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物理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小明同学本学期学习了物理知识后,他对所学的物理量及其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A.为了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路程”

B.为了表示“一个物体振动发声引起另一个物体也振动发声”——引入“回声”

C.为了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引入“热量”

D.为了表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引入“密度”

2、炎炎夏日,防溺水是重要的暑期校园安全工作之一、在不熟悉的水域,千万不要冒然下水,以免对水的深度估计不足而发生危险。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错觉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3、下列光学器具中①放大镜、②穿衣镜、③倒车镜、④近视眼镜,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工作的是(  )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①与④

4、将质量相等的实心铁块、铝块、铜块(已知三者中铜的密度最大,铝的密度最小)分别制作成体积相同的空心球,并在空心部分加满水,总质量最大的是(  )

A.铝球

B.铜球

C.铁球

D.一样大

5、小明在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空碗底,把碗放在桌子上并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保持头部不动,慢慢地趣事出现了,小明又重新看到了碗底的硬币。则如图的四幅光路图中(  )

A.

B.

C.

D.

6、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外科医生常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快

D.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

7、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叠放着两个长方形木块甲和乙,用牛的水平力拉乙,使甲、乙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  )

A.甲只受两个力的作用

B.乙所受的摩擦力有两个

C.甲和地面对乙施加的摩擦力均为5牛

D.甲对乙施加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施加的摩擦力

8、同学们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把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当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则老师的眼睛和眼镜是(  )

   

A.近视眼;凹透镜

B.近视眼;凸透镜

C.远视眼;凹透镜

D.远视眼;凸透镜

9、甲、乙两实心正方体物块,甲、乙体积之比是8∶1,甲、乙质量之比是4∶1,则甲、乙密度之比是(  )

A.1∶2

B.8∶1

C.2∶1

D.1∶4

10、用量筒和水测小石块体积时,先在量筒内注入适量的水。“适量”的标准是(  )

A.能淹没石块,放入石块后水看上去不多也不少

B.能淹没石块,且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超过量程

C.能淹没石块,且放入石块后水面约在量筒中间

D.能淹没石块,且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会溢出

11、下列现象(如图)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皮影戏

B.镜中小猫

C.水中倒影

D.牛顿日光色散实验

12、小明通过焦距为8cm的凸透镜看到了提示牌上“关灯”两字放大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关灯”两字放大的像是实像

B.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8cm

D.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6cm

13、“热管”是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大的装置,它比铜的导热本领大上千倍。“热管”的结构并不复杂,它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衬了一层多孔材料,叫作吸收芯,吸收芯中充有酒精或其他容易汽化的液体(如图所示)。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热管内液体在热端汽化吸热

B.热管内气体在冷端液化放热

C.热管内液体在冷端汽化吸热

D.热管可用于制作航天器的散热设备

14、下列自然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春天水面上形成的雾,是汽化现象,过程需要吸热

B.图乙,夏天将湿衣服晾晒干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放在通风处加快了液体的蒸发

C.图丙,秋天露珠的形成过程,是液化现象,过程需要吸热

D.图丁,冬天吉林有美丽的雾凇,是凝固现象,过程需要放热

15、“和谐号”动车在笔直的铁路上以200km/h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可知(  )

A.“和谐号”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B.“和谐号”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和谐号”的速度与时间、路程无关

D.以上说法均错误

16、“月在云中行”、“鱼戏莲叶间”,诗句中“月”和“戏”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A.云、鱼

B.云,莲叶

C.月亮、鱼

D.星星、水

17、如图是光的三原色色光照射在墙壁上的示意图,图中2号区域(斜线阴影)为三原色叠加区域,图中区域1和区域2应标的颜色分别是(  )

A.蓝色、白色

B.绿色、白色

C.黄色、黑色

D.黄色、白色

18、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均匀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若在它们上部分别水平切去后,甲和乙剩余部分的质量恰好相等。若,则___________(选填“>”“=”“<”),若,则___________(选填“>”“=”“<”)。

19、下列情景中成实像的是(     

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B.小松鼠在水中的倒影

C.镜子中的小猫

D.鱼缸中游动的鱼

20、干燥的热天在地面上洒水我们会感觉凉快,这主要是因为水分(  )

A.升华吸热

B.熔化放热

C.蒸发吸热

D.液化放热

21、下列长度单位换算过程合理的是(  )

A.7.6m=7.6×100cm=7.6×102cm

B.7.6m=7.6m×100cm=7.6×102cm

C.7.6m=7.6m×100=7.6×102cm

D.7.6m=7.6×100=7.6×102cm

22、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你的密度大约是

B.你考试所用答题卡的宽度约3m

C.你正常呼吸一次所用时间约1min

D.你答题用的2B铅笔的质量约为8g

23、如图是诗人白居易作《琵琶行》的情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中“裂帛”、“秋月”对应的物理知识分别是(  )

A.声音的音色,光的反射

B.声音的音调,光的反射

C.声音的响度,光的折射

D.声音的音色,光的折射

24、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列哪种操作是正确的:(       

A.

B.

C.

D.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冰的密度为0.9×103kg/m3,若质量为1kg的冰熔化成水,其___不变,___变小.(均选填“质量”、“体积”或“密度”)

26、《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     的.

27、射出去的子弹离开枪口继续向前运动,这是由于子弹具有___________;子弹最终落到地上,这是由于受到一个方向竖直向下的___________作用。

28、测量是实验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看:选择刻度尺要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______被测物体,尽量不要使用磨损的刻度线;

③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必须要估读到______的下一位;

④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⑤数据处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______。最后求得的平均值小数位应与每次测量的小数位数相同。

29、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温度计两次示数的差值是___________°C

30、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cm;如图所示,机械停表显示的时间为_____s.

31、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在水平固定木板上匀速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情景。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改正错误后测出的摩擦力大小比操作错误时木块受到摩擦力要______(选填“大”、“小”)。

32、北京时间12月2日4时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把质量2千克的月球样品带回地球时,样品的质量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因为它是物体的一种_______

33、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早温度计的模型,球形容器内是空气,下方的烧杯内盛水,它是根据 _____的性质而制成的。一天发现液面由B下降到A位置,则表明气温 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

34、如图甲所示,是中国特种兵装备的特种作战消音靴。消音靴能够在_______处减弱噪声、在作战行动中可以降低声音的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避免暴露目标。如图乙所示,特种兵方队在阅兵式上动作整齐划一,若以其中某位战士为参照物,其他战士是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三、实验题(共1题,共 5分)

35、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时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三次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请你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后回答:

(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___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______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高度处释放;

(2)由实验可知,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___________(选填“长”或“短”),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其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___________(选填“受平衡力”、“受非平衡力”、“不受力”);

(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___运动;

(4)实际生活中绝对光滑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则在实验基础上加以逻辑推理的科学思想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称为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科学推理法”)。

四、解答题(共3题,共 15分)

36、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底面积为1.5×102m2的圆柱形容器,容器中水深40cm,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通过一根细线与容器底部相连,细线受到的拉力为4N;求:

(1)此时物块受到的浮力;

(2)物块的密度;

(3)细线剪断后,物块静止时露出水面的体积。

37、小明坐在一列从广州开往武汉的动车上,小明想测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000m,小明从上桥到离开桥,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是20s,则动车速度是多少 m/s?已知车长150 m,则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是多少m?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s?

38、小明坐在一列从十堰开往汉口的高速列车上,看到窗外的景色十分美丽很开心。他想利用学到的物理知识来测量乘坐列车的速度。在路上列车正要匀速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2400m,小明坐在车上从上桥到离开桥,所用的时间是30s。则∶

(1)则动车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2)已知车长200m,则列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为多少?

(3)列车全部在桥上运动的时间为多少?

五、作图题(共3题,共 15分)

39、如图,作出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的光路。

40、在两图中完成光路图。

41、按照下列要求画图:

(1)如图中作出物体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

(2)如图中青蛙坐在井中的Q点观天,请在图中画出光路图,来确定青蛙大致能看到的范围;

(3)如图中作出图中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