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四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冬天,一棵棵数落光了叶子,少了夏日里的枝繁叶茂的风姿。
B.这场别出心裁、充满特色新年联欢会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C.得知我在习作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妈妈喋喋不休,脸上笑开了花。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2、下列对课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白鹭》通过对白鹭的描写,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B.《落花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赞美了花生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C.《桂花雨》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D.《珍珠鸟》一文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人与鸟,除了人与人之外,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3、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B.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C.一段时间不见,你似乎又长高了不少呢。
D.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4、读拼音,写词语。
母亲被工厂cí tuì______后整天mánɡ lù______不已。除了给我们zhǔ fàn______外,还要弯着shòu ruò______的jǐ bèi______在cháo shī______的屋里yǎnɡ cán______。
5、语言积累。
(1)课文中有美景。在郭沫若笔下,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种____________。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____________了。在清少纳言的眼中,春天最美是____________,夏天最美是____________,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2)名言中有真理。在《论语》中,“敏而好学,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多向别人请教。有同学在生活上不懂得节俭,随意浪费,可以用朱用纯的名言来劝告他:一粥一饭,__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古诗中有真情。陆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没能看见祖国统一的悲伤之情。唐朝诗人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_感情。
6、读拼音,写词语。
jūn liè lǐng lüè lián xù máng lù jīng zhì
(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7、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
1._____,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
2.《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作者主要运用了_____和_____的说明方法。
3.《长相思》是_____代词人_____所作,_____是词牌名,我还知道_____也是词牌名。
4.少年智则国智,_____,少年强则国强,_____,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5.小颖吃饭总是浪费,而且不爱惜自己的衣服,我们可以用朱用纯的话来劝诫她“_______________”;
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
6.默而知之,_____,_____。
8、词语乐园。仿写词语。
AABB 大大小小
ABAB 很小很小
9、读《松鼠》选段,完成训练。
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它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叫声。
【1】松鼠是怎样横渡溪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松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鼠在冬天的活动方式是( )。
A.冬眠
B.虽然不冬眠,但是备足了食物不再出来。
C.虽然会储藏一定的食物,但也会在雪中觅食。
D.不冬眠,不提前储备食物,随时出来觅食。
【4】读了这段话,你觉得松鼠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语文读文答题。
种瓜得豆
①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确,瓜是瓜,豆是豆。种瓜怎么可能收获豆子呢?然而,现代的转基因技术却能做到“种瓜得豆”。
②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
③人们发现,在生物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许多基因。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和动物的“大管家”,有的管叶子长得圆还是扁,有的管脚长得长还是短……当然, 植物结瓜还是结豆,也是由基因来“发号施令”的。
④科学家已经摸清了一些生物体内的基因的本领。他们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搬”到另一种生物里。这样,只要“搬到新家”的“大管家”住得惯,发挥自己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这种让基因“搬家”的技术,就叫转基因技术。当然,如果“搬到新家”的基因“水土不服”,“住不惯”,或者原有“住户”不认它,把它“赶”出去,那么这项转基因技术就算失败了。
⑤如果把豆子里管结什么果的基因“搬”到瓜里,完全可能做到“种瓜得豆”。不过,也许让瓜结出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此,恐怕也不会有科学家做这件事。
⑥但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却大有用武之地。
⑦有种叫棉铃虫的昆虫,它是棉花的头号“灾星”。而有一种细菌可以分泌一种杀死棉铃虫的物质,是棉铃虫的“克星”。我国科学家把这种细菌里管生产这种物质的基因“搬”到棉花里,这样棉花也会产生可以杀死棉铃虫的物质。棉铃虫吃了棉花的叶子,自然也就没命了。这种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⑧此外,科学家还培育出了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等等。
⑨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也派上了大用场。有的小朋友可能听说过,心脏移植是一种治疗疑难心脏病的有效方法。要做这种手术,首先要有心脏,但是目前心脏“供不应求”,许多病人因此失去了治疗的机会。科学家发现猪的心脏跟人的心脏比较相似,可猪的心脏与人体 “不和”。于是,科学家把人的某一种基因导入到猪体内,这样转基因猪的心脏就有了一些人的“脾气”,移植到人体后,可以与人体“和平共处”。目前,这项转基因技术,科学家正在研究中。
【1】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转基因技术在哪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说明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作者举了哪些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一种什么说明方法?
有种叫棉铃虫的昆虫,它是棉花的头号“灾星”。而有一种细菌可以分泌一种杀死棉铃虫的物质,是棉铃虫的“克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感悟。
榆 树
我喜爱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算树木里,我更爱愉树。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那满山遍野的榆树,就好像与鲜艳的桃杏争艳竟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条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在春风的吹佛下,骨朵中间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人喜爱的小榆树英。
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在百花争艳的公园里,它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样,往往生长在公园四周,似乎在为面花挡风,驱赶寒冷。
榆树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顽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
榆树的品格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
【1】文中第一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1)(________)改成(_________) (2)(________)改成(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你最爱什么?用的妙笔写段赞美的话吧!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
(2)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
(3)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 )
2、判断下面句子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鲸的体形像鱼,所以属于鱼类。 ( )
(2)最大的动物不是象,而是鲸。 ( )
(3)鲸的种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齿鲸,另一类是虎鲸。( )
(4)须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 )
(拓展运用)
我现在知道的鲸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大厨赫师傅
①年过花甲的赫师傅掌灶这么多年,还没碰到过让客人挑眼的事。
②那天,餐厅里客人出奇的多。几个大厨围着灶台,熬炖焖溜,煎炒烹炸,忙得不可开交。
③“芙蓉鸡片一盘!”服务员冲着后厨大声招呼。赫师傅手头正忙,就扭头朝徒弟说:“志昆,芙蓉鸡片你来,注意火候,马虎不得!"崔志昆应道:“放心吧,手到擒来!”
④只一会儿,就听餐厅里一位食客高声嚷嚷起来:“这芙蓉鸡片味儿不对呀!”赫师傅脸色一沉,三步并作两步从后厨走出来,瞥了那菜一眼,冲服务员一努嘴:“还愣着干什么?把菜端回去,重做!”服务员赶紧跟客人道了声“对不起”,把菜端回了厨房。
⑤赫师傅觉得脸有点儿发烧,他克制着自己,走到客人跟前,勉强挤田几个笑纹。“对不住,对不住,我给您重做,回头菜端上来,您再品品。”说着,他快步走回后厨。
⑥走进厨房,他指着那盘菜,眼里冒着火,厉声冲着徒弟吼了一嗓子:“你是怎么炒的!火候对吗!”“那人也太挑剔了……”“胡说!火候不对怨不得人家!”赫师傅的脸涨得通红,“说了多少遍,什么时候勾芡,什么时候起锅,你都当耳边风了!”崔志昆没想到师父会发这么大的火儿,大气儿也不敢出。
⑦说着,赫师傅精心挑选出鸡里脊,熟练地剔去筋膜,又用刀背砸成泥茸。厨房里闷得让人难受。灶台的火苗比往日更旺更红,本就不太的厨房具已经如同蒸笼一般。汗水顺着赫师傅的脸颊往下滴。
⑧看着师父那股子认真劲儿,再看看他手底下的活计,崔志昆脸上渐渐没了怨气。他赶紧帮着师父打下手,学着师父的样子,小心地磕开鸡蛋,小心地撇出蛋清,感觉蛋清好像有了从未见过的美丽的光泽,赫师傅歪头瞧了一眼,语重心长地说:“志昆,做每道菜都讲究个‘用心’,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得好好学,做菜如做人,马虎不得呀!”说着,他接过志昆手中的碗,一点儿一点儿地往砸好的泥茸上兑蛋清,又顺一个方向搅匀,接着舀入温油,上锅滑成鸡片,再用汤汁加白糖、精盐、味精勾荧,上锅颠了几下。“看到了吗,几下就出锅,这叫火候!你呀,老实学吧!”说着,赫师傅把炒好的菜倒在盘里。崔志昆一看,心里暗暗叫绝:“这菜相真好,形态雅致,软滑鲜嫩,像件精美的艺术品。唉,和师父比,我这火候真还差得远哪!”
⑨赫师傅让服务员给客人端过去,那位客人说:“够味儿,地道!是不是刚才那位老师傅炒的?”“是”服务员说,“他姓赫,是我们这儿的老师傅了。”
⑩“啊,他就是的有名的大厨赫师傅呀!”客人竖起拇指说,“果然名不虚传!”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赫师傅让徒弟炒芙蓉鸡片,顾客尝了不满意,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2】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年过花甲”中的“花甲”指(______)
A.四十岁 B.六十岁 C.七十岁
(2)对“够味儿,地道!”中“地道”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讲道理 B.地下的道路或坑道 C.真正的;纯粹
(3)对第⑦自然段画“ ”的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说明厨师们工作十分辛苦
B.突显赫师傅做工精细的人物形象
C.反衬崔志昆学手艺很认真
(4)第⑧自然段中两个“火候”理解依次为(______)(______)
A.学问、技艺等修养工夫的成熟
B.比喻紧要的时机
C.烹饪时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
(5)赫师傅亲自为客人重新做芙蓉鸡片的原因是(______)
A.餐厅里客人出奇的多
B.对客人与菜式都做到够“火候”
C.掌灶这么多年,还没碰到过让客人挑眼的事
(6)联系上下文,对崔志昆的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师父让袖志昆炒芙蓉鸡片,崔志昆说“手到擒来”,表明他对这事儿并不重视
B.客人不满意,崔志昆认为是客人挑别,表明他对批评不服气,不从自身找原因
C.写志昆磕鸡蛋撒蛋清时连用两个“小心”,是为表明他做菜时间长,十分辛苦
【3】第⑤自然段中画“ ”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推测赫师傅心里想些什么,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外对比阅读。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下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教上了甲板。
【1】选文主要对船长进行了________和_______描写,表现了他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船长观察到的情况,揣摩他的内心想法,选择填空。(填序号)
①孩子胆战心惊地站在横木上,下面是硬邦邦的甲板。②孩子站得那么高,摔到甲板上必死无疑。③海面风平浪静,水手都在甲板上。④水手可以营救,孩子还有一线生机。
【3】选文中的破折号表示( )
A.解释说明
B.语意的转换或转折
C.声音延长
D.表示插说
15、课内阅读。
落花生(节选)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落花生》的作者是__________。
【2】这篇文章采用了__________写法。
【3】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里最可贵的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
1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组织了很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刚上三年级的小明也想参加一个兴趣小组,但是他只有周五下午有时间,根据下面的课外小组活动时间,你认为小明能参加哪上兴趣小组呢?
兴趣小组 | 活动时间 | 参加条件 |
围棋小组 | 周二、五下午 | 限有一定围棋基础者参加,且每周的再次活动都必须参加 |
游泳小组 | 周五下午 | 凡有兴趣者都可参加 |
足球小组 | 周一、三、五下午 | 报名后,无特殊情况,每周的三次活动都须参加 |
科技小组 | 周五下午 | 仅限四年级以上同学参加 |
【1】小明可以参加的是( )
A.围棋小组 B.游泳小组 C.足球小组 D.科技小组
17、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庄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zhēnɡ zhènɡ)工分,生活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一年“六一”儿童节,学校说要给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chònɡ chōnɡ)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馒头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汤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馒头哇……
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头连馒头屑也没一点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女儿啊,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5个白中带黄的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夹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用“____”画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2】从文中第1自然段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贫困——
披星戴月——
【3】第4自然段“故伎重演”具体是指( )。
A. 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
B. 看着手中的馒头,没有了口水,肚皮不再发出咕咕的叫声。
【4】用曲线画出第4自然段中的两处心理活动描写。
【5】娘似乎预料到“我”会把馒头吃掉,所以蒸了五个馒头,并且还对二丫娘说了谎,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永恒的书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shǔ shù),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chǔ chù),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你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2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4分)
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比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自然段“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拓展阅读。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劫难 困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危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有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坚信 相信)政府派来的营救人员一定能够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 掩盖)。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
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死神 可以夺去人的生命, 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
世界上最坚硬不屈的就是那在苦难中的微笑着、痛苦着、高扬信念旗帜的灵魂。
【1】在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
【2】在“ ”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筹莫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若金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V”字形代表_____________,“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么理解“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小女孩的微笑是“穿透灵魂”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
1.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姑娘对青年们说:“我非常高兴你们信守诺言。”(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爸爸对我和弟弟说:“暑假我带你们去游泳。”(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
23、题目: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