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词填空。
惊叹 感叹 哀叹
(1)看着老画家挥洒自如的动作,在场的游客们( )不已]
(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癌症”之类的病魔会在人类面前( ):“我完了!”
威胁 威逼 威吓
(3)两名歹徒闯入小明的家,( )小明的妈妈把钱交出来。
(4)当“非典”病魔( )人类生命时,白衣战士们挺身而出,和病魔展开了搏斗。
不仅……还…… 不但……而且……
如果……就…… 即使……也……
(5)( )你考试得了一百分,( )不能骄傲。
(6)他( )聪明过人,( )学习也很用功。
(7)( )明天晴天,我( )到你家来。
(8)这座建筑( )形式优美,结构( )非常坚固。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对句中的“浸”字理解不正确的组是( )
A.桂花香味浓郁。
B.气候潮湿,有被浸泡的感觉。
C.桂花很多,到处弥漫着花香
D.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当眼帘接触到湖心岛的刹那,除了稍许的激动,更多的只是平静。
①嘉兴,一座不大的小城,却因一个名字而名闻天下,这个名字,是南湖。
②这篇20世纪80年代五年级的小学课文,影响了无数中国人,自然,也包括我。
③那是一幅图画、一段文字,一篇记载在小学课本里题为《南湖》的课文。
④是惊艳,还是欣喜?也许都有,但并不准确。
⑤30年之后,停留在纸面上的南湖终于真实地呈现在我面前。
A.①③⑤④②
B.③⑤①④②
C.③②①④⑤
D.①③②⑤④
4、按要求写词语。
ABAC式词语。
自( )自( ) 自( )自( )
自( )自( ) 自( )自( )
5、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小xī liú( )的旁边,一只ɡuāi qiǎo( )xùn liánɡ( )的小鹿正在喝水,一只母鹿用它ruì lì( )的眼睛jī jǐng( )地注视着周围,qīnɡ xiù( )的面容布满了专注的神情。
6、填空。
(1)《猴王出世》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你最喜欢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的“周郎”是指____________。
7、补全下列成语,并选择合适的填入句子中。
肃然(_____)(_____) 七(_____)八(_____)
恭恭(_____)(_____) 胆战(_____)(_____)
1.向下望去,深不见底,真是万丈深渊,叫人见了__________。
2.刘老师非常好,同学们十分敬佩他,对他也总是__________的。
8、按要求补充成语。
理(______)当然 奇珍(______)宝 众星(______)月 金(______)辉煌
心旷神(______) (______)天动地 (______)依为命 难以(______)信
9、课内阅读
语段1: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太阳》节选)
语段2: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松鼠》节选)
【1】语段1引用的神话传说的名称是( )(填序号)
A.女娲补天
B.精卫填海
C.后羿射日
D.夸父追日
【2】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选择并在括号里填写序号。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1)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
(2)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 )
(3)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型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
【3】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多样,比如《太阳》的语言(A.平实 B.活泼),《松鼠》的语言则具有(A.平实 B.活泼)的特点。(在选项上打“√”))
【4】用说明方法仿写句子:
例: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从家里到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_,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和________。黄帝时代一系列灿烂的制作和发明,诸如衣冠□宫室□舟车□蚕桑□文字□音乐□历法□指南车□等等,为古代中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1】按原文填空。
【2】在文中的“□”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文中列举了许多古代发明,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信守诺言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家汉子,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然而,他那些朴实的语言,教给我的为人与处事的道理,却让我终生难忘……
小时候,我的家境拮据。那一年,我正读小学二年级,家离学校有四五里路。就在这年的冬季,下了一场很大很大的雪,我的小手也冻裂了,望着其他同学戴着一双双漂亮的手套,我眼中充满了羡慕,也吵嚷着要父亲给我买一双。父亲掏遍了身上的口袋,却只掏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一枚五角的硬币。他对我说:“孩子,钱不够了,明天给你买,好吗?”不懂事的我却伤心地哭了起来。父亲紧紧地抱住我,说:“别哭,孩子!爸爸明天一定给你买……一定买……”父亲不断重复着那几句话,然而,我却不相信,不停地哭,直到晚上,我也没有理会父亲。
第二天,父亲一大早就出门了,到天黑才回来。一进家门,他就马上递给我一双漂亮的手套。父亲回来后就病倒了,一连几天也没能起床。此时我才知道,父亲是冒着大雪下到冰冷的河里摸鱼,然后拿到集市上卖了,才给我买回了手套。望着病在床上的父亲,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父亲用手摸着我的头,安慰说:“孩子,人活在世上,要记住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然后尽力去做好,这样,别人才会相信你……”
父亲的这些话一直激励着我的成长,使我信守自己的每个诺言,踏踏实实走出人生的每一步。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为人处世(chǔ chù) 不禁(jīn jìn)
吵嚷(rāng rǎng) 踏踏实实(tā tà)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信守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拮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羡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父亲为了给“我”买手套,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为了给“我”买手套,大病了一场,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2、精彩赏析阁。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 文中能否把“闯进”换成“进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词 “凡是”“统统”能否删除?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 你从画“ ”的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3、阅读理解。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
毛主席一生特别爱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日夜(操劳操心)党和国家的事情,工作一直很忙。可是,毛主席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即使在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主席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主席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他(有趣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A”
毛主席的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B”
毛主席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读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外国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也都读过。另外,毛主席还特别喜欢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和辛弃疾的词。
毛主席有一部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49年出国时还随身带着。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60年代,毛主席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1】用“√”选择短文中括号内使用恰当的词语。
【2】请将下面两句话分别还原到文中A、B两处。
a.还有一点儿,看完再吃。
b.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了汗水,学到了知识!
A.________ B.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4】“可是,毛主席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即使在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句中的“挤出”一词能换成“安排”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毛主席的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结合句子说说“手不释卷”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符合短文意思的—项是( )
A. 短文第2~4自然段写毛主席利用出差的时间看书。
B. 毛主席喜爱阅读马列著作、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但不喜欢中国古典诗词。
C.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60年代,毛主席的床边总是放着鲁迅先生的作品,即使晚年病重,毛主席还在随时翻阅。
14、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自然,有时候他还觉得美中不足,要是牛能说话,把了解的和想说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呢。
……
一天晚上,他走进草房,忽然听见一声“牛郎”,他从没听见过这个声音。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老牛嘴一张一合的,正在说话。
【1】请用“ ”画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2】牛郎周到地照看老牛,一是因为_________,二是因为_______。
【3】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牛郎对牛的照看,第二自然段则写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牛郎与牛相依为命。
15、课外品读。
橡皮辊
美国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个普通的橡皮辊。
7年前的9月11日,一个令全世界悲愤的日子。当恐怖分子劫持的第一架飞机撞到世贸大厦北楼时,一架电梯在巨大的爆炸声中停在了第50层。
不幸,有6位乘客被困在里面。他们心急如焚,又哭又喊。只有一个人保持着镇定,他叫代姆克·佐尔,是大楼里的清洁工。佐尔大声说道:“不要慌,大家不要慌!现在要齐心协力,把电梯门扒开。”在危急关头,他们用尽浑身力气,终于把门打开了。
然而,他们的面前并非豁然开朗,而是一堵厚厚的墙。人们重新陷入了绝望,只有佐尔还在思考。佐尔用手中的橡皮辊敲了敲墙,发现它并不是混凝土制成的。他立刻想出了起死回生的办法,先是拆下橡皮辊上的刀片,再用刀片凿墙。凿啊凿,不停地凿……”佐尔累了,再换其他人。45分钟后,他们终于凿开了一个小洞,此时此刻每个人都热泪盈眶。6个人急忙从洞口钻出去,沿着楼梯向下跑,跑出北楼不到5分钟,大楼就在震耳欲聋的声音中轰然倒塌。
一个平常的橡皮辊,拯救了6条宝贵的生命。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慌张( ) 希望( ) 鸦雀无声( ) 从容不迫( )
(2)给下列句子换换说法。
一个平常的橡皮辊,拯救了6条宝贵的生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①“豁然开朗”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越过这堵墙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不同的角度给文章换一换题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团雾”是什么?“团雾”本质上也是雾,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出现的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团雾预测预报难、区域性强,容易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与市区相比,郊区和乡村地带容易出现团雾,尤其是部分比较空旷的高速公路路段。团雾常在高速公路上出现主要是因为:一、团雾与局部小气候环境关系密切,而高速公路路面白天温度较高,昼夜温差更大,更有利于团雾形成;二、公路附近一些排放污染物颗粒的增加,有利于形成团雾,如秋季秸秆焚烧、工业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等;三处于低洼地段的路段更容易形成团雾。
团雾预测难度较大,气象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象鼻”曲线规律。比如在团雾出现之前,能见度逐渐下降的过程中,会突然出现一个短暂回升期,10分钟左右能见度回升到600~700米左右,能见度数据用曲线勾勒出来,就出现一个“象鼻”形象。这预示着更厉害的浓雾还在后头,约30分钟~2小时内,能见度会突然降到100米以下。若气象台人员捕捉到这个象鼻曲线,会迅速向高速公路指挥部发出预警信号。
【1】读了短文后,你获得的有关“团雾”的信息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运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3】请你帮高速公路设计一条注意团雾的警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三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有关报道可知,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成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按较保守的推算,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全国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
材料二:近年来,虽然全社会都在倡导人们用实际行动加入“光盘一族”,可是餐饮浪费,依然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有些人要面子讲排场大摆宴席,有些人点外卖却根本吃不了,甚至有些人包括孩子因为挑食,饭摆上来了却不爱吃,等等,最终都是浪费。
材料三:
风凰周刊43.9万阅读
8月16日 08:09来自微博weibo.com.com
【#小伙子早餐掉地老人司机争着买#:还是咱河南老乡珍惜粮食!】
8月13日,河南郑州79号公交车行驶到金桥路站,站在后门处的一名小伙子的包子掉在了地上,小伙儿顺手扔进了垃圾桶。一旁座位上的老人直呼浪费,一边拿出钱说买下包了,一边教育起了小伙了。而驾驶员看到后拿出钱给老人,称要买下这些包子。一旁的小伙了看到后,赶紧摆手急忙下了车。
【1】阅读材料一,回答问题。
(1)用简洁语言概括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等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造成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三,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打“×”。
A.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在河南郑州金桥路上。( )
B.一位小伙子将吃剩的包子扔进了垃圾桶。( )
C.一位老人要拿钱买下小伙子扔掉的包子并教育小伙子。( )
D.司机拿钱给老人,说要买下小伙子扔掉的包子。( )
(2)请结合当时的场景,联系生活,进行合理想象补充。
小伙顺手把包子扔进垃圾桶,一旁的老人直呼:“______________”,一边拿出钱来说要买下包子,一边教育小伙子:“____________。”(用上本学期积累的警句)
【4】请你结合上面的材料和生活经验,设计一则有创意的杜绝浪费的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献给母亲的歌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我想飞上天把这洁白的云(悄悄 轻轻)摘下献给妈妈,做她的围巾。雪梅峰上雪梅开,我不畏路险风萧萧,也要把雪梅摘下献给我伟大的妈妈。
小鸟啾啾细柳枝,春花遍地开。妈妈每在新春之前,总是要为自己制订一个计划,今年要在哪亩地开辟一片瓜地,或者在田埂上种些高粱、玉米,好让儿女们过节吃上甜甜的高粱饴(yí)、香喷喷的玉米棒。妈妈总是想着让我们能吃上可口美味的食物,从不说她要吃什么。
全家团圆,妈妈总忙前忙后,总像有使不完的劲。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亮。每每茶余饭后,把我们集中在一起,(视察 询问)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况。当我们进步时,妈妈就满脸微笑,温柔地表扬我们;当我们沮丧时,妈妈就谆谆教导,犹如春天的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孩子将要远行,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手拿针线,(细细 密密)地缝补着我们的衣服。妈妈眼睛不好,总是缝一针,落两针。她那(悄悄 轻轻)的叹息声,飘至我的心中,我总是泪湿枕巾。
离家几千里,每每(眺望 注视)远方,我似乎看见妈妈站在小山坡上,手拿衣服,在寻找着,凝视着,盼望儿女们归来。我时时在梦中望见妈妈展开双臂,呼唤着我,向我走来,我跳床而起,向妈妈扑去……
妈妈给了我们(坚定 坚强)的性格,上进的精神。我的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
【1】用“/”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
【2】文章主要写妈妈为儿女操劳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下面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3自然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亮”,第4自然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请写一句赞扬母爱的话。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天地
唐太宗与魏征
唐太宗当政期间,社会逐渐发展,出现了升平景象。太宗本人也逐渐滋长了一些奢侈作风。在众多大臣的歌功颂德之下,太宗决定到泰山顶上举行封禅大典(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这时,魏征又站出来反对,让太宗很不高兴。魏征从容地解释道:“陛下功劳虽大,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够多;德行虽然高,还没有恩及所有人;天下虽然安定,财力还不充足;粮食虽然丰收,但库存还比较空虚。何况封禅耗费极大,中原以东地区至今还很荒凉,这不等于向四方暴露弱点,激发其觊觎中原的野心吗?”唐太宗心中不悦,却不知如何反驳,只好将封禅一事搁置不提。
几次三番,魏征的进谏令太宗感到尴尬又愤恨,想杀掉魏征。长孙皇后听了,却连忙入内室换上朝服,向太宗道喜:“臣子敢直言,是因为陛下圣明。明君拥有直臣应该欣喜,怎么能开杀戒呢?”太宗猛然醒悟,对魏征更加敬重。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圣明——( ) 反对——( )
2.从短文中可知“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是指( )
A.祭祀 B.封禅大典 C.祭祖
3.唐太宗决定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社会原因是 ,个人原因是 。
4.魏征提出反对唐太宗封禅的理由有( )(多选)
A.功劳虽大,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够多
B.德行虽然高,还没有恩及所有人
C.天下虽然安定,财力还不充足
D.粮食虽然丰收,但库存还比较空虚
E.百姓都会反对封禅
5.中原以东地区至今还很荒凉,这不等于向四方暴露弱点,激发其觊觎中原的野心吗?(改写成肯定句)
6.长孙皇后是怎样劝说唐太宗的?
20、用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骄傲(自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骄傲(自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改成把字句:
(2)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改成反问句:
(3)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改成陈述句:
22、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对比的方法仿写句子)(描写方法)
________
23、作文
我们身边有形形色色的人:幽默风趣的小伙伴,平易近人的老师,勤劳能干的妈妈……请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人,用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