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充词语,并选词填空。
精兵简_____ _____气冲冲 五_____四海
死得_____所 喜出_____外 夜色弥_____
无边无_____ 昏迷不_____ 奄奄一_____
(1)小张今天下午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__________。
(2)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__________,切实减轻人民负担。
2、比一比,组词词语。
赖(_____) 练(_____) 勃(_____) 委(_____)
懒(_____) 炼(_____) 脖(_____) 萎(_____)
3、填入反义词
清白——________ 等闲——________ 不怕——________ 放松——________
坚韧——________ 东西——________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红日初升,________;河出伏流,________。潜龙腾渊,鳞爪飞扬;________,百兽震惶;鹰隼试翼,________。
(2)“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句中,“教”的意思是________,“孔明”指的是________(谁)。
(3)学习了《雷锋的故事》一文,我们知道雷锋同志是一个________的人。
(4)《天鹅》一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
5、根据本单元内容补全词语或俗语,并完成练习。
①(______)(______)动听 ②(______)(______)敬敬 ③信手(______)(______)
④迫不(______)(______) ⑤无心插柳(______)(______)(______)
(1)写出两个与词语①结构相同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⑤是一句俗语,它的前半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到论文获奖的消息,他___________地告诉了他的老师。(选词填空)
6、阅读诗文,完成练习。
(甲)七步诗
曹植①
煮豆持②作羹③,漉④菽⑤以为汁。
萁⑥在釜下燃,豆在釜⑦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乙)反七步诗
郭沫若⑧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注释)①曹植: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②持:用来。③羹:用肉或者菜做成的糊状食物。④漉:过滤。⑤菽:豆。⑥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⑦釜:锅。⑧郭沫若: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甲)诗中,曹植巧妙运用比喻,用“豆”比喻曹植,用“萁”比喻______。“同根生”指__________,“相煎”指_________。(乙)诗中的“豆”成了“_________”,“萁”成了“_________”。
【2】(甲)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诗的写作角度不同,曹植写(甲)诗是希望_________;郭沫若写(乙)诗是歌颂_________。
7、阅读杜牧的《清明》,回答问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杜牧字( ),( )(朝代)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 )并提,称他为“( )”,称杜甫为“老杜”.
【2】理解词语
①清明 ――( )
②欲断魂――( )
③借部――( )
④纷纷――( )
【3】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人杜牧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
A. 日出江花红胜火 B. 风景旧曾谙 C. 江南好
【2】下面的句子应该读出哪种语气。( )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A. 欣喜若狂 B. 信赖和骄傲 C. 非常坚定 D. 绝望和悲痛
【3】同样是送别,不同的送别方式,表达了不同的离别情。李白送孟浩然是伫立江边,久久凝望:“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而汪伦送李白则边走边唱,李白见此而作:“李白乘舟将欲行,________。”王维则以酒相送,他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有言:“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而高适在《别董大》中则说:“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我在毕业典礼上对同学说:“________,天涯若比邻。”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
①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拉里•萨莫斯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过一段极为精彩的讲话:“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
②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科学与真理。16世纪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以毕生精力写成了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向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教会为之震怒,世界为之震动。坚信科学与真理的哥白尼,以一句“我不会在任何责难面前退缩下来”做了回应。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毫不留情地终结了被中世纪封建神学奉为至宝的“地心说”理论的地位。歌德说:“哥白尼的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哥白尼以自已的思想和学说,将人类的世界观整个颠倒了过来。
③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理想与激情。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人平等”写入《独立宣言》,被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一致通过,并以此作为美国国家的立国之基、独立之魂。它像照耀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点燃了美国人民的激情之火。诚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④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胆略与勇气。曾经因闭关锁国而危机重重的日本,至19世纪中叶,决意“维新”求变。1868年,明治政府发表维新誓文,昭告天下: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日本以这种胆略与勇气,将维新成为全民的统一意志,绝处求生,走出灾难,迈上了观代强国之路。
⑤思想胜于权威,究其因果,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思想、大思想、科学思想,代表了真理,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创新。而权威败于思想,这权威看似强大,似乎不可一世,实际上代表了传统,代表了落后,代表了守旧。权威在思想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则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规律。
【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以此为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短文第①段引用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的话,其作用是( )
A.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C.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论点的权威性
【3】为了说明本文的中心观点,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4】结合你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经历,举出一个支撑文章观点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失信的代价
①有一位青年画家,在还没成名前,靠给人画像维持生活一天,一个富人请他为自己画幅像,并约定画好后付一万元作为酬金。青年画家听了喜出望外。
②画像完成后,富人看着自己栩栩如生的画像,情不自禁地想:除了我,还会有谁买这幅画像?我又何必花那么多钱呢?于是富人说:我只能出三千元买这幅画。”画家听了愣住了,他据理力争,希望富人能遵守约定。“你别再说了!我只出三千元!”富人不耐烦地说。
③青年画家知道富人故意赖账,心中愤愤不平他坚定地说:“不卖!我宁可不卖这幅画,也不愿受你的侮辱!今天你失信毁约,将来我一定要你付出二十倍的代价。”“笑话!二十倍!那就是二十万!我才不会笨到花二十万买这幅画。”富人冷笑着走了
④这件事后,画家拜师学艺,日夜苦练。十几年后,他终于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了一名知名的画家。
⑤话说那个富人自从离开画家后,很快就把画家说的话忘了。十几年后的一天,富人的好几位朋友不约而同地来告诉他:“好朋友,有一件事真奇怪!我们去参观了一位著名画家的画展,其中有一幅画中的人物跟你一模一样,这幅画标价二十万元,而且绝不讲价。好笑的是画的标题竟然是——《失信的人》。”富人听了后猛然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事。他立刻连夜找到画家,向他真诚地道了歉,并且花二十万元买回了那幅画。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①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___________)
②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特别高兴。(____________)
【2】照样子,改写短文中的句子。
例: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除了我还会有谁买这幅画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第___________自然段至第___________自然段写富人请青年画家为自己画像,画好后却不肯按照约定付酬金。
(2)第__________自然段至第__________自然段写青年明白了富人想赖账,决心让他付出二十倍的代价。从此日夜苦练,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画家。
【4】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第⑤自然段主要描写了( )
A.富人买回了自己的画像。
B.富人得知自己的画像被命名为《失信的人》,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事。于是,他向画家道了歉,并买回了那幅画。
C.富人向画家道了歉,并买回了那幅画。
【5】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两个病人
五官科病房里同时住进来两个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甲说,如果是癌,他就立刻去旅行。乙也同样表示。
结果出来了,甲得的是鼻癌,乙长的是息肉。
甲列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后离开了医院,乙住了下来。甲的计划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在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沙滩和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然后再去北京的天安门;他还要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听一次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写一本书……凡此种种,共27条。
他在这张生命的清单后面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离开这个世界时不存在遗憾,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还剩下的这27个梦想。
当年,甲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又以惊人的毅力通过了成人考试,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这期间,他登上了天安门,去了蒙古大草原,还在一户牧民家住了一个星期。现在,他正打算实现出一本书的夙愿。
有一天,乙在报上看到了甲写的一篇散文,打电话去问甲的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 ,是它提醒了我,去做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理想。因此,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在医院时说的去拉萨和敦煌的事,早已因患的不是 而抛到脑后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癌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我们所以没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样,列出生命的清单, 一切多余的东西,去实现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还会活得更久。也许正是这一点量上的差别,才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质的不同: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 ,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
【1】短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
A.糟糕 癌症 抛开 现实
B.糟糕 癌症 抛开 理想
C.美好 癌症 抛开 现实
D.美好 抛开 癌症 理想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夙愿—_______ 遗憾—_______
【3】面对癌症的威胁,甲的态度是 ______ ,他采取的行动是________ ,结果是____________。
【4】化验结果表明,乙的病情是________,于是他就________ ,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
【5】怎么理解甲说的“真正的生命和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章,回答各题。
你好,对手
狼常到一个牧场叼羊。牧场主用了整整一个冬季,请猎手围猎狼群,狼患总算解除了。可过了不久,羊群开始流行疫病,羊大批死掉,比遭受狼患的损失还大。
牧场主又请来医生对羊群行进防疫治病。但是,不知为什么,疫情还是不断发生,没办法,只好请来-批专家会诊。专家的结论却是去请几只狼来,放回到附近的山里去。
原来,狼先生先前的光临,对羊群有着天然的“优生优育”的作用。狼的骚扰使羊群常常惊悸奔跑,羊群因之格外健壮,老弱病残填入狼口,病源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了狼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着灾难。现在,人类之所以保护生物,就是让动物链不致隔断,换句话说,就是让每种生物都有对手。
有对手,保有警惕,便不失活力。这个道理人类亦然。当年七国称雄,秦便图强自新;--旦六国并入秦的版图,没了敌人,秦也就英雄末路二世而亡了。现在,我们公认竞争是个好东西,就是因为竞争使参与者都有了对手,逼着你锐意进取,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
人生如登山,只要有高峰还在前头,人的脚步就不会停下。一旦把千山万壑踩在脚下,真正的对手便是自己了。美国拳王泰森称霸拳台,击垮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对手。谁也没有想到,胜利和鲜花带给他的是骄狂、麻木和纵欲,终而因罪下狱。美国舆论惊
呼“拳王自己打倒了自己”。可见,视自己为对手,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人生的“十八盘”,是最艰难的选择。在人生漫长的征途上,对手是同行者,也是挑战者,是对手唤起我们挑战的冲动和渴望,失去对手,我们或许将失去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一声:“你好,对手。”
(备注:十八盘:原指登泰山极顶必须经过的1600余级台阶,常比喻很艰难的事情。)
【1】为什么专家的结论却是去请几只狼来,放回到附近的山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个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突出文章中心,作者精选了三件事,请概括写出这三件事。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5】超越自己,是人生的“十八盘”,此处的“十八盘”意思是什么?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老舍不厌其烦地改剧本
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曾谦虚地说:“我一生中就只有一个优点,就是勤快。”
他每天总是手不离笔,写得多,写得快,写得好。他曾说过:“写不好,就要多炼、多改、多征求意见,决不能怕麻烦。”
1953年老舍创作话剧《春华秋实》,光手稿就写了50万字之多,相当于10部话剧剧本的字数。这个剧本先后修改过10次,而且是从头到尾地重写。在七八个月中就写了10遍,平均20多天写一遍。
老舍写话剧《方珍珠》时,请一位女演员坐在他的书桌旁,他每写完一段,就请这位演员朗读一遍,凡不合口语的就进行修改,反复修改,不厌其烦地改。有时为了一个词,要推敲几遍,才定来下。
他的原稿,一律用楷书写,看上去像字帖上的字,一丝不苟,正像他的创作和为人一样。难怪有人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一丝不茍:
②文如其人:
③不厌其烦:
(2)短文围绕中心写了哪几件事?
(3)我们曾学过老舍先生写的《养花》和《猫》,你还知道老舍写的哪些作品?
(4)读了短文,谈谈你的想法。
14、挪树
⑴院子里那株腊梅奄奄一息了。
⑵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⑶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⑷“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
⑸腊梅会挪死吗?我怕。
⑹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
⑺他铲开了!刨开了!
⑻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它的根须长长地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铲断了。他又轮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9)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10)“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11)“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12)“不砍断怎么挪呀!”
(13)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14)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这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15)“嚓!嚓!嚓!”一铲,两铲,三铲……
(16)“喀!喀!喀!”一锄,两锄,三锄……
(17)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
(18)“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
(19)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
(20)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
(21)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
(22)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
(23)那老土依然沉重。
(24)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
(25)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
(26)它会死吗?
(27)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
(28)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
(29)又过了几天。
(30) 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
(31) 腊梅新生了!
(32)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
(33)人挪活!树也挪活!(34)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腊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根据短文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一息 风姿飘_____ _________有声 ____不经心
丰____秀美 万花____谢
2、文中第⑻段有四个错别字,它们是: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改正后的字依次是: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3、文中出现的一句俗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这首诗词表现了诗人_______的风骨;毛泽东主席和了一首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谦逊的态度。
5、“我劝老花匠挪一挪那株衰弱的千金。”句中的“千金”在文中指_______
6、朗读第(31)段“腊梅新生了”一句,应重读的词语是_______,应读出_______的语气。
7、简要地写出句中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
一铲,两铲,三铲……( )
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
8、没有字典和词典可查,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
②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 )
③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 )
④这里的风物一定会……( )
9、写出第 (34)段中画“”线的句子里含着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按要求概括。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本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魔术变变变。(按要求变句子)
(1)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姥姥对小红说:“春节放假,来我家住几天。”(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维吾尔姑娘很漂亮。(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和田维吾尔人生活很苦。和田维吾尔人感觉很甜。(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学期,我们班同学普遍地阅读能力提高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①食指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用划线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过几天的奋战,大火被我们扑灭了。(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幅壁画是现存的最早印证“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历史的绘画作品。(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脸上显现出神色。(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们依恋长江。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懒狮子说:“我爸爸妈妈是森林里的大王。靠他们,我就能生活得很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张老师对吴明说,请吴明明天陪他去一趟图书馆。(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你用脏手随便抓东西吃,难道肚子不会长虫子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楚王只好吩咐手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型转换
1.改成陈述句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次活动会很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肯定句
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李晓玲对王红说:“我要像你一样热爱集体。”(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高兴得坐立不安。(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学校是全区人数最多的学校。(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地方太小,怎么容易下几个班的同学活动呢?(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宽容如喜雨,滋润人的心田。(仿写句子)
宽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宽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以“想起那件事我就________(激动、欣慰、愧疚……)”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地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