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展示厅。
(1)《北京的春节》 作者是__________,本文按照__________顺序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
(2)“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_______________过,从我脚边了_______________,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_______________了一日”《匆匆》这句话让我想起《长歌行》劝告人们珍惜时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富有哲理的语句时时激励着我们:“莫道君行早,____________”;“读书须用意,___________”。
2、按要求写词语。
(1)写近义词:
陡峭——( ) 凝聚——( ) 奇异——( )
藐视——( ) 崇高——( ) 端详——( )
(2)写反义词:
清爽——( ) 清晰——( ) 杰出——( )
优雅——( ) 严肃——( ) 沮丧——( )
3、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气________山河 全神________注
居高________下 斩钉________铁
横七________八 昂首________胸
4、把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括号里。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_
(2)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_____
(3)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_____
(4)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_____
5、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累又饿,心里想: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第一句话描写了荒岛的环境,由此我们会联想到成语______。第二句话是对鲁滨逊的______描写,从中可以读出他______的心情,我会用“( )”来安慰此时的鲁滨逊。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鸣蝉,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烘托。
B.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第七、八句描写的是旧店难寻的困惑。
7、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这首词补写完整。
【2】正确理解词语有助于理解整首词的意思。读这首词,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词有两个题目,分别是《西江月》和《夜行黄沙道中》。( )
(2)从“夜行黄沙道中”可以看出词人是在满是黄沙的路上行进的。( )
(3)从“蛙声” 可以知道,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色。( )
(4)在这首词中,作者写出了行进途中下雨心中的失望。( )
【3】阅读时,要善于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在这首词中,作者抓住“稻花香、蛙声、星、雨……”等,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词中哪种景物最吸引你?请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 ,清风 。稻花香里 ,听取 一片。
七八个 ,两三点 。旧时 社林边,路转溪桥 。
【1】将这首词补充完整。
【2】这首词描写了人们熟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________、桥等景物。
【3】选一选。(填序号)
(1)( )是词牌名,( )是题目,两者之间的标点符号是( )。
A.夜行黄沙道中 B.西江月
C.间隔号 D.顿号
(2)这是一首描写( )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A.草原风光 B.田园风光
C.城市风光 D.海边风光
【4】这首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 )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从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和一对反义词。
近义词:__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皮鞋匠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是__________,想象到的事物是___________。
【4】选文中,第②③句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5】贝多芬弹奏的音乐,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2020年春节,武汉 发新冠肺炎瘦情,疫情迅速蔓延全国,一时间形势严峻。一群勇敢者逆行而上,奔赴抗 前线,坚守一线,救死扶伤。这群人对医者仁心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蔓延(wàn) 奔赴(bēn) B.蔓延(màn) 奔赴(bèn)
C.蔓延(màn) 奔赴(bēn) D.蔓延(wàn) 奔赴(bèn)
【2】根据语境,在文中括号里填人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暴 议 B.爆 疫 C.曝 役 D.瀑 亦
【3】加点词语“诠释”的意思是( )
A.说明,解释 B.行动,表现 C.贡献,付出 D.表扬,奖励
【4】春节将至,武汉封城。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此时控制新冠病毒传播工作的紧迫性,正确的一项是( )
A.剑拔弩张 B.迫在眉睫 C.危在旦夕 D.忐忑不安
【5】有人给“白衣战士”写了一首赞美诗,填入横线上的字最恰当的是( )
白衣舍命 生死,院士挺身 险关。
A.赴 迎 B.惧 过 C.畏 克 D.迎 攻
【6】用两个四字词语形容逆行而上的医护工作者:________、________。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材料二】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即使保守推算,每年也最少倒掉两亿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同时,饥饿却仍然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全球每年有一万人因饥饿丧生,平均每6秒钟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死亡。
【1】从以上两则材料中,你发现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
【2】请就以上现象,你有什么建议?
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①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 )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成,(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在选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如果人们保护利用可再生资源,就可以_______;如果人们随意破坏,就可能______。
【3】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一是因为____________,二是因为____________。
13、阅读《桥》的片段,完成练习。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这个片段选自_________的《桥》。这篇文章是一篇__________。
【2】这个片段共有____个自然段。其中,第____至____自然段写的是在洪水中,老汉和小伙子都牺牲了。第____至____自然段写的是五天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原来老汉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
【3】根据第5题把这个片段分成两部分,用“‖”标记。
【4】划分部分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按逻辑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等,这个片段划分部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片段还刻画了老汉这个人物形象,从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老汉是个( )的人。
A.不徇私情
B.爱自己的孩子
【6】这篇文章在结尾才揭示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
14、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图说塑料”,读图后完成题目。
【1】仔细阅读,下面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可多选)
A.现代生活塑料无处不在,每年全球塑料袋的消耗数量达到五千亿个。
B.国务院办公厅曾发布“限塑令”,大大减少了一次性塑料的使用。现在绝大部分塑料制品都不是一次性的,大多是在循环使用。
C.人类垃圾大量流入大海,形成了“海洋垃圾带”,其中一次性塑料占了50%。
D.塑料的生产逐年增加,据统计,21世纪某一年生产的总量超过了20世纪的总和。
【2】图中的文字信息运用的常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梳理图中的信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就“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问题”向沂河小区的居民发出倡议。以小区居委会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提出好建议。
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父亲对我说:“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次,背着马草四处寻找买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轻人阻止父亲。(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题文)按要求写句子。
1.虽然他们都不免带有民族和历史的局限,但他们不计生死坚持信念的浩然正气,是我永远崇敬的。(用加点词语造句)
2.史德威得不到史可法的尸骸,就安葬了史可法的衣冠。(改为“把”字句)
3.一想到这里,我就感慨万分。(改为陈述句)
17、根据语境,填写与“说”有关的词语但不要出现“说”字。
伯牙内心想着高山时弹琴,锤子期__________________:“弹得好啊,我仿佛看到了巍峨高耸的大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锤子期__________________:“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
18、改为直接引述句。
1.老班长说 ,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房东太太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的不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战士们不是相继从悬崖往下跳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大禹治理了洪水。
_________________
②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生活需要
提示: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多种多样的元素。在你的生活中,你认为生活需要什么?请用具体的事例来说说。要能以细节打动读者。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书写工整,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