亲说,你爷爷就是被鬼子打死的,后来是他们打跑了鬼子。父亲让老郑磕头,他们拿命保护了咱们,你要永远记住他们。

⑤他们叫什么?

⑥不知道。

⑦老郑听村里最老的白胡子爷爷说过,名字是人的魂。旁边的青草都有名字,可革命烈士却连名字都没有。坟冢朴素地立着,在夕阳里显得格外忧伤。少年的心里猛然起了念想。

⑧老郑参军。老郑转业。老郑退休。不论什么身份,老郑逮着空就出门为三位烈士寻名。三个烈士的名字,让老郑走了四十五年,走访老战士老首长,走访干休所……把朝阳一样光洁的脸庞走成沟沟壑壑,把大树一样挺拔的身板走成弓腰驼背。

⑨他为八十六个烈士寻着了名字,可东山坡三烈士的名字仍然像划过天际消失不见的流星一样。他老郑岁数大了,朽了,说不定老天爷脸一黑,说收就收走了,难道烈士就这样一直无名吗?

⑩老郑开始密谋一件事。他不敢和老伴商量,他知道那件事对老伴来说,是一件比天还大的事。那天他冲老伴谄媚地笑着,嘴里了一声,随即又坐定了,眼睛跟着老伴走进西厢房。西厢房床底下的一只老布鞋里放着六张存折,两千块,很壮的一笔钱,老伴没事的时候就把老布鞋拖出来看。老伴前脚走,老郑后脚就把它们席卷一空。

取了钱,他拐进镇上的石匠铺问,三个上好的石碑多少钱?

黑漆漆的釉面光亮可鉴,一人多高的石碑竖起来了。石碑上刻着三个名字:魏中华”“盛伟大”“司光荣

老郑给三位烈士起的名掷地有声:为中华,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老伴恼了。那是她辛辛苦苦攒下的准备买放青菜放剩饭的冰箱的啊。那是她全部的家底子,她全部的希望。人家男人都有本事挣钱,自家男人这是弄得啥咧,日子没法过了。老伴摔门而去。

刚出门,就看到巷口里高高矮矮站满了人。站客是街坊四邻。俺把俺门口的那棵花椒树送给你,白胡子老人首先发话,俺这个花椒树,一年能收入个几十块,支持你当家的。

俺大兄弟干的是大事,这些你先拿着使。前街三嫂子往她手里塞着钱。

俺们都支持他。西街的大娘伸出一只手,轻轻拍拍老伴的肩膀。

老伴大哭起来,眼泪像一道水坝突然开了口子,倾泻而出……

那年,老郑给无名烈士立碑的故事,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四处飘散。他为烈士寻名,有人也在寻找他的名。报社记者找到老郑,报道了他为烈士寻名的故事,很多很多的线索汇聚而来。一位德州的老人来到汤庄,说他的哥哥马德山,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在临沂一带。老郑拖着腿,又一次踏上了寻名的征程。下南京,上北京,一个月又一个月,三位烈士姓名终于全部寻到。

老郑将马德山”“卢百胜”“刘英明三个失散多年的名字重重刻在石碑上。三烈士的名字与魏中华,盛伟大,司光荣并排一起,在太阳下闪着灿烂的光芒,照耀着老郑。

(作者:孙艳梅。有删改)

【1】本文情节设置引人入胜,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_________;②交代三位烈士与老郑的渊源;③老郑密谋为烈士取名立碑,获得家人理解与街坊四邻支持;④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表现老郑为三位烈士寻名的困难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的“灿烂的光芒”有何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4】班级举办“不忘先辈,砥砺前行”的主题班会,你向大家推荐了老郑,请说说你的推荐词。(不超过80字)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请以“这简直让我惊呆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