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仿照示例,写出下列称呼各指多少岁。
示例:豆蔻年华:13岁
及笄之年:______ 弱冠之年:_______ 而立之年:_______
古稀:_______ 知命之年:_______ 花甲之年:_______
2、填上合适的词语。
资源(______) 友谊(______) (______)险情
恭敬地(______) 严肃地(______) 敬爱的(______)
碧蓝的(______) 清脆的(______) (______)的山洞
3、填空。
(1)“熬”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_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________。“熬”是一个多音字,还可以读作_________________。
(2)“咽”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__________,再查_________________画,可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拼音,写汉字。
dān (________)位 (________)心 (________)误
wěn (________)合 亲(________) (________)颈
wēi (________)望 (________)迤 (________)依
5、日积月累。
1.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从“君看一叶舟,______”感受到范仲淹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感受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从“春*满园关不住,_____________”明白新冠疫情终会结束,美好的春天终会到来。从“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明白遇到任何困难都应该坚强面对。
2.看到同桌整天想着玩,不认真学习,我想用《汉乐府》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来劝他趁着少年时努力,不要等老了才后悔。
3.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花了很大精力,但是结果却并没有如愿;而不知何时不经意的一件事却会顺利的得到好结果,真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浣溪沙》中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抒发的感情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也要适时摒弃旧的规矩,与时俱进,古人早就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描绘了_______________(节日)的景色。后两句描写的是寒食节的一个特殊情景——万民禁火,然而皇帝却恩赐蜡烛给王侯贵族.到了夜晚王侯贵族之家灯火通明,典型的“只准州官放火,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人们常用此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三章节“节日内涵探究”中有关“中秋”的内涵呈现。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①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②。
未必素娥③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注释】①十轮: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②隅:角落。③素娥:嫦娥。下句中的“玉蟾”即嫦娥居住的玉蟾官。
【意象摘取】
【1】(诗歌意象)意象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在本诗中,诗人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烘托了孤寂清冷的气氛,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情感分析】
【2】(主旨情感)对比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说说两首诗情感上的相同之处。
链接材料: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其_____及_____并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有关“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船过三峡
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的山好奇呀!夔(kuí)门像刀砍剑劈,笔直dǒu qiào( )。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三峡的水好急呀!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作响。
三峡的船好险哪!江水翻卷,旋涡连旋涡,波浪推波浪。许多小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波浪漂着。有时像要碰着壁,有时又好像妥沉入江中……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但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
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着簪(zān)子,身上拖着绿色的长裙,美极了!这一带,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他的妻子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他的妻子却化作了一块岩石。从此,她从早到晚,不怕日晒雨淋,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shàn liáng ( )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
【1】看拼音,在文中括号里写词语。
【2】“山巅”的“巅”是________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部,除部首外还有____画。
【3】这篇短文第___、___、___自然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都采用_______结构方式,写出了三峡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三是_______。
【4】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分别把山比作什么,把水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二月二龙抬头
每年二月二这天,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基本的有上香,敬供,舞龙仪式,祝贺冬眠的龙王醒来抬头。有用灶灰在地面上画一条龙,或用灶灰从院门口撒上灰线,一直到厨房围绕水缸转一圈,俗称引龙,也叫迎龙。迎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一是起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吃的方面,也有很多讲究。各地普遍都把食品的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在襄阳地区,大都等二月二这天剃头,其名曰“剃龙头”。含意是是去掉旧的晦气,新的一年百病不生,顺顺溜溜。旧时民间有一种说法:人们要赶在年三十以前把头剃了,是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为什么呢?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既然关乎娘家人的性命,则兹事体大,也就马虎不得了。
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的含义是“思旧”,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因明清两朝发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但不论哪种方式和活动,均围绕着对龙神的信仰展开,寄托着先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1】文中写了三个禁忌分别是什么?作者详写的是哪一个?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二月二龙抬头”这样的龙神,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龙神信仰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将这些风俗全部传承下去。
B.龙神信仰源于古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企盼,也可以作为现代人的美好寄托。
C.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龙神信仰对于我们来说毫无意义,应该摒弃。
D.龙神信仰中的“思旧”是一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现在的我们不必具有“思旧”情怀。
11、课文片段阅读。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高粱(liɑng liǎng) 菜畦(qí wā)
【2】照样子写词语。
跳跃、苔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作者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植物。
【4】读画横线的句子,这句话中的哪些词体现了“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与理解。
那个星期天(节选)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画“____”的句子中,“挨”的读音是______________,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可以组词为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作者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体现了“这段时光不好挨”。
【2】文段中加点的四个“想象”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在等待时______________的心理状态。
【3】你从选段的最后一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余荣华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2】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请你再续写一句:__________
【4】结合第④段,说说你对“英雄”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凡卡》片段,完成练习。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jiào jué)睡着了。老板揪(jiū qiū)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起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鱼嘴直戳(chuō cuō)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jiào jué),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爸爸,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给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不知不觉________(jiào jué) 揪________(jiū qiū)着
戳________(chuō cuō) 睡觉________(jiào jué)
【2】老板和老板娘是怎样打凡卡的?从文中找出四个表示他们动作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中凡卡向爷爷诉说自己的遭遇,概括起来是如下方面:________。
【4】读了这段话,我们了解到老板的________,伙计的________。
【5】画线的句子在朗读时应该用________语调和情感去读。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这条公路宽阔、平坦。这条公路漂亮。(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对我说:“我想看看你洗的衣服干净不干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王宁说:“我要像李涌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军对陈庚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利亚说:“今天我不仅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人一天天地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刚对我说:“我帮你把自行车送上楼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她喜欢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们都喜欢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玉兰花开得很旺盛。(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游峰的扫路人不但热情开朗,但是乐观自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要求改写句子。
(1) 王华说:“明天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借书。”(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在水边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练笔:请你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你的感受,改写一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