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动声色 随遇而安 坑坑洼洼 无可奈何
B.密密麻麻 鸦鹊无声 横七竖八 筋疲力竭
C.无缘无故 腾云架雾 愤愤不平 得心应手
D.左顾右盼 斩钉截铁 通情达里 满目琳琅
2、本册阅读策略单元告诉我们,读文章可以多角度提问,下面属于“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方法的一组是( )
A.“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句中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
B.读完了《蝴蝶的家》,你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了吗?
C.“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D.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3、下列词语中,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báo 闪烁shuò 霎时shà 稻穗suì
B.揭开jiē 窗框kuāng 成绩jì 系鞋带jì
C.家雀què 慎重shèn 步骤zhòu 花蕊ruǐ
D.气氛fēn 浑浊zhuó 血液xuè 倾斜qīng
4、《草还会长出,孩子不会再来》中,麦克母亲那句“草还会长出来的”重复了好多年,是因为( )
A.小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完全没必要担心。
B.她尊重孩子的天性,真正做到了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孩子。
C.她太过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怎么做都觉得没问题。
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手不释卷 悬梁刺骨 程门立雪 凿壁偷光
B.天高地阔 车水马龙 依山傍水 高楼林立
C.临危不惧 精疲力竭 一丝不苟 无能为力
D.惊天动地 空空如也 身手敏捷 光彩夺目
6、“这个瘦弱而坚强的女人将重整家园的重任扛上了肩。”下列用来形容这种情况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挑大梁
B.占上风
C.打头阵
D.开绿灯
7、下列旅游胜地的宣传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福山福水福州游。(福建福州)
B.海上都市,欧亚风情。(山东青岛)
C.深圳——每天带给你新的希望。(广东深圳)
D.天涯芳草,海角明珠。(海南三亚)
8、读句子,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梅兰芳(______)卖房度日,(_____)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2)你(______)轻轻咬开它,(______)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
(3)梅兰芳先生(______)表演艺术高超,(______)民族气节令人敬佩。
(4)(______)当时中华不振,(______)中国人倍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欺凌。
9、阅读与理解。
帆
【俄】莱蒙托夫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也不是要逃离幸福奔向他方!
它到遥远的异乡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故乡?……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呼啸的海风翻卷这波浪,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仿佛风暴之中才有安详!
【1】全诗分为3节,请为每一节选一个小标题。(填序号)
①晴海扬帆 ②雾海孤帆 ③怒海风帆
第一节: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第三节:________
【2】这首诗读起来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3】选择:下面对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首诗以“帆”来象征作者自己,用“帆”来展现自己孤独中的追。
B.第1节是借帆表达自己渴望从故乡走出去。
C.第2节想象自己走出去“寻找幸福”可能遭遇“风浪”。
D.第3节借“碧流”“阳光”中“祈求风暴”表现自己不安于平静生活。
10、课内阅读。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1】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茂盛——( ) 滋润——( )
【2】选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选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是省略号,它省略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盘古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4】请你想象一下,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
他的手指变成了_____________;他的__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感悟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心惊胆寒:________________
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它是把 比作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 。
【3】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从敌人这句话中可以读出______。
【4】这一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红军夺桥的困难?
你想用哪几个词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
12、观潮(片断)(8分)
午后一点左右,从原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 ),逐渐( ),(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课文内容填空。(4分)
(2)以上两段文字,是作者通过由____而____地观察,描写的是(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头过后)的景象。(请用√划出来)(1分)
(3)快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你一定行!(2分)
渐渐( ) 抖动( ) 好像( ) 飞跑( )
(4)文中画——的句子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具体形象地描述了近看钱塘江大潮______。(只填序号)(1分)
①所看到的景象。 ②所听到的声音。③所看到的景象和所听到的声音。
13、阅读
极地冰虫
①极地冰虫是少数活跃在极地低温下的生物之一。它们被生物学家称为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冰封大地中最活跃的生物。极地冰虫生活在终年积雪的冰川地带。在美国阿拉斯加、俄勒冈州和靠近极地的冰川区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个头非常小,在雪地里就像一丝细细的小黑线。
②它们可能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动物。在冰川地区刺骨的寒温下,其他动物几乎被冻成冰棒,甚至连细胞都冻得咯咯作响,然而这种低温对于极地冰虫来说却是最每适的生活环境。科学家发现,冰虫的细胞膜和细胞酶在低温下正常新陈代谢,细胞膜保持固有的弹性。
③冰虫不仅抗冻还耐饿。科学家曾把几只冰虫放在冰箱里研究。两年过去了,不吃不喝的冰虫在冷藏室里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④但冰虫也有致命的缺点——怕热。冰虫抵御高温的能力异常脆弱,只要温度高于4℃,冰虫细胞膜就溶化,细胞内的酶也化成一堆干草模样的黏物。
⑤冰虫的生活方式也充满奥秘。它们总是生活在终年积雪的冰川地带,到夏天,大规模的冰虫就破冰而出,出来搜寻食物。据寻找冰虫的研究者说,稍不留神就可能踩死上万只缠绕在一起的冰虫。冰虫日落而出,日出而息。夏天太阳升起之前,冰虫纷纷躲回冰层。太阳落山后冰虫从洞穴中出来,搜寻海藻、花粉和其他可以消化的残渣作食物。到了冬天,冰虫聚集地大都大雪封山,没有海藻或者其他食物,它们就躲在地下。但迄今为止,没有人知道冰虫如何在地底过冬。一到冬天冰虫似乎绝迹。科学家怀疑它们躲在雪底冬眠。不过最近,研究者发现如果挖得足够深,在冬天也可能看见冰虫。美国两名生物学家曾多次到终年积雪的雷尼克山中挖冰虫。他们至今找到的冰虫都藏身在3米以下的地洞中。
⑥冰虫被称为地球上唯一冻不死的生物,具有科学家理想中外星生命的特质。科学家认为冰虫这种罕见的耐寒体质可以证明在外星球上也可能存在像冰虫一样的耐寒生物。
【1】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到现在为止。______
(2)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取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并使这些物质变成生物体本身的物质,同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1)短文第②—④段主要介绍了冰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短文第⑤段采用________的结构方式,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季节介绍冰虫的生活方式。
【3】短文画横线的句子中“可能”一词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________。
【4】你认为冰虫有怎样的研究价值?(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
【5】请你从短文的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问题一: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
14、阅读《人是微生物群居体(节选)》,完成习题。
人是微生物群居体(节选)
①你相信吗?你体内的大多数细胞并不是你自己的,甚至也根本不是人类的细胞,它们是细菌。我们的脚趾(zhǐ)上有肉眼看不见的线状真菌在生根发芽,我们腹部有重达1千克的细菌,我们的身体是由人类细胞、真菌、细菌和病毒组成的混合体,可以被看作是超个体或微生物群居体的一个最好例子。
②最近,伦(lún)敦(dūn)大学的科学家提出了上述观点,并阐(chǎn)述了人体内这些微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他们说,在我们的身体内,存在500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这些细菌组成了100万亿个细胞,外来的细胞大大超过了我们体内自身的细胞,我们自身的细胞只有几万亿个,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体内的基因大部分来自细菌。
③幸运的是,虽然这些细菌在分享我们的食物,但它们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实际上,细菌通常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它们通过与我们的免疫(yì)系统紧密合作,帮助我们抵(dǐ)御(yù)疾病的侵扰。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说:“我们已经知道某些时候很多疾病是由包括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引发的,生物群居体这个概念能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过程。”他相信这个方法运用于心脏病、某些癌(ái)症,甚至于一些神经疾病的研究。
【1】人体大部分基因来自什么?( )
A.细胞
B.真菌
C.细菌
D.病毒
【2】以下观点哪些不是伦敦大学的科学家提出的观点?( )
A.人的身体是由人类细胞、真菌、细菌和病毒组成的混合体。
B.外来细胞超过了我们体内的细胞,自身细胞只有几万亿个。
C.人体内的细胞、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是相互作用的。
D.细菌在分享我们的食物,但这些细菌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3】第③段中“分享”一词能否换成“吞噬”“抢夺”等词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状状提出了几个问题,请你给问题分类。
①这篇说明文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②为什么说我们体内的基因大部分来自细菌?
③人体内这些微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④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
(1)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
(2)针对文章写法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
(3)针对启示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
A.②③ B.① C.④
【5】文中提到的“细胞”是什么?如果你无法解释,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趣味互动。
如果用一个小动物来形容你最好的朋友,你会选择什么动物?为什么?试着写一段话,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猜一猜你写的是谁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这段话。(共有四处错误)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有深篮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海底高低因为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彩色就不同了。
17、我们全校师生和班主任都参加了义务劳动。(修改病句)
_____
18、修改病句。
①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都说昨天晚上是最愉快的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要做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
题目:我喜欢
提示:你喜欢某个人还是某个物品?或者你喜欢做什么?把你喜欢的人、事、物写成一篇作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分几个自然段来写。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字迹工整,字数在3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