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音字组词。
澄chéng________ dèng________
号hào________ háo________
畜chù________ xù________
2、词语巧搭配。
(_________)的暗花 (_______)的银链 (______)的溪流
(_________)的水底 (______)的鳞光 (______)的塔松
3、根据拼音写出同音字。
bì手_____ _____空 墙_____ 完_____归赵
4、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
4.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
5.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
5、填写破折号在句中的作用。
1.我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上兴办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_____)
2.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_____)
3.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_____)
6、阅读与理解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根据原文补全诗文。
【2】这首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清平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词意,解释下列词语。
相媚好:_______________。 亡赖:____________。
【4】词的上片和下片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阅读
回乡偶书
贺知章
______________,
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_,
笑问客从何处来。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_(a.回到家乡 b.路过家乡)时写的。
【3】本诗通过诗人的变“_________________”和不变“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对比,以及儿童所问“_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
8、阅读《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
【3】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其中“万水”以______和______为代表,“千山”以______和______为代表。
【4】翻译下列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和____的修辞手法,用“逶迤”“磅礴”形容__________,这是实际的山;用“细浪”泥丸”形容山的________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领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7】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扬州个园
①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②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③“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④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循廊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⑤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第③段中“春”“夏”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强调 D.表示否定
【2】第一段中写到的“东坡”是指宋代诗人_____(人名),请再写出一句他的诗句_____。
【3】第二段“此即个园春景”中的“此”具体指哪些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介绍个园时,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语,可见作者是按________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
【5】个园中的“冬山”具体是什么作者没有直接点出,请问它是指什么景物?(请摘引原文中的语句帮助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此文,你觉得扬州的个园之所以取名为“个园”的缘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接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1】给短文取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囫囵吞枣:_________________
(2)张冠李戴: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具体描写“我”读书时“阿图吞枣”的句子,用“ ”画出具体描”写“我”读书时“张冠李戴”的句子。
【4】“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伯父夸自己,嘲笑我的记性差。
B.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11、 阳光下的母亲
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①(A.凝重 B.慎重)。A.母亲脸上早已狼藉着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②(A.扰乱 B.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
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还薄的笑,B.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C.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她继续望着……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③(A.干裂 B.干枯)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小时,也许是一个小时,母亲就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D.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跳下了病床,紧张地说:“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2】文中许多句子刻画了母亲的形象,画线句子A主要使_________描写,画线句子B主要使用________描写,刻画了一位__________的母亲形象。
【3】画线句子C是一个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D“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跳下了病床”是一个表示人物的连续动作的句子,请你再写一个这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名著阅读。
他十分激动,心中升起一股很想帮助她的愿望。他便把自己那双很小的手伸到羽毛底下去摸摸翅骨,幸好骨头没有折断,只是关节错了位。他伸出一根手指探了探那个脱臼了的关节窝,一面说着,一面牢牢捏住那根管子状的骨头用力一推,把它推回到了原处。毫无疑问,这是他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手脚可以说倒是十分利索,动作也很准确,他做得非常好。可是那只可怜的小灰雁由于疼痛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然后如同死掉一般瘫在了乱石之中。
【1】这段文字主要讲: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可见尼尔斯变得________了。语段中的“她”就是________ ,“她”最后________(怎么样了)。
【2】尼尔斯旅行的过程,也是他成长的过程。全书中有很多情节(或细节)都看得出他的成长,以下哪一项不是书里所写的内容( )
A.虽然狐狸斯密尔曾经伤害过尼尔斯,但是尼尔斯仍然不计前嫌地救出了斯密尔。
B.尼尔斯放弃变回原样的机会,帮助大学生解决了问题,找齐了手稿。
C.尼尔斯和莫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愿意为了让自己变回去而使好友雄鹅失去生命。
D.尼尔斯被奥萨对弟弟的爱所感动,为奥萨的弟弟举办了葬礼,并帮助她找到了爸爸。
13、阅读《东施效颦》,回答问题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关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相貌一般,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竞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的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1】东施长得丑没有过错,错就错在________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品读课文——《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一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画“ ”的句子运用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梦境的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句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作者之所以有留下“他”的念头,是因为作者对美好生活充满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第二、三自然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好的故事”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回来,完成他,留下他”写出了作者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B.“好的故事”具有美丽、幽雅、有趣的特点。
C.“但我总记得”表明了虽然梦境是虚幻的,但“我”清晰地记得,想为实现理想去奋斗。
D.“真爱”一词表明了作者对梦境的喜爱:“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表现了作者想趁这个梦还有碎影的时候,把它写下来,留作纪念。
【4】“昏沉的夜”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子乐园。
(1)“我几次到船上去,取出了许多东西。有几件虽然不值钱,对我来说却很有用,……还有日晷(guǐ)、望远镜、地图和航海类的书籍。”读名著时,我们都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请你评价一下鲁滨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照样子,补写句子)小学的时光如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选择一个,写一两句话。
坐在教室里 上学路上 跑步 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和伯父把那个拉车人扶上车了。(改成“被”字句)
2.车夫被玻璃片扎伤了脚。(改成“把”字句)
17、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瞧您,衣服还不会穿吧,怎么谈得上伟大呢?(改为陈述句)
(2)他一边低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用加点词造句)
(3)做客 打算 我 到 你 我那里 请( 连词成句)
(4)小女孩儿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改为“被”字句)
18、1.按要求写句子。
(1)小鸟玲珑娇小。(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一句关于“兴趣”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型转换
(1)全国人民支持申办奥运会。(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不会允许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30分)
你一定看过很多有意义的电影、电视剧,请选择一本或一部,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