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 经济大危机
B. 1936年军部兵变
C. 军部法西斯政权建立
D.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
2、15世纪,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以下哪幅作品与该段话所表达的思想不一致
A.
B.
C.
D.
3、日本孝德天皇主政时,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来后讲述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讲述的内容不可能提到的是
A.天皇是日本国内最高的统治者 B.日本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C.日本的各项制度与中国类似 D.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社会
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A.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B. 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C. 苏军攻克柏林 D.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5、为了参加校园戏剧节,某班同学编了一个历史穿越剧,以下是他们剧本的节选,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小吴回到了公元前221年的咸阳,与商鞅一起进行变法改革,促进了秦的强大。
B.小张回到了汉朝,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负责监督“推恩令”的推行,以巩固大一统。
C.小翟不幸穿越到了官渡之战的战场,目睹了曹操军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大败而逃。
D.小李穿越到唐朝,率领军队平叛了安史之乱但不幸牺牲。唐太宗为表彰他,命阎立本画其画像置于凌烟阁,时常前往怀念。
6、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的表现是出现了
A.庄园法庭和手工作坊
B.租地农场和工厂
C.大学和自治的城市
D.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
7、对比两幅文艺复兴前后的《圣母像》,下列选项中与绘画风格的转变有关的是( )
图一 图二
A.天赋人权的思想
B.人文主义的思潮
C.主权在民的理论
D.自由平等的观念
8、“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条谚语流行于
A.古代希腊
B.中世纪的欧洲
C.古代日本
D.近代俄国
9、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不朽的文学作品,也因此得到了后世的尊敬,下面这些尊称中哪一项不是送给他的
A. 天才的艺术家 B. 心理描写大师
C. 俄国文学的奠基人 D. 俄国革命的镜子
10、小明自主学习了“科举制的演变”这一专题,他的学习笔记中错误的是( )
A.诞生于隋炀帝时期 B.唐朝时期逐渐完善
C.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D.“五四”运动后废除
1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下列各项和他无关的是( )
A.设西域都护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文成公主入藏
D.轻徭薄赋
12、有位美国学者说:“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将文明带往美洲,使今天的美洲得以享有进步的生活。所以,海外拓殖运动对未开发国家是有好处的。”与这位学者的说法相矛盾的史实是( )
A.亚洲的香料、丝绸更加顺利地输往欧洲
B.美洲的古文明被毁灭,土著居民大量灭绝
C.新大陆的作物传入亚洲,增加了粮食作物的种类
D.促进东西文化交流,扩展彼此视野
13、著名学者平泽懿利认为:宋朝时期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接近现代,宋朝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下列对宋朝人生活场景的描绘,符合史实的有
①人们主要穿棉布衣服 ②用雕版印刷术刻印书籍
③航海中用指南针辩明方向 ④在东京城内的“勾栏”里看演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下列史实与他密切相关的是
A. 创立皇帝制 B. 颁布“推恩令” C. 贞观之治 D. 设宣政院
15、10月12日习惯上被称为“哥伦布日”,以纪念探险家哥伦布首次登上美洲大陆,然而却引起数百万拉美人的抵制。他们认为,自哥伦布登陆美洲大陆,拉美土著印第安人逐渐失去黄金、土地、自由、文化,直到侵略者几乎抢走一切。他们遭到屠杀,被强迫劳作,还因感染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而大批死亡。这主要反映了早期殖民活动( )
A.客观上推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
B.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给拉丁美洲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D.导致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16、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迫使德国两线作战的战役是
A. 日本偷袭珍珠港
B. 中途岛海战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诺曼底登陆
17、随着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日益普及,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到1870年,英国城市人口的比例已达到70%。这表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人口增长
B.推动城市化
C.带来环境污染
D.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18、法兰克历史学家格雷戈里在克洛维去世半个世纪以后开始撰写《法兰克人史》,在书中,他称克洛维是“从‘蛮族’首领到‘圣徒’国王”,这是因为他( )
A.建立了强大的日耳曼帝国
B.皈依了基督教
C.统治时期版图不断扩张
D.建立了封建等级制度
19、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以西方为榜样,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提倡( )
A.废藩置县
B.“殖产兴业”
C.征兵制
D.“文明开化”
20、“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全球化”这一论断阐释的全球化始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工业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1、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____________》,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________》,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又一障碍。
2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四个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________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________是希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24、读《三角贸易航线图》,写出图中ABC所示的内容。
A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
25、大学的兴起
兴起背景:______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_______、________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_____________也不断传入西欧。
26、1785年瓦特改进的______投入使用,这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发明。1995年______成立,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国际组织,是支撑、协调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
27、“南美的解放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________让人类飞向蓝天的梦想成为现实。
29、进入17世纪,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 ___加入殖民掠夺者行列,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并一度强占了中国的台湾。
30、【扫除障碍】美国近代史上第二次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的举措是_______。
31、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发展的高峰指的什么事件?
(2)中国近代史上,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从此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在近代,中国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开始关注海权,创建了中国近代海军。福州船政局是哪位湘籍代表创办的? 中国近代海军是在哪一次列强侵略战争中被挫败的?
(4)人类活动的舞台逐渐由大陆扩大到海洋,相对隔绝的欧、亚、非、美洲开始连接成一个整体。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谁?工业革命,美国首先开启了蒸汽轮船航行的历史,二战期间,美国在太平洋的海权遭受的空前的灾难是什么?
(5)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前,周边各国不断在我国钓鱼岛、南海诸岛等海域挑起争端。面对严峻的海洋主权形势,你认为我国应如何解决这些争端?
32、简答题
(1)“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
(2)二战的转折点是那次战役
(3)“革命先行者”指的是谁?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总设计师是谁?
(5)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简述一国两制的内容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记载,公元630年-894年,在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遣使.........
材料二: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重用唐朝归来的高向玄理等人,依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了改革。之后,确立了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系;以均田制为蓝本的班田收授法........从而形成了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世界古代史上的哪次改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次改革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措施分别有哪些?.
(3)根据两则材料归纳日本是怎样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制度的?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次改革在日本历史上有何标志性意义
(5)以上材料你有何启示?
34、道路选择影响深远,战略决策根系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
——《强国之路》
材料二: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l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执行。
——新华新闻网
材料三:1862年9月、林肯说:“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隶的政策的话,是不可能平息这个叛乱的。……解放奴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使敌人减少同样多的东西。”
材料四: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
材料五:“经历了数一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疲,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材料六:(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斯大林模式长期枉格下,国家发展受阻:1989年至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挫折。
(2)……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们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3)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材料一中,英国通过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最终建立了“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这里的“政治体制”指什么?
(2)1787年,美国通过立法选择了联邦共和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特朗普与联邦法院法官的行为体现了联邦共和制的什么原则?
(3)美国内战初期,面对奴隶制存废问题,林肯选择了废除奴隶制,由此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寻求出路。德国走了法西斯道路,而美国选择了实行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政的突出特点?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苏俄困境,列宁作出了怎样的决策了
(6)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我们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材料六(2)这里的“走自己的道路”指什么?
(7)根据材料六(3)和所学知识,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怎样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