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为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此反应中涉及到的分子有3种
C.此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均没有发生改变
D.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 + O2 ===== 2SO3
2、下列物质不能由金属单质和盐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A.MgCl2
B.FeCl3
C.ZnCl2
D.AlCl3
3、下列物质在氧气里燃烧,能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A.铁丝
B.硫粉
C.红磷
D.木炭
4、鉴别、检验、除杂与分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分离CO和CO2 | 将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 |
B | 鉴别木炭粉和二氧化锰 | 观察颜色 |
C | 检验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 将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 |
D | 除去N2中混有的O2 | 将气体通过炽热的铜粉 |
A.A
B.B
C.C
D.D
5、下图表示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②中的物质都属于氧化物
B.转化①中甲与O2的分子个数比为2︰3
C.丙的化学式可以表示为H2SO4
D.整个转化过程中硫元素化合价升高
6、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里
B.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将污染较大的企业搬迁到郊区
D.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
7、以下实验操作考试中部分同学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取液体
B.滴加液体
C.加热固体
D.连接仪器
8、煅烧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含钙元素且不发生反应)时,其质量随加热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则生成CaO质量为m2g
B.若纵坐标表示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则杂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C.纵坐标不能表示固体中碳元素质量
D.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或固体中氧元素质量,都可知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
9、遵守实验室规则是安全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同学做法中,值得肯定的是
A.小明同学乐于助人,把小杰实验用完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B.进入实验室后,小红看到了食盐,于是尝了一小口
C.小志看了某电视剧中炸喷泉的情节,于是偷偷地去化学实验室把某种药品拿了出来
D.小林想知道某气体的气味,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10、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铝是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应,所以铝的抗腐蚀性能很差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C.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11、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事实 | 解释 |
A | 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 | 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
B | H2O2能杀菌消毒,而H2O不能 |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
C |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 | 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
D | 氧化汞加热会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
A.A
B.B
C.C
D.D
12、2020年我省继续加快构建绿色多元能源供给体系,新能源发电创历史新高。下列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风能
B.煤
C.氢能
D.太阳能
1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鉴别 CO2与 CO | 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
B | 除去炭粉中的 CuO |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
C | 除去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 | 将燃着的硫伸入瓶中 |
D | 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 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A.A
B.B
C.C
D.D
14、下列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B.除去CO中混有的CO2 | C.比较两种可燃物着火点的高低 | D.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
A.A
B.B
C.C
D.D
15、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两个维度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较好的化学学习方式。如图是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合价物质类别”二维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对应的物质可能是金刚石
B.B点对应的物质是一种有毒气体,在生活中可以用于灭火
C.C点对应的物质,在空气中含量升高时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D.D点对应的物质可能是CaCO3
1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滴加液体
C.量取液体
D.氧气验满
17、下列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合理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湿衣服被晾干——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C.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8、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发热,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B.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C.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是不能再分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形成酸雨
B.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C.饱和溶液的浓度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大
D.在加压条件下氮气的体积变小是因为氮气分子体积变小
2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电解水产生气体的质量
B.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时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C.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
21、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下图四个实验。实验I、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2、下列两种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无明显现象且溶液最终呈无色透明的是
A.H2SO4、BaCl2
B.CuSO4、Ca(NO3)2
C.HNO3、Ca(OH)2
D.KNO3、NaOH
2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 设计 | ||||
实验 目的 | 探究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 | 探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 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 探究氧气的浓度是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
选项 | A | B | C | D |
A.A
B.B
C.C
D.D
24、“加铁酱油”、“高锌奶粉”、“富硒苹果”中,“铁、锌、硒”指的是
A.单质
B.元素
C.金属
D.原子
25、硅酸钠化学式为Na2SiO3(俗称泡花碱),常用作粘合剂和防火剂。硅酸钠中硅元素的化合价
A.+1
B.+3
C.+4
D.-4
26、实验课上,同学们设计了如下4个实验,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
B.探究CO2能否与水反应
C.验证铁的锈蚀与氧气有关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7、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4)正二价的铜元素 。(5)3个钠离子 。
28、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气体是_____;地壳中含量前两位的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29、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
(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___________,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_。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___________进行检验。
(2)装置B的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C实验中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___________刻度处。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__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30、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在活。请根据空气的成分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
(2)空气中含有_______具有助燃性,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
(3)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4)夏天,盛放冷饮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
31、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活性炭净水原理是_____。
(2)如果用硬水和肥皂洗衣服,会出现_____,洗不干净衣服。
(3)如果用铁桶装农药“波尔多液”(硫酸铜溶液+石灰浆),铁桶受到腐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32、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在有石油的地方, 一般都有天然气存在。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CH4。
(1)石油、天然气属于___________(填“可”或“不可”)再生资源。
(2)点燃CH4之前应_______________。8gCH4完全燃烧消耗32gO2,生成agCO2和18g H2O,则a=_______________g。
(3)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_________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汽油、柴油等产品。
3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碳达峰,是指碳排放总量在某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随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如何实现碳中和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焦点,也是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重点关注的问题。碳中和,则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能源替代等手段,让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吸收,最终实现“净零排放”。据悉,碳源是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但是因为人类活动的介入,让碳源、碳汇这个自然过程发生了改变。如何实现碳中和?可行的方法是在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端发力,通过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调控自然过程,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以达到两者平衡的目标。
当前,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85%,其中电力行业约占全部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因此。在电力行业中如何实现碳中和,是目前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国给出的回答是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从而实现“双碳”目标。
(1)CO2是造成________效应的主要气体。
(2)有科学家提出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在化学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氢氧化钠比氢氧化钙对CO2的吸收性更好,请写出用氢氧化钠吸收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说法与实现“碳中和”不相符的是
A.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CO2含量
B.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减少CO2的排放
C.研发新型催化剂将CO2分解成C和O2,同时放出热量
34、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氮分子___________;
(2)2个亚铁离子___________;
(3)8个干冰分子___________;
(4)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
(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_____。
35、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拉斯克奖,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1)C15H22O5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2)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36、从Na、C、S、H、O、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填空。
(1)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空:
①两个钠离子______;
②三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
(2)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①具有助燃性,高温下能和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______;
②在温室里做肥料,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______。
37、CO2资源化利用日趋成为研究热点。某小组查阅资料发现:①CO2与H2能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CH4与H2O;②CH4在高温下能与CuO反应;③浓硫酸能吸水;④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⑤氢氧化钠能吸收CO2原理与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类似;为探究上述反应,设计如下装置。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设计装置C的目的是_____,若要证明D中有CO2生成,则需在E、F之间增加盛有_____溶液的检验装置。
(4)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白色固体变蓝,该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由此证明:CH4在高温条件下能与CuO反应。理由是_____。
38、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小海同学在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___________装置(在C-E中选),请写出验满的方法___________。
(3)装置F是一种可用于集气、洗气等的多功能装置。若将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就可以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a”或“b”)进入F中。
(4)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应选用上图中的B装置,它有一显著优点是___________,该装置不太适合用于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原因是___________。
(5)实验室内用块状固体碳化钙和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该反应非常激烈且放出大量的热,若要得到平稳的气流,所选发生装置适合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39、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该样品11g,加入到盛有50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最后称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56.6g.计算:
(1)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0、为测定某盐酸的质量分数:往20g4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该盐酸,加入盐酸的质量与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8) g;
②当滴加盐酸到图像中D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 (9) (填化学式);
③计算该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