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居秋暝》是一首什么诗( )
A.爱情诗
B.边塞诗
C.山水田园诗
2、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不同的一组是( )。
A.落脚
B.破落
C.落花生
D.书包落在家里
3、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俯冲 应接不暇 B.迅期 小巧玲珑
C.潮湿 夜暮降临 D.荒唐 心矿神怡
4、看拼音,写词语。
wèi jiè biān fú è bà yǔ zhòu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5、读拼音,写汉字。
zhān( )仰 崎qū( ) tiào( )望 灰jìn( )
hóng( )伟 jǐn( )慎 废xū( ) 支chēng( )
6、必读与必背
(1)古诗可以动静相宜:王维在《山居秋暝》里,“______,______。”写尽了山中雨后的静谧秋景,“________,________。”又写出了山林河中的动态喧闹;古诗也能花鸟关情:《枫桥夜泊》中,“_______,_______。”最能读出浸满了作者张继愁绪的江景,《长相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体现了风雪夜中将士们思乡难入眠;古诗还满怀爱国情感:“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在《示儿》中读出了陆游临终对祖国统一抱有的必胜信念,也在林升讽刺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中读出了他直斥当政者忘了国仇家恨,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做了故都汴州。
(2)_______,戒奢以俭。——魏征
莫等闲,______,_____。——岳飞
(3)本学期我们读了许多民间故事,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______,因为______。
7、句子品析。
【1】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巢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通过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急急匆匆地朝巢里飞去”、“比翼而飞”写出了它们不同的飞行姿态,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的美景。
【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棵榕树____________,不仅具体写出了榕树的静态,而且静中有动,赞美了榕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亮像个____________,顺着竹帘格往上爬,竟然跑到穿衣镜里去了,把月亮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8、比一比,再组词。
谎______ 侵______ 诲______ 夕______ 抄______
慌______ 浸______ 悔______ 歹______ 吵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激流中
①贝江从迷蒙的深山中流出来。湍急的江水,在曲折的河道中卷着浪花,打着旋涡,一路翻腾着奔向远方。
②轮船顺流而下,江水拍击船舷,溅起排排水花。我站在船头,悠闲地欣赏周围的风景。江两岸是绿荫蓊郁的青山,山坡上覆盖着翠竹和杉树,还有杜鹃。我想,若是在春天,漫山遍野的杜鹃盛开时,一定会很美。
③我向前方望去,只觉得眼前一亮——急流汹涌的江面上,远远地出现了一只小筏子,就像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水里拼命挣扎着逆流而上。划竹筏的好像是一个女人,因为远,看不清她的面容,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划桨,驾驭着筏子,灵巧地避开险滩和礁石,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折前行。她背着一个红色的包裹,远远看去,像一朵随波漂流的红杜鹃。
④很快,小筏子就到了大船的跟前。划竹筏的,竟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神色镇定,平静的目光注视着前方。她身后的红包裹,原来是一个襁褓,她是背着自己的孩子在江上赶路。我向她挥手,她朝我微笑了一下,脸上泛起一片红军:马上又将目光投向江面,双手奋力划桨,继续在激流中探索安全的通道。我发现,襁褓中的孩子将脑袋靠在母亲的肩膀上,正在酣睡,筏子上的颠簸和江上的惊险,他居然一无所知。
⑤小筏子和大船擦肩而过,我们的相逢只在一瞬间。
⑥回头看,那小筏子很快便消逝在远方,只有那耀眼的红色,在水烟迷蒙的江面上一闪一闪,像一簇不息的火苗……
⑦在贝江上见到的这一幕,我很难忘记。激流中那位驾筏的年轻母亲镇定的神态,坚定的眼神,奋力划桨的动作,还有她那在襁褓中安睡的孩子,这一切,组合成一幅感人的图画,留存在我的记忆中,再也不会消失。在喧嚣的人世里,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激流呢?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灵巧——( ) 颠簸——( ) 镇定——( )
【2】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__。
【3】“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划桨,驾驭着筏子,灵巧地避开险滩和礁石,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折前行。”从中能感受到年轻的母亲_____的形象。
【4】第④段抓住人物的_____细致描写,刻画出年轻母亲_____的形象。作者描写“酣睡”的孩子,是为了____。
【5】文章的最后写道“在喧嚣的人世里,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激流呢?”“生活的激流”是指____,这句话的含义是__。
【6】文章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
10、松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及准确精练的说明。
【1】松鼠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运用比喻修辞的是( )。
A.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B.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C.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3】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到松鼠的美丽。通过___________这个关联词语,可以体会到松鼠的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松鼠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
活动范围——(_______)
活动时间——(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
②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
③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 )
(2)判断下面句子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鲸的体形像鱼,所以属于鱼类。 ( )
②最大的动物不是象,而是鲸。 ( )
(3)鲸的种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齿鲸,另一类是虎鲸。( )
(4)须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 )
12、课外阅读。
蜘蛛脱险
当火焰笼罩了木柴时,我在 一根劈柴发暗的断面上看到了一只蜘蛛。 它兴高采烈地爬着,不一会儿,也许是因为热而感到不安,它顺着断面跑到尽头处,而迎接它的却是一片火海。蜘蛛奔到另一边,那儿也是一片火海。就这样绕着劈柴的整个断面跑了一圈,它停下来,呆住了。
这时火已包围了这根劈柴,支撑着它的另一根劈柴塌下去了,于是轰隆一声,这根有蜘蛛的劈柴突然垮下来,倒在屋子里,蜘蛛待着的那个断面一下子撞到地板上。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粉身碎骨了吧!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蜘蛛却生气勃勃,在一块铁片上跑起来。这时,一条狗发现了它,把鼻子伸到它的身上,嘴里淌出一大滩口涎,形成了一片口诞的“海洋”。 在这汪汪的水中,隐约看得出一个很小的岛。
“小岛” 渐渐地动了起来,从“海底” 爬到“陆地”, 似乎它只剩了两条腿,但后来变成三条、四条……就这样,粘在一起的腿都舒展开了,蜘蛛获救了。 世界上什么都不可怕,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要灰心丧气。
【1】“兴高采烈”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小岛”指的__________,而“海洋”则指的是_________。
【3】蜘蛛先是在劈柴的断面上来回跑,它面对的_______。然而事情马上又有了转机,劈柴突然___________ ,蜘蛛待着的那个断面 ________。蜘蛛竟然_______。但不久它又被 ___________ 包围起来,最终粘在一起的腿都舒展开了.蜘蛛了__________了。 蜘蛛的经历可以用成语 _______ 来形容。
【4】用“ ”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5】短文最后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蜘蛛获救了。世界上什么都不可怕,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要厌心丧气。”读完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鲁迅爱书的故事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毛病,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干不干净。脏桌子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过去的翻书习惯。因为这样翻书,在书页上就会留下指甲刮过的痕迹,容易损坏书本。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帐”统计,从1921年至1936年,就有1900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很好。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痕迹( ) 捆扎( ) 藏书( )
【2】把下面的字换个偏旁构成新字,再组词。
蛀_____( )( )
恨____( )( )
财_____( )( )
【3】把第1自然段的重点句抄在下面的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爱书,表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桂花雨(节选)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前两个自然段把_______的桂花与_______的桂花进行了对比。
【2】在选段中找出桂花用途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 ”的句子中的“浸”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选文结尾写自己又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目的是( )
A.突出表现桂花树的美丽。
B.表现自己童年时代生活的欢乐。
C.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
15、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材料二]
威尼斯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哪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难怪被称为“水上之城”呢。
【1】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练习。
①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序号)______
A.总能 B.而且 C.不管
②下面哪一幅图与威尼斯的小艇样子最接近( )
A B
C
③下列句子中不是动态描写的是( )
A.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B.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C.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
D.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2】阅读[材料二],完成下面练习。
①威尼斯的小艇在当地被称为“ ______”。
②“威尼斯是一个别致地方”。它的别致在于( )
A.威尼斯是“海中的城”,这里根本没有汽车。
B.威尼斯不仅是座“水上之城”,而且还是一座“文化艺术之城”。
C.威尼斯河多、船多、桥多,是一座“水上之城”。
【3】请你阅读以上材料,比较发现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相似性。(结合文本语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我的家乡大理
我的家乡大理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这里物产丰富,山水秀丽,不仅在全州有名,而且在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气。
大理的物产十分丰富。苍山上数不清的树木,是优质的建筑材料;洱海里各种各样的鱼虾,是广大群众喜爱的食品;坝子里良田千顷,盛产粮食、蔬菜和各类瓜果。家乡的特产大理石更是驰名中外。大理石用途很广,在建筑方面,可以做基石,铺地面,贴墙壁;在工艺方面,可以制成花瓶、屏风和各种精美的观赏品;在文化和生活方面,可以做笔架、砚台、杯盘、桌凳等。大理石制品十分漂亮,白的如玉,洁净无瑕;彩的如霞,色泽斑斓;墨绿的、赭黄的、水纹的,无不晶莹光洁,令人赏心悦目。
大理的风景十分优美。苍山十九峰,白雪罩顶,彩云缠腰,山泉清冽,山花争艳,森林郁郁葱葱,山峰千姿百态,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去攀登,去观赏。三百里洱海波光浩荡,蔚蓝的水衬着洁白的帆,如诗如画。夜晚,明月东升,光照洱海,海面上的白波闪闪烁烁,仿佛游龙的银鳞;近岸处渔火点点,笑语声声,真让人辨不清是在人间还是在仙境!
家乡的山山水水是如此富饶美丽。我怎能不热爱我的家乡!
【1】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自然段中带点的词是按照范围______________的顺序排列的。
【3】第三自然段写大理风景优美,具体写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通过描写_______和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第二、三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的作用是____。第二自然段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四种物产,其中前三种写得简略,后一种写得______,突出表现了后一种物_______的特点。
【6】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7】用“ ”画出具体描写大理石制品十分漂亮的语句。
17、阅读《忆读书》选段,完成习题。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⑤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⑦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倒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_______________
【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读过《三国演义》后,作者对章回小说引发了兴趣,并对《水浒传》大为赞赏,认为其中的人物极具生动的个性,比《荡寇志》强多了。
【4】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责备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 sh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cǎi chǎi)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luò là)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chuò cuò),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搭石》节选)
【1】用“√”选择文中加点汉字的正确读音。
【2】文中表现了乡亲们的哪些美德?(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摘抄短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选文的中心向,再围绕(2)所给出的中心向续写几句话。
(1)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课间的校园,是同学们欢乐的海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我最棒。
最后的时刻(节选)
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千千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囚室的同志。“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仲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同志们,永别了!”“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最后的时刻”本意是指_____,文中是指_____。
A.江姐牺牲前的短暂时刻 B.这一刻在其他时间之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她怎样的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
【3】“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说明狱中的生活条件____________,同时也说明了敌人___________。
【4】在接到转移监狱的通知,其实也就是死亡通知之后,江姐做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江姐对_______说的,也是对________说的,表达了江姐________的崇高革命精神。
20、读下面的句子,回想自己成长中类似的“第一次”,用一段话写下来。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完成句子)。
1.我刻苦读书。(改为双重否定句)
2.我怎能不感动呢?(改为陈述句)
3.我津津有味地读着书店里的书。(缩句)
22、按要求写句子。
(1)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要克服困难,争取按照提前完成任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我手写我心。
的心爱之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东西。比如:我的心爱之物是玩具熊;妈妈的心爱之物是家里的小花猫;爸爸的心爱之物是养了三年的吊兰花……
想一想,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完成习作,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