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协调有序   怒发冲冠   人影绰绰

B.完壁归赵   不记其数   心旷神怡

C.不可估量   呕心沥血   富丽堂黄

D.鬼计多端   震天动地   众星拱月

2、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鱼(diào  gōu)      (zàng  zhàng)

鱼(cí  cī)          计(gū  gǔ)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叮嘱 繁殖 噪声 振天动地

B.胆怯 酬谢 防碍 难以至信

C.镜匣 爱慕 玲珑 应接不暇

D.迟廷 辛酸 杀菌 兵慌马乱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补全词语,并选词填空。

______________ 怒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只要你坚持练习,______,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不知是谁惹恼了他,他______地走进了教室。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无不______,气势磅礴。

5、没有_____________,能像____________把我们带到____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能像______________带我们领略________________

6、请根据课内背诵内容填空。

(1)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___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用了对比的手法,赞扬了君子光明磊落的心理和行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_______________,何须马革裹尸还”凸显的就是这种牺牲精神。

(2)在诗人的笔下,有“_______________,夜静春山空”的幽美寂静;也有“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______”的乡村气象;更有“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____”的童真业趣,其内容也丰富多彩,有的刻画了壮观的自然景象,如“_________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有的表达了激动的心情,如“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____。”

7、开放题。

“我读书,我快乐”系列活动之“创意书签制作”开始了,作为参赛选手,请你用关于读书的诗句或名言作为书签的内容,工整、美观地写下来。(温馨提示:不得抄写本卷中出现过的诗句和名言)

_______________

8、课文内容回放。

(1)红日初升,(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鳞爪飞扬。

(2)《将相和》由完璧归赵、( )( )三个故事组成。

(3)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人常常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林升的诗句“( )( )。”通过描写连绵的青山、层叠的高楼、日夜不歇的歌舞,表达对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愤慨;宋代诗人朱熹的诗句“( )( ) 。”借景喻理,说明只有多读书,才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龚自珍的诗句“( )( )。”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振作起来,打破常规选拔有用之人;林杰的诗句“( )( )。”写了七夕的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到了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天坛之美(节选)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清幽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1选文的结构是(   )

A.总—分 B.分—总 C.分—分—总

2文中用“——”画出一处运用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句子,用“﹏﹏﹏”画出一处运用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的句子。

3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其中,“________”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______”是天的一种特性;“_______”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

4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监色琉璃瓦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忆读书(节选)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一知半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二段中“含泪上床”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越看越明白”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部分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读书。我

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穿上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xīng xìng)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jié ji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

同窗共烛整整三载(zǎi zài),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回去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去世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sàn sǎn),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1】给短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1)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____________

(2)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_____________

【3】用“ ”在文中画出体现了民间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特点的句子。

【4】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故事有:《牛郎织女》《______》《梁山伯与祝英》《_______》。

12、阅读理解。

《白娘子》节选

许仙一听是卖金凤冠的,便三脚两步奔了出去,找到货郎。见珠宝串成的金凤冠,金光闪亮的,许仙越看越中意,便把它买下来,拿进房里,对白娘子说:“娘子,我给你买来一顶金凤冠,你戴上去试试,看看合适不合适。”

白娘子看看那金光闪亮的金凤冠,心里很欢喜,就让许仙把它戴到自己刚梳好的头上去。不料这金凤冠一戴到头上,就脱不下来了。它越箍越紧,越箍越紧……白娘子一时只觉得头重脑疼,眼前金星乱冒,便一头倒在地上昏过去了。

这飞来大祸,许仙哪里防得到啊!他急得双脚乱跳,慌忙奔出门去,要找货郎算帐。许仙奔到门口,货郎不在了,只见法海和尚横着青龙禅杖,挡在门外。原来那卖金凤冠的货郎就是法海和尚变的。自从许仙逃出了金山寺,法海和尚便满世界地寻找他,今天打听到他给儿子办满月酒,就用金钵变顶金凤冠,自己化成货郎,上门来叫卖。这时,法海和尚见许仙气急败坏地奔出来,面色都变青了,料想已经上了圈套,就冲着他嘿嘿一阵冷笑:“施主,好言好语你不听,今天我到你家里收妖来了!”

说着,便大踏步闯进房里来,许仙要拦也拦不住。法海朝白娘子头上吹口气,金凤冠就变成金钵。金钵射出万道金光,把白娘子团团罩住。

(《快乐读书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中意:_________________

气急败坏: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①《_________》《白娘子》《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②这个民间故事写了五件和白娘子有关的事情,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过端午——__________——__________——金凤冠——雷锋塔倒

【3】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①白娘子被抓走的这一天是哪一天?许仙为什么要给白娘子买金凤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法海和尚是真心要帮许仙吗?有什么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娘子》的结尾写道:“湖底朝了天,法海东躲西藏,找不着一个稳当的地方。最后,他看见螃蟹的肚脐下有一丝缝隙,便一头钻了进去。螃蟹把肚脐一缩,法海就关在里面了。”据说至今人们还能在螃蟹壳里看到缩成一团的老法海哩。你认为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人们要编出这样的故事结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父爱之舟》选段

我唯一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过榜。我又要去报考无锡师范了。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作旅店和饭店,节省了食宿费。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1】以上选段中,在作者的梦里出现了与父亲有关的难忘场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只小船上承载着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请认真读读以上选段,把能体现父亲爱我的一些细节描写用“﹏﹏﹏”勾画下来(至少勾画三处)。

【3】“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你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载着父爱的小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为什么以“……醒来,枕边一片湿。”来结尾,你觉得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民间故事《无意井》选段,回答问题。

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人皮发焦,周声又到山上采药。他带的水早就喝完,正准备回家,突然发现山坡上躺着个人,跑过去一看,是个过路的讨饭老汉。他知道必须先弄点水使老汉苏醒过来。可这山坡上哪有水呢?只有到山下去找了。他把老汉抱到一片平地上,刚一转身,发现身旁不远处有一口水井,周声赶忙过去,取下随身带的葫芦头,装满了水,他喝了一口,清凉甘甜,十分解渴。便一口一口地喂老汉喝。不一会儿老汉醒了过来,他又掏出一块玉米饼子递给老汉,老汉三口两口吃完,又喝了几口水,慢慢坐了起来,对救命恩人千谢万谢。周声接过水葫芦,回身准备再灌一葫芦,可那口井不见了。周声觉得很是奇怪。

1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也会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子:________

2选段中加点的词语“一口一口”和“三口两口”有什么区别?作者这样准确地选用词语表现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主要写了____________,从中我感受到周声是个_______的人。

15、阅读下面两个片段,完成习题。

[甲]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乙]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1】[甲]段选自课文《______》,[乙]段选自课文《_________》。

【2】甲段中加点的“它”在文中具体指:____。[乙]段中加点的“它”在文中具体指:____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中,作者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揭示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B.[乙]段中,“母亲的力量”实际上是指生活中遇到的批评、挫折、困难等,“警告的力量”是指鼓励、表扬、奖励等。

C.[甲]段主要写父亲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乙]段主要写母亲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

【4】读了[甲]段,我认为应该做这样的人:_____。读了[乙]段,我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时常得到这样的提醒:_______

16、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越州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外出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她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杭州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杭州念书的书生梁山伯,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就义结金兰,一同前往杭州。

②在杭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每天,她都和梁山伯一起读书、学习,非常开心。后来,祝英台被梁山伯的博学折服了,喜欢上了梁山伯。梁山伯也很喜欢好学的祝英台,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好。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③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西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了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

④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伤心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⑤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时,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一见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影不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画“ ”句子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时,他们会说些什么?还会有什么动作?请你展开想象,将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体会到民间故事想象奇特的特点。

17、少年英雄王二小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拨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 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了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1】下列句子没有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二小心里根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

B.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

C.鲜血染红了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2】本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赞扬了王二小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3】文中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你觉得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

 

18、课内阅读。

搭石(节选)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理所当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带有“然”字的四字词语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1自然段描写了山里人走搭石的两个情景,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乡亲们把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表现了乡亲们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词语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第2自然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言,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B.作者用一排排搭石比喻乡亲们,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C.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感动了搭石,搭石也具有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D.搭石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作者借搭石表达了对淳朴的故

19、阅读

千金一诺

真爱的方式有许多种,实现诺言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8岁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我的姐姐当时正读初中,她是个很美的姑娘,亲戚们因此很宽爱地。春节前,从广州出差回来的姑姑给她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作为新年的礼物。在我饱含羡慕甚至是嫉妒的目光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急切地盼着新年的到来。

可是就在腊月ニ十九那天,邻居大哥的女朋友第一次上门做客,仓促之下,伯父伯母没有准备好给她的礼物。正在他们手足无措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于是促成了一桩美满的婚事。

晚上,伯父来到我家,连连道谢并送来了买衣服的钱,父亲执意不收。送走了伯父,他喝住了正幸灾乐祸挖苦姐姐的我,然后安慰姐姐并答应新年那天定让她穿上新衣服。姐姐不理睬父亲,躲在母亲怀里委屈地哭个不停。

那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的工资不足100,家中的经济一点儿也不富裕,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偏僻小城里根本买不到那样漂亮的衣服。所以姐姐认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父亲一大早就拿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赶北京的长途汽车,西单、东单、王府井、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业市场后终于买到了和姑姑送的样式、颜色都一样的上衣。

在黄昏的幕色中,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把衣服放到满脸惊诧的姐没有说一句话。

看着母亲给父亲清洗、包扎挤车碰破的手臂,我问:“爸爸,为什么一定去买衣服?”父亲轻轻抚摸着我的头,淡淡地说了一向:“让姐姐过个愉快的年呀。

泪水渐渐遮住了我的視线,一种深厚无比的爱意沿着父亲的手指抵达幼小心灵的最深处。

1题目千金一诺让人想到了许多关于诚信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题千金一诺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内容,你能用一些词语或句子概括父亲的形象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数字上算一算,姐姐的新衣服花掉了全家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你觉得值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句子长廊。

1.水流抚摸着我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改写句子)

2.这时候的科罗西已失去了理智,抄起一个墨水瓶狠狠朝弗朗蒂的脑袋上砸过去。(仿写连动句)

3.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感紧紧地抓住了我。(缩句)

4.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改为陈述句)

 

21、按要求完成句子。

(1)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应该会有钱。(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缩句)

____________

(4)倘若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又怎斗得他过?(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给出的情景,补充写出校园的静态之美。

放学后,校园恢复了宁静。 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写一写。

(1)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2)小老虎在林间玩耍。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解释下列词语。

混为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嘲热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稽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然无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怒发冲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