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关于名著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中的阿长温柔善良,给我讲神话故事,给童年的我以文学上的启蒙。

B.《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上海人力车夫的悲惨经历。

C.《水浒传》中好汉经常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经历,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棒打蒋门神等。

D.《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神魔小说,对青少年来说更像一个励志故事。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

B.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C.选举会上,他哗众取宠,自吹自擂,无非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

D.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最忌讳的应是废话连篇,无病呻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爱因斯坦童年时说话做事都比较慢,从小就被认为天资鲁钝

B. 他担心那人脊椎受伤,因此不敢贸然搀扶,以致延误了救治时间。

C. 随着世锦赛的目子越来越近女排姑娘们的竞技状态也在与日俱増

D. 莫扎特的大名在音乐界如雷贯耳,音乐爱好者几乎无人不晓。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B.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C. 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D. “共享充电宝”、“ 初心”等词语从众多网络新词中脱颖而出,获评2017年度十大新词语。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名:①之者谁                    ②不能其一处也

B.闻:①渐水声潺潺             ②不闻机杼声,惟女叹息

C.环:①滁皆山也                 ②腰白玉之

D.作:①亭者谁                    ②一鼓气,再而衰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找出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并指出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4】欧阳修与链接材料中苏轼都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主要表现了几种乐?苏轼在《喜雨亭记》中写“连续下了三天雨后”,又有哪些人快乐?

【链接材料】……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吾以名吾亭。”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此次诗歌朗诵会,小语想要选择《阳光在远处》进行朗诵,但她觉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透彻,请求你的帮助,请你从下面两个角度任选其一进行赏析,帮助小语理解这首诗。

(1)对比  (2)意象

阳光在远处

艾青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1932.2.3 苏伊士河上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年11月24日电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正是由于有了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至今没有中断。

——中新网

材料二:12月26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文物局等举办发布会,并邀请专家学者就“甲骨收藏与绝学振兴”展开讨论。

甲骨文既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也是我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比如从“璞”字的刻写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采玉的情景,在哪里能找到玉石、用什么工具开凿等。

让甲骨文从书斋走向大众,从“绝学”变为“显学”,还要在普及上下功夫。国家文物局领导说:“通过组织名家撰写甲骨文科普读物,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图书馆举办名家讲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甲骨文知识进行推广,尤其是在青少年中进行宣传普及。这样才能更大地激发民众关注甲骨文的热情,推动甲骨文焕发生机。”

——《人民日报》

(1)请给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国友人来学校进行文化交流,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代表趣学汉字社团给外国友人简要介绍甲骨文的文化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读古诗词,就是读人生岁月。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中读出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从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的“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中读出冲出家庭牢笼的喜悦;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中读出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悲痛惆怅;从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中读出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中读出中年人的乐观旷达。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吴伯箫

①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②记得六年故都,我曾划过北海的船,看那里的白塔与荷花;陶然亭赏过秋天的芦荻,冬天的皓雪;故宫与天坛,我赞叹过它的壮丽和雄伟;西郊赶过正月十五白云观的庙会。可是,六年,西山温泉我都去过,记得就没去什刹海。为此,离开了故都曾被人嫌弃说太陋。说:什刹海都没逛过,还配称什么老北京!

③现在想:什刹海不见算什么呢?没去看长城才是遗憾!

④万里长城,孩提时的脑子里就早已印上它伟大的影子了。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又因地形,制险塞,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联络的修筑,广袤万余里;工程的浩大,那不是隋朝的运河,非洲的苏伊士所能比拟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建阿房,销兵器,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下的是一个暴君的影子。独独万里长城至今亮在祖国人民的心里,矗立在祖国连绵的山上,成为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这不是因为万里长城是秦始皇的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它是几千万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

⑤曩昔,在万年书屋,听主人告诉:有一次趁京绥车,偶尔站台小立,顺了一目荒旷的山麓望去,遥瞻依地拨天的万里长城,那雄伟的气象,使你不觉要引吭高呼。嵯峨的山巅上是蜿蜒千回的城墙,是碉堡,是再上去穹隆似的苍天。山下是乱石,是谷壑,是秋后的蔓草婆娑。西风刷过,那一脉萧萧声响,凄凉里含了悲壮,令人巍然独立,觉得这世间只有自己,却又忘怀了自己。

⑥又一回,一个青年画家朋友,谈到自己绘画的进步,说几乎像英国拜伦一觉醒来成了桂冠诗人一样,是逛了一次长城,才将笔法放开,心胸也跟着宽阔了的。那谈吐的神情,也简直令人疑惑他生生吞下了一座长城的关口。可见塞北的山峦与旷野是会给人以结实的体魄,雄厚的灵魂的。啊,长城!

⑦从山海关一路数去,你知道么?像喜峰口、古北口,像居庸关、雁门关,一个个中原的屏藩要塞,上口真要有霹雳般的响亮呢。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守得住一处,就可保得几千里疆域。

⑧朋友,你可想过,在长城北边,兴安岭南部那一抹平坦的原野,春夏采丰茂的牧草,编柳为棚,垒土为壁,于马圈子里剃羊毛,养骆驼,榨牛奶么?那工作顶自由,顶洒脱。汉王昭君曾戎装乘马抱琵琶出塞而去;文姬归汉,也曾惹得胡人思慕,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的十八拍。巾帼中有此矫健,难道你堂堂须眉就只知缩了尾巴向后退么?

⑨唉,我还是没见过长城!在恨着自己,不能像大鹏鸟插翅飞去;在恨着自己,摆不脱蜗牛似的踩径,和周身无名的链索。投笔从戎倒好,可惜没有班仲升的稻略。景慕张骞,景慕马援,但又无由出使西域,去马革裹尸。奈何!哙,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膘骑将军霍去病那才算有骨头!无怪他六出伐匈奴,卒得威震异域。

⑩我还没见过长城!但是,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有朝一日,我们弟兄从梦中醒了,弹一弹身上的懒惰,振一振头脑里的懵懂,预备好,整装出发,我将出马兰峪,去东北的承德,赤峰;出杀虎口,去归绥,百灵庙;从酒泉过嘉峪关,去安西、哈密、吐鲁番。也想,翻回来,再过过天下第一关,去拜拜盛京,问候问候那依旧的中国百姓!

长城,登临匪遥,愿尔为祖国屏障,壮起胆来!

一九三六年二月十七日(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写北京的其他名胜,是为了衬托长城,以突出对长城的向往与热爱。

B.第⑤段中写到万年书屋的主人“忘怀了自己”是因为心灵被雄浑苍凉的秋日长城所震撼。

C.第⑧段叙写的是豪迈奔放、充满自由洒脱的边地生活,虽与长城无关,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愿望。

D.文中反复咏叹“我还没有见过长城”,一唱三叹,构成音乐般的律动。文势曲折顿挫,感情深沉昂奋。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那谈吐的神情,也简直令人疑惑他生生吞下了一座长城的关口。(赏析加点词语)

(2)汉王昭君曾戎装乘马抱琵琶出塞而去;文姬归汉,也曾惹得胡人思慕,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的十八拍。巾帼中有此矫健,难道你堂堂须眉就只知缩了尾巴向后退么?(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3】开篇“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请简要概括他“惭愧”的原因是什么?

【4】本文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要借写长城来表现这一主旨?

【5】吴伯箫在《灯笼》文末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用以传情达意,本文第⑨段也提到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六出伐匈奴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10、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共15)

轮椅上的歌

任炽越

早晨,去公园的次数多了,发现园内不仅有晨练的人、有唱歌的人、有跳舞的人,还有许多坐轮椅的人,这些人虽然为数不多,却也构成了晨光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与他相识是在一个坡道上,那天我正走出公园大门,发现相邻的坡道上,一男子推着轮椅车正夹在拐角处。我正欲上前相助,他用眼光制止了我。只见他身子软软地着轮椅,双手紧着车的把手,两眼注视着坡面,双脚着,颤颤巍巍的,一寸一寸地向前动,额头上的膏筋在微微抖动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艰难推进,轮椅终于拐过了转角。他长长地舒了口气,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陪着他的妻子告诉我,他每天要经过无数次这样的拼博。正是有这样的精神,他从患病卧床不起,经半年锻练,已能推着轮椅,每天早上到公园来散步了。我在他微微的笑意中看到了生命的坚持。

公园溜鸟区就在河边的竹林旁,一长排挂钩上,每天早上挤满了各色鸟笼,动听的鸟鸣声此起彼伏,在小河上空盘旋。我沿着公园环道快走,每次经过这儿,在一群遛鸟人中,数他的笑声最欢快。有一次问他,什么事让你天天这么快乐?他笑答,鸟欢叫,我快乐!手指处,一只圆形的大鸟茏中一对美丽的小鸟正上下跳跃,欢快地呜叫着,坐在电动轮椅上的他不时地与鸟儿呼应着.鸟友们悄悄对我说,他是一位高位截瘫者,十年前一次交通事故留下了后遗症,溜完鸟他还要载着失智的老伴去散步。他的人生哲学是: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心中充满了快乐,痛苦就进不去了!生活给了他一片阴暗,他的脸上却充满了阳光.每次看到他笑呵呵离去的背影,我从中体会到了人生的欢乐.

那天,走过小树林旁,林间小径推出一辆轮椅,上面坐着个中年妇女,推车的却是住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太。我正纳闷,只听中年妇女对白发老太说:阿姆,你推了这么多路吃力不?我跟你换一下,你坐着我来推你。老太说:老开心颠,一点也不吃力,等一会我再调侬。这时跟在后面的一位中年男子对我说,老太是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医生嘱咐要多散步、多晒太阳,但老太就不愿外出,他们夫妻俩就对老太说,按照居委会的要求,全家一起去公园做游戏,才每个星期天把老太了出来。我不知他们具体用了什么方法,但我从中年夫妇关注老太的目光里感受到了关爱与孝心。

生活是一首五彩缤纷的乐曲,这些坐在轮椅上的特殊人群,用自己对生命的坚持,用自己对人生的欢乐,用自己对亲人的关爱,谱写出了一支支轮椅上的歌,在生活的乐曲中奏响了独特而又感人的旋律。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中所记叙的独特的风景。(3分)

【2】请对第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进行品味赏析。(3分)

【3】文中不仅描述了所见的一道道风景,还写出了的心理感受,请你从文中分别找出。(3分)

【4】请你简要谈谈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2分)

【5】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4分)

 

11、关于微波炉的那些传言

因为微波是一种辐射,所以许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会致癌。实际上,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电波、红外线、以及可见光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微波的频率比电波高,比红外线和可见光低。电波和可见光不会致癌,自然也就不难理解,频率介于它们之间的微波也不会致癌。其实,这里所说的“辐射”,只是指微波的能量可以发射出去,跟X光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辐射是不一样的。X光虽然也是电磁波,但是其频率比微波高得太多,因而能量也高,而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会放射出粒子,所以它们能让生物体产生癌变。

微波不会对人致癌,也不会让食物产生致癌物质。甚至,它还有助于避免致癌物的产生。对于鱼、肉等食物来说,传统加热尤其是烧、烤、炸等方式容易导致肉变焦,从而产生一些致癌物。2004年发表的一篇科学综述介绍了这类致癌物的产生以及致癌性,最后指出:用微波炉加热可以有效降低这类致癌物的产生。

微波的安全性跟太阳光一样,是否伤害人体取决于能量的多少。和煦的阳光让人舒爽,烈日暴晒则可以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微波也是如此——既然能够加热食物,自然也能加热人体。问题的关键在于:到达人体的微波还有多少能量?

科学家们已经为我们作了大量的研究,找到了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最小微波功率。完好的微波炉,泄漏的微波功率距离伤害人体的强度还很遥远。美国的规定是,在距离微波炉大约5厘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的功率不超过5毫瓦;而我国的标准更加严格,是1毫瓦。而且,微波的能量是按照距离减弱的。5厘米处是1毫瓦,50厘米处就降低到了0.01毫瓦,更是“人畜无害”了。

微波炉使用中的另一个安全疑虑是塑料容器释放的有害物质。的确,有些塑料在受热的时候可能会释放出一些有害的成分。FDA测定了各种塑料容器在正常微波炉加热中可能释放到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的量,要求这个量低于动物实验确定的有害剂量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才可以标注为“可微波加热”。所以,对于那些合格的“可微波加热”的塑料容器,是相当安全的。

1阅读选文,请分条概括人们关于微波炉的几条传言。

2第三段介绍微波炉的安全性时谈到了太阳光,这是否离题?为什么?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简要说说其作用。

4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有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请在文末加一个简短的结束语,总结全文。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蹒跚学步的孩子碰撞到桌角,撞出的是一阵眼泪汪汪的的哭泣,下次路过桌角会绕道;清泉和石头的碰撞,撞出的是一曲泠泠作响的自然之歌,自然之美;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撞出的是奇思妙想………

碰撞是挫折,是锤炼,也是成长;碰撞是摩擦,是矛盾,是冲突,也有收获;碰撞产生新的事物,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请以“在碰撞中成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600字左右;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2)读了上面的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