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字组词。
袖__________ 甩__________ 瓦__________
柚__________ 用__________ 凡__________
2、日积月累。
1.读到《江南春》中“_________,_________”,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明媚的江南春光图。
2.《七律·长征》这首诗中列举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重要战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正如李纲所说:“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
3、比一比,组词语
澡________ 衔________ 锈________ 峻________ 秧________
躁________ 街________ 绣________ 竣________ 央________
4、读拼音,写字词。
恐bù( ) fù ( )盖 bǎng( )架 bō li( )
琴xián( ) xī ( )牲 zhòu( )纹 kāng kǎi( )
5、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______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______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②指导员对老班长说:“_______多么艰苦,你_______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6、阅读练习。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并翻译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啼:________ 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作者是____,他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合称为_______,以区别于李白和杜甫的_______。著有《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凸显黄河的壮阔,赞扬它一往无前的顽强。
B.前两句写黄河曲折和风浪之大暗示诗人仕途坎坷。
C.诗歌后两句用典,主要表达诗人隐居避世的渴望。
D.诗歌想象浪漫,表现诗人的百折不挠、积极进取。
8、阅读诗歌片段内容,回答问题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1】根据诗意,在括号内填写适当的关联词。
有的人______活着,______他已经死了;有的人______死了,_______他还活着。
【2】本小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含义全然不同,请将正确的理解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序号)。
A.作者的鄙视和轻蔑 B.作者的肯定和赞美 C.作者的痛恨和咒骂 D.作者的惋惜和怀念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____________, 第二个“活”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_____________,第二个“死”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的阅读感悟。
【语段一】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语段二】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语段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语段四】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1】请你为每个语段提取关键词语作为小标题写在下面的括号里,并根据开国大典的顺序,将四个场面重新排列。
(1)( ) (2)( ) (3)( ) (4)( )
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二】中“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的“一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语段四】,我发现:相对而言,对每一个方阵的描写是“____________”的描写,对受检阅部队的总体描写是“面”的描写。本段中对于“面”的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不仅突出了整个阅兵场面的_______________,更突显了__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语段二】中的“排山倒海”运用夸张的手法,烘托出会场掌声的声势浩大,从中能感受到热烈的会场气氛。( )
(2)选段共两次写掌声,【语段一】和【语段二】中的掌声都表达了人民对毛泽东主席的爱戴和对新中国的热爱。( )
(3)【语段三】中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的是万里长城和长江南北附近的地区,说明宣告的声音之大、影响范围之广。( )
10、阅读语段《第一场雪》,完成练习。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强大的冷空气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1】根据段落意思给课文分段,用“‖”在文中标出。
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下雪时的景色 雪后的景象 作者的联想
【2】“下雪时”作者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听到的声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录文中的谚语,说说其意思。并写出一句你课下积累的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瑞雪兆丰年”的意思是___________,科学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你知道的对联知识,为“瑞雪兆丰年”写一上联_________。
【5】把文中描写雪景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句子分别摘录下一句。
静态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态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似“毛茸茸”这样的一类词语叫做叠声词。把文中的其它几个叠声词写下来,体会其运用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一句你课下积累的描写雪景或冬天的诗句________。
【8】在正确的理解后面打“√”号。
“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A. 这是个比喻句,意思是说雪后大地一片银白。( )
B. 这是个夸张句,意思是说雪后的景色优美。( )
【9】在正确的理解后面打“√”号。
“那快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
A. 说明孩子们玩得很高兴。( )
B. 说明孩子们十分喜欢这场及时的瑞雪,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喜悦。( )
11、阅读练习。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dé děi)严肃,忧虑。“嗯①,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shuó sháo)说,“嗯②,你看怎么办?得(dé děi)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dāi dǎi)在一起怎么行!哦③,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这是对渔夫_____________的描写。由此我们想象到当时渔夫的内心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三个语气词,表达了人物不同的内心,请对它们的理解写下来。
嗯①:____________ 嗯②:________________ 哦③:________________
【3】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
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两处画线句子中的省略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度饥饿的周团长和战士推让炒面,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看待周团长没有勇往直前,却爬进水塘赴死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①“天亮之前,不拿下碉堡,大部队总攻就会受阻,解放全中国就会受到影响。”入夜时分,上级指挥员的动员,让张富清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潜进永丰城炸掉敌人的碉堡。
②他主动请缨,和两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天还没亮,他们就背上炸药包和手榴弹,一路匍匐前进,来到城墙下。张富清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率先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四米多高的城墙,率先跳进城里。
③张富清刚落地还没站稳,几个敌人就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一下子打倒七八个。突然,他感觉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手一摸,满脸是血。他顾不上头上的伤、毅然冲向碉堡,用刺刀在碉堡旁边的地上迅速刨出一个坑,把随身背来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一个侧滚的同时,拉掉了手榴弹的拉环。一声巨响,敌人的一座碉堡被炸飞了。张富清忍着疼痛,趁着腾起的黑烟,顽强地爬近另一座碉堡,用同样的方法将其炸毁……大部队顺利地解放了永丰城。
④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在和平时期,张富清又响应党的号召,前往条件艰苦的鄂西山区。这里有个高洞村,海拔一千二百多米,深居悬崖之上、峰岭之间。全村进进出出就只有一条不宽的小路。小路一侧的山岩笔直陡峭,如刀削斧砍;另一侧的山谷深不见底,怪石鳞崎。路面狭窄,人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落崖。张富清二话不说,带上妻子儿女一头扎进大山,在高洞村住下来。他亲自披挂上阵,领着村民,炸山修路。
⑤开工前,张富清上山下山辗转奔波,跑立项,备材料,搞勘探,样样亲力亲为。开工后,他身先士卒,带领村民夜以继日地奋战。
⑥谁也忘不了入冬前的那个夜晚:男女老少齐上阵,抬的抬,搬的搬,铁锤钢钎(qiān)和各种工具撞击石头的声音响成一片。张富清手持铁钎,弯着腰憋足了劲儿,将大石块往悬崖边上撬,头上热汗涔(cén)涔;一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用力抡着大镐,猛砸坚硬的石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弓着身子就势将堆积在悬崖边的石块推下悬崖……
⑦寒来暑往,村民们在张富清的带领下,硬是用最简陋的工具,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路。路修好了,村民的出行安全了,货物的运输方便了,村里的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迎来了新希望。
⑧24岁,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冲锋在前,在战火洗礼中成长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31岁,在小家安乐与百姓福祉之间,他选择到偏远的穷乡僻壤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张富清完成的任务各种各样,但突击队员的精神从未改变:永远向前,突击!突击!突击!
【1】简要的语言写出张富清的英雄事迹。
事迹一(①-③段)战争年代,__________
事迹二(④-⑦段)和平时期,_________
【2】第②自然段两次运用“率先”,选出对其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突出了张富清英勇无畏、奋勇当先。
B.体现了张富清善于思考、指挥得当。
C.表达了对张富清的赞美、敬佩之情。
【3】第④自然段画直线的句子描写了高洞村的环境,选出对其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表明了炸山修路的条件很恶劣
B.突出了张富清迎难而上的精神
C.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之情
【4】联系上文,选出对第⑦段中画“﹏﹏”的语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村民们的生活将变得富足美好
B.村民们的日子没发生什么变化
C.村民们进出村子将会更加方便
【5】好的文章题目可以概括主要内容,可以表达中心意思,还可以……请你给这篇短文起个题目,并写出理由。
题目《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⑥自然段,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劳动场面。请你先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再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从“精彩纷呈的运动会”“生动有趣的课堂”“温馨祥和的家庭聚会”中任选一个场面写一段话。
我选择的场面是:
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背景资料)《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所写,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写撇、捺常用圆笔,显得圆融流畅。写弯钩用转法,曲圆较长,适成全字有力的支撑。这些表现了溶隶于楷的特点,正如郭尚先所评:“《醴泉铭》高华浑补,体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因此千余年来,此碑成为人们临习楷书的范本。
【1】资料中“酝酿”的意思是( )
A.造酒发酵的过程。 B.比喻孕育、熏陶。
C.蜜蜂做蜜。 D.喻指事情积渐而成。
【2】上图是欧阳询( )的代表作。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3】下面不属于欧阳询书法特点的是( )
A.行云流水 B.体方笔圆 C.笔力刚劲 D.结构严谨
【4】读资料中的两处画线部分,想一想:欧阳询为什么会成为书法大家?(用一句俗语概括画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楷书在田字格里默写古诗《山居秋暝》的前两句。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说出来的话必须算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对东东说:“我把你送给妈妈的礼物藏好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学们选举他。他当少先队员代表。(把两个句子合成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吹绿了田野。 (改“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字句)
(3)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缩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
(2)改成第三者转述:
例:老师说:“我们明天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老师说,他们明天去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3)分别改写成反问句、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利的回击。
反问句:
感叹句:
双重否定句:
18、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你知道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
1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五位壮士利用险要的地形,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狼牙山五壮士热爱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很长。(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句,缩到最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题目:我的兴趣爱好
要求:要以具体的事例写出“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要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叙述要通顺,条理要清楚(作文纸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