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不可以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的是(       

A.我听了小明的解释后,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

B.孙芳是个胆小的姑娘,做什么事儿都前怕狼后怕虎。(胆战心惊)

C.老师教育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做个知道感恩的人。(饮水思源)

D.咱们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把事情讲清楚。(直言不讳)

2、选择题

1《昆虫记》中蟹蛛爱吃  ( )。

A.蜜蜂 B.蝎子 C.蝴蝶

2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  ( )。

A.绵羊的毛 B.绵羊的粪便

3大孔雀蝶是 ( )。

A.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 B.亚洲最大的蝴蝶 C.欧洲最大的蝴蝶

4蜜蜂在《昆虫记》中被称为 ( )。

A.勤劳的使者 B.不会迷失的精灵

5黑步甲擅长( )。

A.装死 B.耍伎俩

3、下列句子中,“置”的意思与“装置”一词中的“置”相同的是( )

A.妈妈出差前,把家里的事情均已安置妥当。

B.我们家打算添置一些家具。

C.这座剧院是专门为儿童设置的。

D.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难道可以置之不理。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写出划线词语的近义词。

1.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__________

2.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_________

3.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___________

5、根据语境,看拼音写字词。

我牢记老师的jiào huì ( ):suǒ wèi ( )读书,要有bù chǐ xià wèn( )的精神。好词好句,能熟读成sòng( ),并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这qǐ( )不是美事一件?

6、在括号里写上叠词,将成语补充完整。 

  )不舍 兴致(   威风(  

  )不忘 饥肠(   风尘(  

  )有味 怒气(   小心(  

 

7、看拼音,写词语。

gāo bǐng bō zhòng jiāo shuǐ fēn fù   ài mù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xián qì qiǎn  zé   xié  tiáo shōu huò   píng héng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8、填叠字成语

( )有味 ( )一息 ( )不舍

( )在目   小心( ) 衣冠(   )

书声( ) 气喘( ) 想入(   )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外阅读。

心愿

①雨后(  )静静的山林里(  )开了一朵(  )两朵(  )三朵(  )金黄(  )银白(  )鲜嫩的蘑菇(  )

②远远地一望,像是散落在草丛里银白色的小星星,闪闪烁烁,又好像草根儿撑起的一柄柄小白伞,遮挡住风风雨雨。

③忽然,一顶小草帽一闪,出现了一个娇小、轻盈的身影——是一个小姑娘。她那灵巧的小手轻轻地把一颗颗小银星、一柄柄小白伞放进挎着的小竹篮里。偶尔,还回头望一望山脚那间白色的房屋。

④我猜想:妈妈今晚会夸奖她的,因为她给饭桌上添了一道新鲜的山味。

⑤我猜想:同学们明天会羡慕她的,因为她从集市上换回了一个好看的文具盒。

⑥她回头望着山脚那间白色的房屋。好久,我听她喃喃自语地说:老师,您喝了我熬的鲜蘑菇汤,病,一定会好些的。

⑦啊,我不必再猜度了,我已经觉得一股热流淌过心间。

⑧我慢慢地走过去,弯下腰也采起一朵又一朵鲜嫩的小蘑菇,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她的竹篮里。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喃喃:__________

小心翼翼: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娇小——( )               猜度——( )

【3】给第一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用“ ”画出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语句。

【5】“我”看到小姑娘采蘑菇时,产生了哪些想法?这些想法对吗?

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先想一想,再写下来。

_________

10、课内语段阅读。

祖父的园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 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2园子里的________________是自由的,倭瓜、__________________也是自由的。

3先说说片段中画线句子好在哪里,再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片段中,“愿意”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你从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练习。

松晨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 )的地方,又干净又暖( )。它们搭窝的时侯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 )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跨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 )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 )形的盖,把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 )在窝里。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作者是___国的著名博物学家_____,他的闻名于世的作品是《____________》。

【2】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3】根据“地点的选择、搭窝的过程、窝口的特点”,用“‖”将文段分为3层。

【4】摘抄描写松鼠搭窝动作的词语,说说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1)词语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上写松鼠“搭窝的过程”时用到的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自己再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了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句,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给短文加上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霎时——__________  详细——__________

【3】用横线在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鸦雀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那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短文的中心,用“√”标出。

(1)本文表现了孙中山胆子大。( )

(2)本文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品质。 ( )

(3)本文赞扬了孙中山专心学习的品质。 ( )

13、阅读。

刷子李(节选)

①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   ),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踩着(   ),和着(   ),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②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①秘方 ②鼓点 ③琴音 ④高招

【2】选文第一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技艺高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搜索”能换成“观察”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花笔墨写曹小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精彩阅读

起初周围是寂静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 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 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 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高塔下面的乡村划(huà huá)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在文中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用“_____”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3按文中内容填空。    

(1)“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_____。“有的……有的……有的……”是写了鸟的______    

(2)“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不是_____,而是_____

(3)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____;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____。(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a.对大榕树的称呼 b.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15、读课文,回答问题。(14分)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这个文段选自《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可贵( ) 立刻( ) 爱慕(  

(3)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把花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较,这样作比较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chéng  shèng)大的节日de  dí  dì)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biàn  pián)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荚的启迪者吧!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看到这么多好吃的,我很馋,为什么不忍心叫爸爸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为什么要给我糊一个万花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万花筒是“我”最珍贵的玩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采用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梦境的形式会更吸引人。

B.采用梦境的形式更能表达出“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C.以梦境形式更易于抒发情感,组织情节,更好地表达主题。

D.梦境给更能给人以梦幻的氛围。

17、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低头族”是指如今无论何盱何地都低头看屏幕的人,其中以年轻人为主。人们在畅快享受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把越来越多的时间都放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日渐缺失。

材料二:调查发现,中国人平均每天看手机三个小时,手机沉迷度位居全球第二。显然,如今的手机已不仅仅是人们手中的工具,俨然变成了身体的“器官”。有人认为,现在的智能手机越来越“聪明”,而手机用户却越来越懒于思考。更有研究发现,如今年轻人的记忆力越来越糟糕,有人甚至患上了类似脑损伤的数字痴呆症。

材料三:

【1】文中“聪明”中双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讽刺和否定。

C.表示特定称谓。

【2】选出下列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   

A.时至今日,“低头族”有增无减,以年轻人为主。

B.最新调查发现,中国人的手机沉迷度位居全球第一。

C.沉迷于手机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日渐缺失,有人甚至患上了数字痴呆症。

【3】根据材料写出作为“低头族”带来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实际,请对合理使用手机提出你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与其恨,不如爱

①印度东部的瓦拉纳西火车站,一直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乡村小站,每天仅有三四辆列车从此经过。而在1968年的一天,这个小站却令整个印度为之震惊。

②事情源于一场车祸,这天傍晚,一列火车缓缓驶来,就在即将进站时,司机发现,指挥行车的信号机架上爬满了蜜蜂,为了看清信号,司机探身窗外。不料他刚睁大眼睛,一只蜜蜂倏地飞来,落在了他的脸上。可恶!他一挥手打死了它,然而不等它落地,司机已惊得目瞪口呆:只见成千上万只蜜蜂黑压压地扑来,司机疼视线也一片模糊,他拼尽全力拉下了刹车杆。但强大的惯性依然驱动列车闯入本站,撞上了停在同一条轨道上的的另一列火车。灾难就此发生。//

③惨剧发生后,印度铁路部门马上组织专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原因很快出来了,是那只被司机拍死的蜜蜂惹的祸。那种蜜蜂死亡时会发出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激素信息,附近的蜜蜂接到信息,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战队,以最快的速度发动猛攻。//

④得出结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为此,铁路部门开始向社会征集有效的补救措施。有人提出,将瓦拉纳西周边的树全部砍掉,清理出隔离带;也有人建议,调集大批消防人员,喷洒农药,剿灭蜜蜂捣毁沿线树丛里的所有蜂巢,永绝后患……这些方案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执行起来非常困难,还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论证来证论去,相关部门始终未敲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件事慢慢地被搁置下来。

⑤就在拉纳西事件发生的第四年,一个小男孩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每年春天,小男孩都会背上满满一书包花籽,撒种在距离瓦拉纳西小站铁路线百米远处。到了夏天,花开缤纷,清香扑鼻,成群结队的蜂蝶都被吸引过去了,连蜂巢也搬到了那里。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当年那个司机探出头观望信号机的地方,小男孩还竖起了一块警示牌:嗨,不要打它。过往的列车司机都清楚,它,指的是蜜蜂。

⑥小男孩说,蜜蜂只有在感觉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敌人我们给它花蜜,爱护它,做它的朋友,它就不会攻击我们了。他还说,他的父亲也在那场车祸中遇难,永远离开了他。

⑦与其剿杀,不如呵护,与其恨,不如爱。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很多时候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1】从“提高阅读速度”的角度思考:快速默读本文(约871个字)的时间应不超 (提示:每分钟不少于300个字)

A.1分钟

B.3分钟

C.5分钟

D.7分钟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切实可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绝后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在文中的提示,结合文中内容,提炼关键词语或句子,将下面的提纲补充完整。

开头:________________(地点)为何“成名”。

中间:事故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

结尾:避免再次发生,寻找________________

【4】细读短文④、⑥自然段,用“ ”画出文中向社会征集方案的句子;用“﹏﹏﹏”画出最后采纳方案的句子。

【5】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对“与其恨,不如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1)、写出三个描写长江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句中把_______比作了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把下面句子改成字句。

1.一个头发全白、臂弯里夹着一叠琴谱的老教师被小姑娘扶了出来。

_____________

2.闰土用短棒支起一个很大的竹匾。

______

21、照样子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

例:李红说:我要像张平那样关心集体。

李红说,她要像张平那样关心集体。

1. 小芳说:我爸爸要带我去游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赵刚对我说:明天我家就要搬走了,我把这支钢笔送给你,留个纪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训练。

(1)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特点,再选择一种情景写一写。

例: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游子回到家乡     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     云朵在天空飘荡

__________________

(3)读例句,照样子选择一种情景写一写。

例:八月,天多热。鸡热的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不再发生,我们对全校进行了安全大检查。(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经典名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勇于改过的廉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守信的鲁肃,妒贤嫉能的周瑜,豪放勇猛的武松、敢作敢为的悟空……每一个人物形象在作者的笔下,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课外,你一定也仔细研读了不少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哪些人物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运用课内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和大家交流你的阅读收获吧!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