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摔  尽脑汁 B.备  躇 

C.欠  工   D.想  空  皎洁无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写(yù)     钱(zhènɡ)

B.裂(ɡuī)     (zhàn)

C.偏(pì)     (dīnɡ)

D.途(zhī)       灯笼(hū)

3、与“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运用同样说明方法的是哪一项(       

A.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B.科学家们预计,如果能够成功地把纳米管纺织成更粗的丝线,所得到的材料将比钢铁结实,导电性比铜好,而导热性比宝石好。

C.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的词语。

(1)爸爸搂着孩子,(   )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2)( )住靶心,准备射击。

(3)去年我们一家去广西( )了桂林秀丽的风光。

(4)在飞机上( )大地,一派勃勃生机。

 

5、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誉: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

6、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食堂门前的垃圾桶里倒满了饭菜,老师用“一粥一饭,__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_”告诫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2.齐齐喜欢不懂装懂,老师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你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3.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要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要做到“读书好,____________________。”多读书,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正像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  )书   (  )船   (  )灯光   (  )扑克牌

(  )琴   (  )朋友  (  )旅行   (  )大树

8、巧辨胞胎(比一比,词语)。

( )   ( )

( )   拔( )

( )   ( )

( )   ( )

( )   抵( )

( )   低( )

轿( )   烘( )

( )   洪( )

( )   供( )

( )   拱( )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居里夫人的故事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动  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从此,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希望  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上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  愿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作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结束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主席台。这位老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播  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1)划去括号中不适当的词语。

(2)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答案,在(  )内写上序号。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词语解释。

a簇拥的意思是(     

A.聚成一团 B.许多人紧紧地围着  C.许多人围着

b盛誉的意思是(     )。

A.很高的荣誉 B.称赞    C.赞美、夸奖

②“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老人流下了热泪是因为(    

A.老人能参加开幕典礼,上了主席台,很激动,所以流下热泪.

B.老人被居里夫人的这种成名不忘小时侯教过她的老师的美德感动,所以流下热泪.

C.老人看到会场的热烈场面,感动得流下热泪。

(3)本文主要写了居里夫人哪两件事?

 

 

10、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了。有一种号称  海中之虎  的虎鲸  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  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  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  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  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  又细又高  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  又粗又矮  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1】给画直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有一种号称________海中之虎________的虎鲸________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________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________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________

不同种类的鲸________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________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________又细又高________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________又粗又矮________

【2】仿写句子。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个自然段介绍了鲸的________;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鲸的________

【4】这两个自然段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甲: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乙: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云母石:矿石,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散文《三峡之秋》

1甲段文字描述了变化的月影。月影是怎样变化的?试抓住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作者看月为什么会有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的观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写月侧重于突出月亮____的特点,而乙段写月侧重于表现月色的________

4甲、乙两段都以月为描写对象,但风格各异。你更喜欢哪段文字?请说明理由。(提示:可从语言特色、景物特点、作者情感等方面着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______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竹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也不能把竹竿横过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该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伯父想了两个什么难题考徐文长?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徐文长是怎样解决伯父的两个难题的呢?请用“ ”画出来。

【4】你觉得徐文长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实际,你有用过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难题吗?请举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文回顾站。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打糕,   炮火,   硝烟,  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     !

2.山洪咆哮着,        ,从山谷里      ,    

3.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          的老共产党员光辉形象。

4. 《再见了,亲人》的作者是   ,课文讲的是    ,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中朝两国军民     的情景。其中写到         三位亲人。

5.瑞恩梦想的实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      ;二是        ;三是   

6.写出三个赞美高尚品质的成语:               

 

14、阅读说明类文章《筷子中的文化》,完成习题。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作者 朱启新 有删改)

【1】“筷子”的称谓始于下面哪个朝代?( )

A.商代

B.春秋

C.宋末

D.明代

【2】第④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

A.作比较、打比方

B.列数字、打比方

C.列数字、作比较

D.作比较、下定义

【3】“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

A.没有菜的羹用“箸”

B.有菜的羹才用“箸”

C.羹内菜不多用“箸”

D.夹羹内大块菜用“箸”

【4】第⑤自然段中“真是很美”赞美的是“箸”的( )

A.称谓

B.器形

C.长短

D.文化特征

【5】下面哪句诗与“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这首诗所讴歌的精神相似?(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句中加点词“约”“一般”“左右”能去掉吗?结合语句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题目是《筷子中的文化》,文中主要介绍了筷子哪几方面的文化?在传承筷子文化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分析

一把断尺

星期天,我和申明等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举行的数学竞赛。∥

到了考试地点,一张布告映入眼帘,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考生必须自备钢笔、尺子、橡皮。我瞥了一眼,没有注意,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考场。

“丁零零” ,预备铃响了,离考试时间只有五分钟了。我打开书包,拿出文具盒、草稿纸,咦!尺呢?我呆住了。我又翻了几遍书包、文具盒,仍不见尺的影子,我不禁暗暗责备自己太粗心了。尺,尺!考试题中一定会有几何图形,我不禁又想起那张布告。怎么办呢?我可真像是吃了25只老鼠——百爪挠心。再看看周围,同学们早做好了准备,我更是急上加急,六神无主了。∥

徐斌   什么东西掉了     坐在我身后的申明见我这副模样   关心地问        我忘拿尺了   我坐在座位上,望着文具盒发呆,额角渗出了汗珠。

离正式考试只有两分钟了,我如坐针毡。猛听得背后“咔嚓”一声,我惊奇地回过头,申明将一截断尺递到我手里。我愣住了:“啊!多漂亮的塑料新尺呀!……”我想不下去了。顿时,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我感激地望了望申明,他正拿着另一截断尺,冲着我点头微笑。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紧紧地握住断尺……∥

考卷发下来了,我顺利地做完了第一题、第二题……第六题,啊!画几何图形。我镇静地拿着断尺,小心翼翼地画出了符合题意的图形。此时,我觉得这把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1】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 )

(2)形容心神不安,像坐在插了针的毡上一样。 ( )

(3)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 )

【2】给短文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我顺利地做完了第一题、第二题……”句中的省略号表示 _______

(2)“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紧紧地握住断尺……”句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省略号作用: A.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B.表示说话未完或余意未尽;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4】找出文中一句比喻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

并说说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

【5】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我更是急上加急,六神无主了。” 句中,第一个“急” 指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急”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我觉得这把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句中,“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指_______________

【6】举例说明你心中的“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根据选段内容,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父亲 _______的母亲

2“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中的“两种声音”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

3对于父母不同的态度,作者有什么想法,请从文中找出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快乐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关林的柏树

关林的柏树,已有三百多岁,成排成行,苍翠荫翳,纹理古朴,使关林风景独具特色,被誉为洛阳八小景之一——“关林翠柏”。

说也奇怪,大自然给关林的柏树进行了颇有趣味的安排。在大殿前的月台左右有两棵柏树,左右“龙头”,右名“凤尾”。那龙头,是柏树顶向下勾曲,犹如经过巧匠雕刻一样。长的龙头,张着大嘴,犀利的双角,直竖在龙头上细小的枝条,形成了龙须。龙的头部和颈部已枯干无叶,而树身则枝繁叶茂,看上去,好像一条巨龙在绿色的烟云中向下俯视。迷信的人,往往抱着孩子来龙头下祈祷,一方面是让孩子“长命百岁”,另一方面是想“望子成龙”。那凤尾,是柏树根在砖铺的地面上挣扎着生长,形成的像凤尾羽毛似的奇观。殿前月台是祭祀关羽的场所。传说每年祭祀的时候,天上的龙,地上的凤,都来参加,就落在这两棵柏树上。久而久之,柏树就长出了龙头和凤尾。在三殿前,有一棵旋柏,螺旋一样生长,不仅树干旋生,连大小树枝都呈旋转状,实为罕见。相传关羽被封为“三界降魔大帝”后,每有降魔任务,关羽就在这里乘白雾旋转升天。后来,白雾变成了柏树,因而旋转生长。

关林的柏树究竟有多少?曾有不少人统计,据说都没有数清楚。据庙内碑文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修庙以后就种了很多柏树,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庙宇时,曾伐柏树做大梁。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庙内还有柏树600余株。后人又不断增补。1975年,洛阳博物馆专门派人对关林柏树进行了统计,现有柏树800余株。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苍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俯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林的龙头柏树是什么样子?凤尾柏树是怎样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练的词句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只想送给你温暖

杨晔

迈克尔格林伯格是一位非常受欢迎的纽约人。他( )不是明星( )不是富豪,( )很多人都认识他,尤其是穷人。

他有个雅号——“手套伯格”。他是怎么得到这个称呼的呢?他看上去像一个商人,穿着一身西服,手提着公文包。可这公文包里装的却( )文件材料,( )很多副手套。

寒冷的冬天里,格林伯格不像其他纽约人那样目视前方匆匆赶路。他会边走边四处张望,如果看到有人没戴手套,他就会走上前送给这个人一副,然后继续前行,寻找更多“冰冷的手”。他似乎不善言谈,送人手套时,也没有太多的话语。

年复一年,每个冬天里,格林伯格都不厌其烦地演绎着同样的手套故事。而在一年之中的其他季节,他则忙着买手套。

现在,很多纽约人都理解了他的善举,纷纷送手套给他。大家想让他转赠温暖。

格林伯格坚持送人手套已经有21年了。当年他刚开始送人手套时,还是一个腼腆的小伙子,如今两鬓已有白发。当年,他送人手套时,老人会说:“谢谢你,小伙子。”如今他送人手套时,会拍着人家的肩膀说:“小伙子,其实冬天不是很冷。”

格林伯格的行为不是偶然的。他的家族世代相传着一个理念——帮助他人会使大家都感到快乐。他说,一副手套虽然并不贵重,但它会使你感受到冬天里流淌着温暖的力量。

【1】本文约500字,我的阅读时间约______分钟。

【2】在短文第1、2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从文中来看,迈克尔•格林伯格为什么会被称为“手套伯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迈克尔·格林伯格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

A.得到他人的感谢。

B.给人温暖,让大家感到快乐。

C.得到更多手套送人。

【5】由迈克尔·格林伯格的行为,你想到了哪些名言或警句?选一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①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干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③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二十美元,他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④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他卖到两百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一回,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

⑤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⑥他笑了,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经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价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⑧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

(选自《读写月报》20ll.4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画出与文中第一段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3】父亲让“我”卖了______次旧衣服。第一次在_______以_______美元卖掉,第二次在_____以____美元卖掉,第三次在_____以_____美元卖掉。

【4】画“﹏﹏”的句子对父亲的哪些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的题目为“高贵的生命不卑微”,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缩写句子

(1)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________

(2)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

________

(3)警卫员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礼。

________

 

21、湖面银光闪闪。

扩句:  

改为拟人句:  

改为比喻句:    

改为反问句:  

 

22、词句段运用。

(1)说发现。读例句,发现了什么秘方呢?用符号勾画或句末批注出来。

①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简直就是用纯金铸成。

②两边的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道看哪一处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语境。夕阳红,群鸟飞过湖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表达。用你发现的写作秘方,把你想象的场景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校园公众号上要针对“感恩周”活动制作专栏,主编邀请你为“感恩”栏目写一封感谢信,向在学习或生活中帮助和关爱过你的人表示感谢。

请补全题目,选择一位你最想感谢的人,写一封感谢信,400字左右。

的一封信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