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你认为造成辛亥革命后“十三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B.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D. 孙中山继续革命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侵华帮凶的国家是
A.英国、法国 B.美国、俄国 C.英国、德国 D.美国、法国
3、下图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的推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一五计划”的实施
4、下列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摘录,这反映出
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26日,课毕后阅报纸,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 11月8日,广东亦有独立之说 |
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辛亥革命的影响
5、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其矛头直接指向
A.封建迷信思想 B.资产阶级的统治
C.文言文的表达形式 D.尊孔复古的逆流
6、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抗美援朝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7、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曾对将士说:“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这一不畏牺牲的誓言最终践行于
A.威海卫战役 B.黄海大战 C.天津保卫战 D.廊坊大捷
8、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刊载 《敬告青年》一文,并由陈独秀创办的刊物是( )
A.《新青年》 B.《国闻报》
C.《时务报》 D.《民报》
9、“秋雨秋风秋煞人”秋瑾绝命诗中的句子,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秋瑾牺牲于哪场武装起义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绍兴起义
C.广西镇南关起义
D.广州黄花岗起义
10、下列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辽沈战役
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③渡江战役
④淮海战役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③①④
11、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5年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促成国民经济局面变化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D.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12、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反映了我国( )
A.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D.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3、下表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兵工厂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4、针对下列情况,中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A. 没收官僚资本 B. 进行土地改革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掀起“大跃进”运动
15、下图是根据盐城市某县上报的水稻亩产量数据制作的柱形图,其中1958年的亩产量远远高于其它年份。对此,你的正确判断是
A.1958年水稻生产实现大丰收
B.袁隆平作出重要贡献
C.此表反映情况属实
D.1958年的数据不可信
16、1914年-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给北洋军阀政府贷款
B.北洋军阀分裂
C.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改变政策
D.“一战”时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17、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材料描述的此次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仗
C.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D.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18、2021年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回顾历史,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讨论的问题是( )
A.成立新中国
B.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C.实行改革开放
D.恢复国民经济
19、为了加强西北塞防,1875年,清政府任命的钦差大臣是
A.陈化成
B.洪仁玕
C.左宗棠
D.左宝贵
20、建国初年,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所有中国人的爱国热情都被调动起来,展开了捐献飞机、大炮、坦克的运动。对此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B.土地改革,保障民生
C.“一五计划”,工业起步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1、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升空,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________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2、在中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很多“第一”的历史事件,它们都对当时社会有了很深的影响。
(1)开启中国军事、经济、教育近代化,也是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是_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___________
(3)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_____________
23、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⑫_______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⑬______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⑭_______,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⑮______。
2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背景:
(1)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人很少。1917年,俄国①_________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2)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25、根据所给提示,写出正确答案
(1)《南京条约》割_________给英国
(2) 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近代中国的______发生可变化
(3)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_________
(4)甲午中日战争的甲午年是公历的______年
(5)《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_________
(6)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_________ 工业
(7)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_______
(8)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标志是1851年的_______起义
(9)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是_________
(10)太平天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反______ 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26、【危机·突变】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___________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割让____________给英国,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7、2022年仁怀一中的钟宇飞通过高考,成为了一名北京大学的学子。追溯名校的历史,北京大学是百日维新留下来的唯一成果,北京大学在清政府时期名称是________。
28、我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最为丧权辱国的条约是_______。
29、下图是经济特区示意图,在图中相应方框内填入下列城市对应的字母代码。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30、______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中国农村的改革”指的是什么?
(2)“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是指哪里的农民?
(3)最初开放的经济特区中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是哪个?
(4)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曲折谈判,多少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谁?
3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3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总方针的会议——
(2)阐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文献——
(3)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4)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4、(题文)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胜利,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又有说欧米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若单说立宪,此时全国的大权都落在人家手里,我们要立宪,也是要从人家手里夺来。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共和国呢?
材料二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我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的与以往不同的理想目标是什么?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欧洲社会存在着什么不足?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提出的理想目标为什么能被众多的中国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