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重庆市专用,2024年新题型)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受

B. 项王自不得脱   度:估计

C. 愿为诸君战,必三胜之   快:快速

D. 不愧于心乎   独:难道

2、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古代的“及笄jī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指称的年龄分别是:(  

A.15岁、20岁、30岁、40岁、60岁

B.女子15岁、男子20岁、50岁、60岁、70岁

C.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60岁

D.13岁、20岁、30岁、50岁、60岁

3、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B.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C.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是“车轮上的市长”,牺牲在赴基层调研的路上。他从不哗众取宠,从不邀功请赏,最突出的一个特质就是无私,像阳光一样透亮。

②人无完人,孰能无过!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而不校,没有积极改正的态度,这样的人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③我市开展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要求全市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曲突徙薪,全面排查整治火灾事故隐患,确保城市消防安全。

④这套丛书可以说是集实用、系统、权威于一体,不仅能够让读者得鱼忘筌,更能带给读者一种前所未有的美的享受。

⑤几十年来,我就这么不间断地看书买书,只是一个读书人而已,却有幸得了“藏书家”的不虞之誉,真是愧不敢当啊!

⑥近年来,基层检察机关在查办括囊守禄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过程中,普遍感到追赃难度大,赃款赃物追缴率低。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综艺节目《中华百家姓》用姓氏做纽带,以亲情和地缘的家族文化为载体,激活了全体华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共同情感。

B. 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中国首次以阅兵这种特殊的形式来纪念,源于抗战胜利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国要历史地位所决定。

C. 我国交通部拟于今年出台更为严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继续加大对开车使用手机的处罚,以期尽快纠正这一驾车恶习。

D. 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赴东北三省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会到场敬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多则10万人以上。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届时,我们将以国之名义沉痛祭悼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活动的主场地将设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所在地便是曾经的“万人坑”丛葬地遗址。

材料二:

记者: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国家公祭活动?

张宪文:南京大屠杀绝非南京一城一地之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这些遇难者,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牺牲。国家设立公祭日,决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和宣传,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凝聚起国家、民族的信念和力量。

记者:中国这次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宪文:为重大民族灾难设立公祭日属于国际惯例。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三大惨案之一,也是民族灾难,人类浩劫。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纪念活动不仅应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更应该上升到国际层面,在国际上明文设立纪念日。

(节选自2014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第2版《以国之名祈愿和平》)

【注】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材料三:

【外联网2017年12月13日电】外媒关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日媒报道仅称“南京事件”。

法新社报道指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忧虑的纪念日之一。

路透社引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发言: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新加坡《海峡时批》关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入报道百岁幸存者管光镜的故事。

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来自各界的500余人,向80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并献上白色玫瑰。  

韩联社称,中国选择在国家公祭日这天邀请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可能是为了在日本歪曲历史问题上,力争捍卫正义立场,实现中韩合作。

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

日本NHIK新闻网、朝日新间等虽有报道,但都将此次纪念活动称为“南京事件”80周年,只有每日新闻社提及了“南京大屠杀”一词。

材料四:

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界和平”的决心。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2日社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国际惯例、他国做法等角度说明了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并对我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具体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B. 材料二张宪文认为:对设立公祭日的解读应由灾难本身上升到国家民族高度,上升到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的高度。

C. 材料三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密切关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并大力支持中方立场。

D. 材料四“以国之名”呼吁中华儿女和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一起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是访谈,材料四是评论,它们均属于新闻体裁,因而也具有新闻真实性、生动性、准确性三大特征。

B. 四则材料虽都以直接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中心事件,但写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C. 各则材料或隐或显,均有对日本政府隐瞒事实、歪曲历史的批判和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

D. 由材料可知,从首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至今,已历经四个公祭日,此项举措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3综合四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无题》中写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与荀子《劝学》中“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相反,《爱莲说》中赞美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灭亡之因时说,若六国当年能善待人民,“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贫妇的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繁重的赋税,寄寓了作者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

(2)《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失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落木之声,江涌之状,也借景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意。

(3)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

(2)《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

(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名言:“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两句诗运用“黄鹤”和“猿猱”来进行夸张和侧面烘托,把崇山峻岭、峭壁峻岩间的蜀道写得惊心动魄,令人望而生畏。

(3)《出师表》中表明作者身为一介布衣时的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鹤警露[注]

[唐] 陈季

南国商飙动,东皋野鹤鸣。

溪松寒暂宿,露草滴还惊。

欲有高飞意,空闻召侣情。

风间传藻质,月下引清声。

未假抟扶势,焉知羽翼轻。

吾君开太液,愿得应皇明。

(注)《鹤警露》:此诗是作者应科举时所作的试律诗。“鹤警露”,此题语出晋周处《风土记》:“鸣鹤戒露,此鸟性警,至八月白露降,流于草上,滴滴有声,因即高鸣相警,移徙所宿处,虑有变害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试律诗,咏物兼自况,诗人在对野鹤的描写中,也委婉表现了自己的才情与理想、忐忑与期待。

B.野鹤暂时停宿在溪边的松树之上,惊落了草叶上的滴滴露水,这具体展现题目中“鹤警露”的情景。

C.“欲”“空”二句,一呼一应,揭示了野鹤志存高远的豪迈与无伴同行的孤独相交织的复杂情感。

D.在结尾,诗人歌颂君王,同时也表达了得第折桂、为君王效力的渴望,体现了试律诗的内容特点。

【2】“未假抟扶势,焉知羽翼轻”使用了什么典故?有何好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桑中生李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见李核,欲持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焉,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①余浆:剩余的水。②李君:李先生。此指李树。③豚:猪。④行:不久。⑤翕赫:此指轰动。⑥滂沱:本指大雨,此指很多。

(文言知识)

“令”是个多义词:一、指“命令”,如“令右将军出征”。二、指“使”,上文“令我目愈”,意为使我眼疾痊愈。三、指“善”“美”,“令郎”是敬称对方的儿子;“令爱”是敬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敬称对方的父与母;“令兄”“令弟”是敬称对方之兄与弟。“令名”是指美好的名声。四、指“县官”。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禾:________;②去:________;③顾:_________;④乃:_________;⑤间: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因植焉。

②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③盲者得视。

3成语“好高骛远”中的“骛”,解释为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曾参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壑上面有了桥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的两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有所辨析,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