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_____  ,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____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按课文内容填空。

在(  )里算着,(   )日子已经从我手中(   );像(   )上一滴水滴在(   )里,我的日子滴在(   )里,没有( ),也没有( )。

3、补充词语并按要求填空。

_____)(_____褴褛  ②__________气 ③得意_____)(_____

__________神  ⑤天__________ ⑥成群_____)(_____

(1)请写出两个与③类似的词语:__________   __________

(2)请写出两个与④意思相近的词语:__________   _________

4、默写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然后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将小题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子中。

( )( )       巧夺( )( )       ( )( )

重见( )( )        死得( )( )       ( )( )

(1)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 )

(2)只要你(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问题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3)伯牙抚琴,( ),余音缭绕,三月不知肉味。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          

        ,惟有蜻蜓蛱蝶飞。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杂兴”的意思是__________,“兴”在这里读________,我能用读这个音的“兴”字写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

【3】《四时田园杂兴》是      诗人      写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

A.南宋 范成大

B.北宋 范成大

【4】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理解词语

日长:________________篱落:________________

蛱蝶:________________惟有: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读了这两句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阅读。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

(2)路上行人断魂。_____

(3)借问酒家何处有。_____

(4)牧童指杏花村。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门采尔是德国著名的油画家和版画家。他l3岁开始作画,非常勤奋、刻苦。他的画比较早地反映了德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泥水匠、马车夫、磨刀人、油漆工、修车工等,在他的笔下都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他用四年工夫画了一幅油画《轧钢工人》,轰动了全国。

    当时,有一个青年也经常作画,但画得很草率。他的画总是长时间卖不出去。他看到门采尔的画总是一经上市就被人们抢购一空,就去找门采尔,请他介绍成功的秘诀。门采尔告诉青年画家说:“要说有秘诀,那就是多看多画。”青年画家说:“我画得不少呀!有时一天就可以画好几张,要卖出去往往得等上一年,这是为什么呢?”门采尔笑着说:“这件事好办,你不妨倒着试试”青年画家不明白,问:“倒过来,这是什么意思?先生。”门采尔庄重严肃地说:“对呀!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_______________!”

    青年画家苦笑着说:“一年画一张画,那多慢呀!”门采尔严肃起来:“画画是艰苦的劳动,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青年画家回家后,着实认真地画起来,用一年的时间画一幅画,果然不到一天就卖出去了。

1请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

2请你在文中找出表现青年画家请教门采尔前后两种不同态度的一对反义词。

________一一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想想门采尔最有可能说的话是什么,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4门采尔要青年画家倒过来。这里指的是把________________倒过来。

5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一句名言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与理解。

“她多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你一定还记得,这个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它的作者是被称为“__________”的______。你还阅读过他的其他童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忆课文,美丽的东西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文中两个幸福的理解,并说说透过这两个“幸福”你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来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苗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句话的含义是(   )。

A. 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 B. 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C. 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 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2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   )。

A. 母亲喜欢花,可是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 为了让出去散散心,使的心情好转起来。

C. 鼓励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3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

A.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C. 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D.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4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懂了吗?结合结尾段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________,几下就扫得________。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________,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________的乐谱。

1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________,几下就扫得________。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________,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________的乐谱。

2“_____”在文段中画出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从画“_____”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父亲是个鞋匠,已年逾古稀。父亲没有文化,生活中吃过不少苦头。父亲不吃肉,这全家人知道,全村人也知道。

小时候听父亲说,他12岁那年去一户有钱的人家学手艺,掌柜的煮肉时让他烧火,后来肉煮糊了,掌柜的就硬逼着他全部吃掉。此后,他就再也见不得荤味。

父亲不吃肉,却最喜欢看我吃肉。每当我( )的时候,父亲总是坐在一旁,手持烟袋锅,慢慢地装满烟叶,轻轻地划着火柴。然后一边美滋滋地抽着,一边惬意地眯着眼看我贪婪的吃相。因为贪吃,我的嘴巴、鼻尖给弄得油亮亮的,这总会让他开心得笑起来,笑过之后还不忘补上一句:“慢慢吃,我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日子好过了,可要有这种吃肉的劲头!”

父亲有一手修鞋的好手艺,每年腊月都要到距村子几十里以外的镇上摆摊做生意,回来时会带些肉回来,所以,每年春节,我们吃的肉就比别家的相对多些。后来,我考上了大学,临走那天,母亲端上香喷喷的饭菜,但不知为什么,她明明知道父亲不吃肉,却( )地劝父亲试着吃点。为此父亲( ),母亲也委屈地流泪。

父亲不吃肉,春节期间我家就得分锅另灶。父亲占据蜂窝炉,青菜面片成了他唯一的主食。但他独得其乐,非常风趣地讲他天天都在过年,因为他吃面就跟人吃肉一样。一番话下来,倒让我这个学中文的大学毕业生( )。

今年春节村里唱大戏,正月初五那天,家里来了20多个我的学生,他们中有工程师、飞行员、研究生,也有军官和记者。我把他们一一介绍,学生们轮流向父亲敬酒,席间充满了热闹又融洽的气氛。

忽然,我吃惊地发现父亲在吃肉,不但鸡鱼遍尝,就连肥膩的红烧肉也没有放过,我担心父亲会发生意外,紧张地注视着他,但他望着我会意地笑着,笑得那样舒心,那样( ),脸上那( )的皱纹也随之舒展了许多。

事后听母亲说,父亲本来是吃肉的,所谓学艺烧火纯属子虚乌有,一切只为了恪守他“儿无成,不食肉”的誓愿,而且一守就是大半辈子。

父亲了却了他的心愿,终于吃肉了,这使我有一种带着深深愧疚的轻松感,我心中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感激,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回报这凝结着父亲一生操劳的谎言。

【1】将下列词语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①没遮没拦 ②无地自容 ③饱经风霜 ④不厌其烦 ⑤大发雷霆 ⑥狼吞虎咽

【2】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请在短文前面的横线上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并在下面的横线上简单写写这样取名的理由。

【4】以下对“儿无成,不食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儿子没有干成大业,做父亲的就发誓一定不吃肉。

B.这句誓言是作者父亲发自内心对儿子的一种希冀和支持。

C.这句誓言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望子成龙的夙愿。

D.这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习惯,只有儿子成家后,方能吃肉。

【5】文中两次出现父亲看着“我”笑的细节描写,想一想这两次笑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写作者“深深愧疚”和“无限感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kuí)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lǐ),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仍流传于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比武、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在民俗文化领域,人们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人们心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1)端午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端午节的习俗内容。

(3)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主要是为了纪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调换顺序,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可适当增减个别字词)。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原句:鲁肃答应了为诸葛亮借二十条船的要求。

(1)改写成带“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带“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王宁说:“我要像李涌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军对陈庚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利亚说:“今天我不仅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人一天天地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刚对我说:“我帮你把自行车送上楼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体会哪种句子语气更强。

大王不能说齐国没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老师带病工作,我很受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的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修改。

孔子三十岁左右就从事教育事业,他时常为能培养出优秀弟子而感到安慰。他常常以谦虚严谨、知难而退的态度鼓励弟子勤奋好学。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树立过远大理想,学习过模范和榜样,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得到过关心和帮助,收获过掌声和喝彩……这一切都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

请以“成长需要___________(理想、榜样、挫折、压力、失败、掌声、喝彩……)”为题,写一篇习作。可以写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场面,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努力做到叙述生动、形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