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 )不属于十常侍。
A. 曹节 B. 张让 C. 邹靖 D. 段珪
2、下列与“丝绸之路”无关的是( )
A.出使西域的张骞 B.投笔从戎的班超 C.西天取经的玄奘 D.出使楚国的晏子
3、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养尊处忧 手忙脚乱
B.哭笑不得 心惊胆战
C.捶头丧气 半信半疑
D.情不自禁 身临奇境
4、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组课文选自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文 | 选自的名著 | 人物(写出名著中的一个人物) |
《草船借箭》 | 《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__》 | 《水浒传》 | ______ |
《红楼春趣》 | 《________》 | ______ |
《________》 | 《西游记》 | ______ |
5、想一想,再填空。
(1)汉字有上下结构、_______结构、_______结构、______结构、_______结构、________结构等。还有一些分不出结构的字,我们叫它______。
(2)隼是________结构,它的部首是:________。
矗是_______结构,它的部首是:________。
6、按要求答题:
(1)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要求:缩句)
(2)没有哪一个同学说李医生不是好人。
①改为肯定句:。
②改为反问句: 。
(3)根据你的积累,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 ,不进则退。”这句话启发我们要不断地勤奋学习。
②不识庐山真面目, 。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 。
④请你默写一句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的诗句、名言或俗语。
(4)将句子“毛泽东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毛泽东是杰出的军事家”成一句话:
(5)写出二个含“龙”字的: ( ) ( )
7、读拼音,写词语。
máo dùn zàn yù wú bèi
______ ______ 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摔跤》选自____,作者____。文中通过对小嘎子的_____描写,表现出了他的____的特点;《他像一颗挺脱的树》选自小说____,作者是___,他的代表作有_____。文中通过对祥子的_____描写,展示了他______的特点。《两茎灯草》选自清代_______的讽刺小说《_____》,通过对_______(人物),______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了一个_______的形象。
(2)《刷子李》出自著名作家____的《俗世奇人》,作者花许多笔墨写徒弟曹小三,是为了从_____反映出刷子李_______的特点。这让人想起一句俗语_______。
9、课内阅读。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
【2】把描写大拇指的形状特点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3】大拇指的性格特点是______,为了说明这种特点,文中举了以下例子:①相帮扶住______;②______要喷出的水;③______要流出的血;④______要翻倒的重东西;⑤_______;⑥_______。
【4】用“_______”画出选段中的过渡句,它的作用是_______。
【5】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大拇指”式的人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告”字上画一头“牛”
①小时候酷爱猜谜。有人曾问我:“一口咬掉牛尾巴’,这是个什么字?”我想,这一定是“牛”字后面跟个“口”字,而“牛”没有尾巴,整个字不就成了“告”字吗?果然被我猜中。
②《经典释文》中说:“告上曰告,发下曰诰。”“告”是以下达上,而“诰”是以上传下,两者的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所谓“祷告”,是在神灵或祖宗面前念念有词;“禀告”是向君主或上司呈报下情;“控告”,是向代表国家政权的司法机关检举揭发……这些用法,都和“告”的本义有关后来的实际使用中,“告”的这一特点逐渐淡化,“告”可以用来泛指表达、诉说,不太计较上下之别。而且,“告”的行为可以和“告”的内容直接组合,如告成、告贷、告负、告急、告竣、告老、告假……因为可以广而“告”之,“告”成了一个高产语素。
【1】“一口咬掉牛尾巴”的谜底是:_______。
【2】把词语填进相对性的括号里。
祷告 禀告 控告
_______向代表国家政权的司法机关检举揭发
_______向君主或上司呈报下情
_______在神灵或祖宗面前念念有词
【3】下列有关“告”和“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告”是以下达上,“诰”是以上传下。
B.“告”和“诰”都有告诉的意思。
C.“告”已无表达、诉说之意。
D.“告”和“诰”的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那是在芭堤雅的东巴乐园,一群大象为人们表演。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这时,它们的表情仿佛也是快乐的。我想,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颜。
1、“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中“拥”的意思是:( )
A.围着 B.人群挤着走 C.抱
2、这段话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的叙述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体现出大象给泰国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人与大象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通过竞选并获得了“王熙凤”的专属汉服,同时还领取了相关的走秀资料袋和风筝道具。
资料袋一:古人标准的走路姿势。两脚慢慢行进叫作“行”;比“行”稍微慢点儿的叫“步”;比“行”稍微快点儿的叫作“趋”,大概像是迈着小碎步快走起来的样子;比更快的叫作“走”。 | |
资料袋二:风筝源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它不仅是一种户外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风筝是一种既注重手工艺术,又涵盖人文历史、民俗特色和地域文化。风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
【1】资料袋一中所说古代的“____________”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跑”,走秀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看清楚,应该选择“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走路姿势。
【2】(病句)你发现资料袋二中有个病句,请你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拓展我能行。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节选)
周岩璧
①在乡下,三月的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仲春时节,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续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救,我们男孩子常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③我们偷偷找来竹蔑,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蔑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栽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最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④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⑤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媳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⑥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凤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⑦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瞩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册课本中《_________》也是写放风筝的,春天,放风筝是很多地区的一个风俗,除了放风筝,你还知道其他的风俗吗?如: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蔑——___________——糊纸涂色——___________
【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觉得文章结尾“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还可换为“啊,我的_______的童年!”
【6】谈谈你对这句话“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说作者的童年是系在风筝线上的,那么你的童年是系在什么上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用“∥”将短文分为两部分。
【2】短文先写了表演前的情况:背景是_______;人物是_______;性格是______;神情是______;而腰鼓则是_________。
【3】选文为什么要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又写他们的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展示了安塞腰鼓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现了西北__________。
15、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周恩来的故事
伟人周恩来被人们永远铭记,不仅因为他的丰功伟绩,也因为他睿智幽默的外交语言。周总理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德高望重、幽默风趣著称,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周总理都能以超人的智慧自如应对,对手甭想占到便宜。
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个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发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那时候,中国经济并不发达,条件还很落后,因此,外国记者常常带着嘲讽的语气来为难周恩来。有一个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这分明是在嘲笑我国当时的落后。周恩来听后没有急于用激烈的言语进行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抬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却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知道他要嘲笑中国人不自信,怎样才能既表现出中国人的自信,又能回答记者的问题呢?周恩来总理笑着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千净了!”
次记者招待会上,周恩来总理介绍了我国的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很快答道:“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在场的人全都愕然。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有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总面额”替代“总金额”,既堵了外国记者的口,又不破坏招待会和谐的气氛。语言犀利而风趣,充分表现出他过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周恩来总理的语言智慧也表现在同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中。有一次,在谈判中,国民党人士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成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让对方自取其辱,陷入窘境。
周恩来总理用他风趣、充满智慧的语言,一次次战胜对手,使中国自信地立于世界之林。
【1】周恩来总理在对派克钢笔的回答中,要表达的意思是( )
A.派克钢笔很难得到,很有意义。
B.派克钢笔非常昂贵,值得纪念。
C.派克钢笔来自朝鲜,与你无关。
D.派克钢笔是抗美战利品,很有意义。
【2】周恩来总理与外国记者之间的语言交锋不包括( )
A.巧答“马路”难题。
B.巧化“手帕”尴尬。
C.巧解银行存款难题。
D.巧化成语“对牛弹琴”。
【3】关于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总分结构,开头总写,后面分写。
B.本文首尾呼应,赞美了周恩来总理高超的语言艺术。
C.本文列举了诸多事例来写周恩来总理,重点描写了与国民党谈判一事。
D.本文抓住动作描写,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的机智与幽默。
【4】国民党人士在判中说的“对牛弹琴”和周恩来总理说的“对,牛弹琴”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周恩来总理的话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军神(节选)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1】填空。
(1)“愣住”说明了__________,这是对沃克医生的___描写,再一次从侧面烘托了刘伯承的______________。
(2)“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中的“一刀刀”是为突出___________。
【2】对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颤抖”一词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第三自然段中沃克医生的语言,应该采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许多年以前,有三个士兵从战场上归来。他们又累又饿,来到了一个村庄。由于连续的战争,村民们的收成很不好,他们赶紧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藏了起来,然后,到广场上去看
那三个士兵。他们哀叹缺衣少食,不能招待士兵们饱餐一顿。
士兵们窃窃私语了一会儿,一个士兵说:“你们没有东西给我们吃,不过我们却有让大家共同分享的东西:我们有一个诀窍,能用石头做汤。”
村民们感到非常好(hào hǎo)奇。不久他们就点起一堆火,架上了一口全村最大的锅。士兵们往锅里放上了三块光滑的石头。“这个,一会儿就能煮成美味的汤。”第二个士兵说,“不过,要是放上点盐,再来点芹菜,它的味道就会更加鲜美。”一听这话,一位村妇说:“太巧了!我正好想起来什么地方还剩下了一点呢。”村民们一个个想起了什么东西。不一会儿,萝卜、牛肉、奶酪纷纷添到了大锅里。在大家坐下来准备喝汤的时候,有人推来了一桶酒。
村民欢聚在广场上,他们一边吃一边跳舞、唱歌,直到深夜。第二天早晨,当三个士兵醒来时,发现村民们全都站在他们周围,还有一背包面包和奶酪。“你们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礼物:用石头做汤的诀窍,”一位长(zhǎnɡ chánɡ)者说,“我们会永远牢记在心间的。”
第三个士兵对众人说:“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人人都拿出一点东西来,就可以办成让大家分享的宴会。”
【1】给本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_______”上。
【2】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珍贵_______________ 秘诀 _______________
反义词:否定_____________ 丰衣足食_____________
【4】请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村民对待三个士兵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村民们给三个士兵吃的、喝的,为什么还要感谢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从短文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祖父的园子》片段,回答问题。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文段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2】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我现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____
宿鸟幽鸣: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成反问句:听到这个消息我喜出望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小嘎子围着胖墩儿蹦来蹦去。(改写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题目:可爱的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一个适当的词语,如“表弟”“表妹”“小猫”“小狗”等,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按一定顺序写出人或小动物的可爱,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③习作过程中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