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松鼠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所以它最不像四足兽了。
B.松鼠虽然有时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杏仁、榛子等。
C.松鼠住在树顶上,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就到地上来。
D.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2、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是每年的( )
A.农历五月初五
B.农历七月初五
C.农历七月初七
D.农历八月十五
3、写出下列词语中同音不同形的字。
oǔ ( )心沥血 ( )断丝连
jiàn 实( ) ( )起
yì 络( )不绝 小心( )( ) 会( )
lù 饥肠( )( ) 湿( )( ) ( )出
诱( ) 榴( ) 榨( ) 尝( ) 咐( )
绣( ) 溜( ) 窄( ) 常( ) 附( )
唇( ) 予( ) 诫( ) 抉( ) 睑( )
辱( ) 矛( ) 械( ) 快( ) 脸( )
4、(题文)读句子,写词语。
(1)牧场上见到的是轻轻荡漾的琉璃浮漂,一串串像是巨大的晶莹的珍珠。
一串串(ABB式量词):一 、 一
(2)我相信,这幅画会愈来愈美。
愈 愈 式的词语:愈 愈 、愈 愈
5、比一比,再组词。
拨( ) 喧( ) 畔( ) 桨( )
拔( ) 暄( ) 伴( ) 浆( )
6、看拼音,写词语。
dū du shuĭ zhài tŭ fěi chū móu huà cè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
7、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完成练习。
如( )如醉 兴高( )烈 应接不( ) 内( )外( )
诗( )画意 丰衣足( ) ( )然无味 ( )( )有味
1.仿照画“ ”的词语的形式,再写两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的词语是一个褒义词,与它意思相近的贬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构成反义词的两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谈读书之感。《论语》强调“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苏轼告诉我们“旧书不厌_____________,熟读深思_____________”;朱熹主张“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还感慨道“为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爱书,在我看来,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赏眼中之景。在郭沫若眼中,白鹭是一首_________的诗。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____________,那_________的长喙。那青色的脚……______________的配合,______________的大小,一切都很_____________。在王维眼中,秋雨初晴的田园是一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动静结合,皓月与山泉交相辉映,如诗如画。在清少纳言的眼中,落雪的早晨_____________,就是在_____________的早晨,或___________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_________________。
(3)品诗中之情。陆游临终前交代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林升面对朝廷的腐败发出质问:“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这样表达对祖国未来的期待:“____________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材。”今天的我们更要牢记梁启超先生对祖国未来的嘱托:“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说明文《珠穆朗玛峰的呼唤》,完成下列小题。
珠穆朗玛峰的呼唤
在世人的印象里,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也许永远是一片白色的天堂,白得纯洁,白得神圣。
然而,大家都错了!
自从1953年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英雄”后,越来越多的人激情澎湃,欲与天公试比高。从此,“英雄”辈出。
每年的阳春三月,如鲑鱼洄游一般,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摩拳擦掌,背好行囊,目标直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尤其是4月至6月,珠穆朗玛峰脚下成了一场登山者的热闹嘉年华,有7万至10万名游客聚集在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一顶顶帐篷如蘑菇般撑起,成了这个季节特有的风景线。
不过,风景之下却是大煞风景。
登山途中,数万大军制造着各类垃圾。而在众多的垃圾中,登山者的粪便显得最为恶心。由于沿途没有公共厕所或是指定排污点,数万登山大军在爬山过程中通常都是就地解决大小便。毕竟在这空气稀薄、连自由呼吸都是奢侈的冰雪之地,任何现代社会文明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
据统计,每年登山大军在离开时,都会在珠穆朗玛峰留下约12吨粪便。半个多世纪下来,人类的粪便已遍布珠穆朗玛峰各处,与冰雪融为一体。那片银色的世界早已不再冰清玉洁,而是处处藏污纳垢,从山上渗下的雪水已是浊流暗涌。
由于高寒缺氧的特殊环境,珠穆朗玛峰垃圾清理工作的难度特别大,使得这里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垃圾场。除了粪便之外,氧气瓶、幡旗、绳索、帐篷、罐头盒等物品随处可见,曾经人烟稀少,没有污染的纯净圣地,正在被垃圾吞噬着。
然而,近些年,有一群真正无私的勇士敢于直面这些垃圾,冒着生命危险去死亡地带捡回一件件垃圾,他们被称作“珠峰清道夫”。
尼泊尔政府和一些公益组织曾发起过“拯救珠峰——废弃物治理2011行动”,参与者包括29名经验丰富的登山者、65名当地背夫和75头牦牛,从此拉开了清理珠穆朗玛峰垃圾活动的序幕。
这些勇士多次攀登到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每人每次带回15千克左右的垃圾,然后由背夫和牦牛组成的清运队运送到海拔3440米的小镇切巴扎集中焚烧。活动的领头者是尼泊尔登山家谢尔帕奥,他说:“我们攀爬到海拔5000米的地区后,开始一个营地一个营地地清理垃圾,一直到8000米以上的顶峰。”
这群“珠峰清道夫”远比登山者艰难和危险,一样的无路开路冒险登山,一样的迎着风雪寒冷,一样的缺氧,但不一样的是有一份应该完成的本职工作——每个人必须捡拾足够重量的垃圾带下山。每次活动来回路程要走将近4天,才能把垃圾带到焚烧点。
这一路可谓处处天险,山路狭窄陡峭,风吹雪扫,不能有半点疏忽。
多处路段遇到牦牛通过时,背夫要紧贴山壁给牦牛让路,而另一边就是近千米的悬崖绝壁,背夫们是拿生命在豪赌一把。
同样的攀登,同样的高度,但意义截然不同。登山的“英雄”们“成就”了自己,留下了污秽;而“清道夫”们成就了圣地,背走了垃圾。
【1】珠穆朗玛峰众多的垃圾中,显得最为恶心的是( )
A.粪便 B.罐头盒 C.氧气瓶 D.腐烂食品
【2】第四自然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A.举例子 打比方 B.打比方 列数字
C.作比较 列数字 D.举例子 列数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群‘珠峰清道夫’远比登山者艰难和危险”,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珠峰清道夫面临的天气更冷。 B.珠峰清道夫登山的高度更高。
C.每人须捡拾足够重量的垃圾带下山。 D.珠峰清道夫走的山路更加狭窄陡峭。
【4】对于“珠穆朗玛峰的呼唤”,呼唤的是什么?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呼唤世人去攀登 B.呼唤世人建更多公共厕所
C.呼唤世人争当“珠峰清道夫” D.呼唤世人保护环境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文本,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珠穆朗玛峰的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作为一名小学生,你想提出怎样的环保建议呢?请试着写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狼群发生________,头狼就出面________,这是通过它那________的姿态和________来进行的。有时它还使用________,给争执的双方一点________。
11、快乐阅读。
做一只永不放弃的蜗牛
周杰伦从小喜爱音乐,三岁开始练琴,整个童年的日子都是在钢琴边度过的。高中毕业后,他到一家餐馆打工。
1997年,周杰伦参加了《超猛新人王》。表现并不算好的他以外得到了吴宗宪的垂青。他和周杰伦深谈后,决定聘用周杰伦到自己的唱片公司担任音乐制作助理。
制作助理的工作,周杰伦做了一年多,表现突出。于是,在1999年的一天,吴宗宪将周杰伦叫到办公室,郑重地说:“阿伦,给你十天的时间,如果你能写出五十首歌,而我可以从中挑出十首,那么我就帮你出唱片。”
周杰伦兴奋不已,跑到街上买回一大箱方便面。他想,就是拼了命,也要做最后的努力。那段时间,他几乎是一首就一首地创作,每天他疲惫的时候,就在角落里打个盹,醒来后继续下一首歌曲的创作。就这样,仅仅十天时间,他真的拿出了五十首歌曲,而且每一首都写得漂漂亮亮,谱得工工整整。
仿佛一夜之间,华语流行歌坛几乎被周杰伦一个人的声音统治了。他从一名餐厅服务员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当红小天王。周杰伦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说:“明星梦并不时、是遥不可及的,只要你肯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做。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不服输的结果。”
周杰伦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音乐人,而非昙花一现。的确,一个人不想做退却的懦夫,就应该像那首歌中写的那样,虽然有时背负重重的壳,却也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1】“每天他疲惫的时候,就在角落里打个盹,醒来后继续下一首歌曲的创作。”从这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 )。(可多选)
A.睡觉可以给周杰伦带来创作灵感。
B.周杰伦的生活很没有规律。
C.创作是艰辛的。
D.周杰伦的生活条件很苦。
E.周杰伦的成功并非偶然,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2】为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周杰伦从小就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音乐天赋,( )妈妈就培养他学习弹钢琴。
(2)( )周杰伦经历了失败,( )他一直都坚持自己的梦想。
【3】“我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1)这是周杰伦的歌曲《蜗牛》中的歌词。这是一首励志的歌曲,是以( )为素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出了( ),这也正是周杰伦自己的人生写照。
(2)歌里有一句“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
12、听两遍朗读录音,回答下列问题。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说:“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1】“煮书”指的是( )
A.把书放在锅里煮。 B.把书煮熟。 C.反复诵读,把书读透。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 )的诗句。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看到“煮书”两个字,“我”心中的疑问是:书只能读,怎么能煮呢?(______)
(2)“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爷爷是在告诉“我”读书时要先把书放在锅里煮熟。(____)
(3)学习语文时,要反复诵读品味那些好的文章,这样才能把语文学好。(______)
13、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忆读书(节选)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中“越看越明白”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它们之间的读音很相近
D.“我决定咬了牙”写出了作者决定自己读书时毅然决然的内心感受
【4】结合全文说说,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游圆明园遗址
天气晴朗,碧空万顷,凉风袭人。我和家人一同去圆明园遗址游览新开辟的福海公园。
来到圆明园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那对威严的狮子,它们身上伤痕累累,但雄姿犹存,似乎随时准备与敢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继续往里去,只见废墟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路两旁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充满了无限生机。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走到旧址旁,我看见一匹石马屹立在那里,怒视着远方,它好像在咒骂那些夺我中华之宝、杀我中华儿女、毁我中华园林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侵略者虽然烧毁了我们美丽的圆明园,但是摧毁不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这边虽还是伤痕累累的劫后遗址,但在那边却已建起了漂亮的福海公园。
继续往前走,我眼前一亮,啊,福海真美呀!湖水环绕着一个小岛,碧水又在群山之中。小岛的中央有不少的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群山就像个大托盘,托着湖水这块美丽的翡翠。那一座座小桥像一条条翡翠上的彩带,与群山相连。这里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
啊,圆明园!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
【1】认真读文章,填空。
(1)作者在圆明园遗址看到了威武的__________,嫩绿的__________,盛开的_________,怒视着远方的______________,通过描写这些景物,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福海公园的美,首先写了湖水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了湖周围的______________像个大托盘。通过描写这些景物,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
【2】文中的过渡段是第_______自然段,它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用“____”画出来。
【4】你认为该不该重建圆明园?为什么?把你的理由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百宝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片段)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①_______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②,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 给 永远比 拿 愉快
【1】给文中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
A. :“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2】“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这句中的“它们”指_____________,破折号起_____________作用。文中两个“美好的东西”分别指: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
【3】文中的“给”和“拿”的意思分别指什么?
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问题。
(1)儿子回家后,高尔基看到儿子栽的花都开放了,这时他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尔基写这封信给儿子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读书与做人
①人生是这样丰富,人生是这样辉煌。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仅有自己的一点经历是不够的,要想充实大脑,就要靠读书了。
②读书,谁都知道是好事儿,但读书又确实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儿。
③我喜欢小说。小时候常读中国的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也爱读外国小说,比如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作品,这些书对于我对人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④读书最重要的是从中可以学到知识。现在的知识多极了,从计算机一直到航天科学,包括种地都属于知识的范围。记得30年代我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有一位教文学的叶教授他就是什么书都读,那个时候就开始研究宇宙。我很诧异。叶教授说,一个搞文学的人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通过博览群书,就可以得到你生活之外的一大部分知识。
⑤读书一方面要读得广,读得博;另一方面要敢于探索,人家没有看过的书也要读,还要读得深。中国有种老的说法叫“读书破万卷”。这本书你不仅读过了,而且从中还悟出了许多道理。所以,有些书必须细读,并不是要读成什么专家,而是要从中悟出道理,找到动力,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帮助,这可以说是读书的要义。
⑥人的灵魂本身不喜欢浅薄、庸俗、无聊,它永远在追求最高尚的东西。读完鲁迅先生的小说,你懂得当时社会的残酷、黑暗、卑鄙,给你一种动力,鼓舞你向上,像阳光照进来一样,世界亮了起来,碰到了就会得到一种力量。然而,好书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的,还需要用心去发现。
⑦巴金说:“读书就得有用。”巴金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佩服的老师,我跟他交往了半个世纪以上。巴金从头到底一直都说真话,就是由卢梭的书引起的。《忏悔录》大家都读过,对有的人影响不大,巴金却得到了大益处,他一辈子都受影响,就好比达到了一种境界。
⑧我已经83岁了,现在回想起来,最懊悔的是读书没有读专,读过之后真正用到的也不多。面对年轻的中学生朋友,我希望你们要从中学就开始想: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怎样的益处。要读书,读好书。要在好书的引导下,做一个大写的人。“人”这个字,就这么一撇一捺,但要真正做一个大写的人却不容易。
【1】“读书破万卷”的意思是__________。这是杜甫的一句诗,其原诗的下一句是“_____”。
【2】“但读书又确实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儿”,为什么说读书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呢?
_____________
【3】文中谈到作者读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它们的作者分别是:_____。
【4】第⑥段举鲁迅小说的事例,说明读书的一个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举巴金读书的事例,说明读书的另一个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联系短文说一说读书与做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阳光很活泼
为了给儿子一个满意的答复,做父亲的他起了个大早来到海边看日出。
太阳还没出来,但在那天与海的交界处已是一片绯红,像镶嵌了一道红边。他看得醉了。随后,他看见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然后再露出一点,露出一点……就这样,太阳像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平面,那太阳也随着起伏荡漾。他心底闪过一句话:阳光真的很活泼。
其实,当画家的他已经多次观察过日出,也画过不少日出,可他觉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新奇,像今天这样感到震撼,像今天这样感到“阳光真的很活泼”。而他今天之所以来看日出,只不过是为了在儿子与儿子的老师之间做出一个公正的评判。
事情是这样的:老师让同学们用“活泼”造句。儿子把那个自认为造得非常漂亮的句子——“阳光很活泼”交了上去,可没想到却挨了老师的批评。
当时他听了儿子的诉说并没有多大的反应,只觉得老师是不会出错的。可是一向听话的儿子却对此反应强烈,说他自己去看过日出,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看着一脸兴奋的儿子,他被感染了。因为他是个画家,他爱美,也珍惜儿子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热爱。他答应给儿子一个答复。
此时此刻,站在一望无际的蔚蓝的大海边,他觉得心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开阔。
回到家里的时候,儿子已经睡了,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支起画架,想着那美丽的日出,想着那活泼的阳光,完成了他觉得最美丽、最得意的作品,他为这幅画起名为“阳光很活泼”。
第二天,他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
信中这么写道: 。
【1】他为什么要去看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信中会写什么呢?请你联系上文,补充文章的结尾,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记张自忠将军
梁实秋
①我与张自忠将军仅有一面之雅,但印象甚深,较之许多常常谋面的人更难令我忘怀。
②1940年,我奉命参加国民参政会之华北视察慰劳团,由重庆出发经西安、洛阳、郑州、南阳、宜昌等地,访问了五个战区七个集团军司令部,其中之一便是张自忠将军的防地,他的司令部设在襄樊与当阳这之间的小镇上,小镇名快活铺。我们到达快活铺的时候大概是在2月中,天气很冷,还降着蒙蒙的冰霰。我们旅途劳顿,一下车便被招待到司令部。这司令部是一栋民房,真正的茅茨土屋,一明一暗,外间放着一张长方形的木桌,环列木头板凳,像是会议室,别无长物,里面是寝室,内有一架大木板床,床上放着薄薄的一条棉被,床前一张木桌,桌上放着一架电话和两三叠镇尺压着的公文,四壁萧然,简单到令人不能相信其中有人居住的程度。但是整洁干净,一尘不染。我们访问过多少个司令部,无论是后方的或是临近前线的,没有一个在简单朴素上能比得过这一个。
③张将军的司令部固然简单,张将军本人却更简单。他有一个高高大大的身躯,不愧为北方之强,微胖,推光头,脸上刮得光净,略带苍白,穿普通的灰布棉军服,没有任何官阶标识。他不健谈,更不善应酬,可是眉宇之间自有一股沉着坚毅之气,不是英才勃发,是温恭蕴藉的那一类型。他见了我们只是闲道家常,对于政治军事一字不提。他招待我们一餐永不能忘的饮食,四碗菜,一只火锅。四碗菜是以青菜豆腐为主,一只火锅是以豆腐青菜为主。其中也有肉片肉丸之类点缀其间。每人还加一只鸡蛋放在锅子里煮。虽然他直说简慢抱歉的话,我看得出这是他在司令部里最大的排场。这一顿饭吃得我们满头冒汗,宾主尽欢,自从我们出发视察以来,至此已将近尾声,名为慰劳将士,实则受将士慰劳,到处大嚼,直到了快活铺这才心安理得地享受了一餐在战地里应该享受的伙食。珍馐非我之所不欲,设非其时非其他,则顺着脊骨咽下去,不是滋味。
④我尝以为,自奉俭朴的人方能成大事,讷涩寡言笑的人方能立大功,果然5月7日夜张自忠将军率部队渡河解救友军,所向皆捷,不幸陷敌重围,于16日壮烈殉国!大将陨落,举国震悼。
【1】文章着重从哪几方面记叙张自忠将军的?每个方面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章中描写张将军外貌的句子认真地摘录下来。从这些语句中,张将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两个词语加以概括,写在括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上面的句子,张自忠将军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 )、( )。
【3】联系上下文,想象第②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否可以删除?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1940年,我奉命参加国民参政会之华北视察慰劳团,由重庆出发经西安、洛阳、郑州、南阳、宜昌等地,访问了五个战区七个集团军司令部,其中之一便是张自忠将军的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第③自然段,任选一个小题,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带点部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他招待我们一餐永不能忘的饮食,四碗菜,一只火锅。四碗莱是以青菜豆腐为主,一只火锅是以豆腐青菜为主。(这样的描写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从我们出发视察以来,至此已将近尾声,名为慰劳将士,实则受将士慰劳,到处大嚼,直到了快活铺这才心安理得地享受了一餐在战地里应该享受的伙食。(为什么说到了快活铺才“心安理得地享受”了一餐战地伙食?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这段话选自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手法。
(1)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
(2)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
(3)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 )
【3】用一个小标题概括选文第2段的内容:___。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_____和廉颇的____;实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第1段中的人物对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根据词语“原来”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1)起初、本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发现真实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把直接叙述改变为间接叙述,要注意四点:一是改变标点,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引号。二是改变人称代词,引号里的第一人称“我”改为他(她);其他人称指代谁就写谁的名称。三是看句子是否通顺流畅,个别文字可做适量改动,保留句意不变。
【2】老牛对牛郎说:“我不能帮你干活了。”(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披上老牛的皮和竹筐就往外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做题。
(1)老人叫住我,说:“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相信如此美丽诱人的海市是一个骗局。(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正在开小差的他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空中飘着雪花。(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句段练习。
(1)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缘、穿行。(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枝头,桃花美极了!它的花瓣呈椭圆形,薄薄的,粉粉嫩嫩的;十来根长短不一的花蕊静静地散发着芬芳。忽然,一阵微风吹来,_________________。(接着对其进行动态描写)
(4)修改病句(1处错别字、1处标点、2处语病)。
得知学校图书馆新买了许多书藉,我高兴极了。从那以后,我经常去看书。读了这些书,我的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为此,妈妈奖励我一本“西游记”,还说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生活中,哪些特点鲜明的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把这个人物表现出来吧!要求:内容具体,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语句通顺,题目自拟,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