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历史兴趣小组要查阅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下列刊物中,他们首选的应该是( )
①、《青年杂志》 ②《民报》 ③《新青年》 ④《新华日报》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2、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下选项中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B.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
C.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西安事变——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三大政策是( )
①联俄、联共 ②扶助农工 ③民族、民权 ④平均地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4、如图所示,图1、图2分别是1955年、1957年《人民画报》的年度封面照片。图3是纪念雷锋图片,这些图片最能体现出(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B.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
C.我国钢铁制造业已经领先世界
D.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5、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不仅让人回味无穷,而且令人热血沸腾。“四个全面”是指( )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B. 全面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反腐倡廉
6、“文革十年动乱”是指( )
A.1956年-1966年
B.1965年-1966年
C.1966年-1976年
D.1967年-1977年
7、林则徐在寄语某历史人物时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然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与材料中的“君”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关天培勇抗英军
D.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8、“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这里的“新的革命力量”指的是( )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9、下图反映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关于各阶段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①阶段,民族工业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产生
B.②阶段,李鸿章等人提出“实业救国”口号
C.③阶段,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黄金时代”
D.④阶段,日寇侵略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0、“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山乡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光绪初年,大良北关办起怡和昌机器缫丝厂……其后,大良的顺成昌等缫丝厂相继开办。”这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B.闭关锁国的国策被废除
C.机器缫丝提高了生丝的品质 D.缫丝厂的生丝畅销海外
11、下列图片所体现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A.列强侵略
B.思想解放
C.近代改革
D.革命团体
12、《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突出表现在
A.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
C.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13、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积极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庶民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4、原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招办斯大林模式
D.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5、小明准备利用假期前往军旗升起的地方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参观,他应该选择( )
A.南昌、瑞金 B.北京、南京 C.武昌、上海 D.井冈山、长沙
16、下列条约不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是( )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英《天津条约》
D.中英《南京条约》
17、13世纪后的西欧,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与雇主形成( )
A.雇佣关系
B.封建关系
C.农奴关系
D.利益关系
18、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 结束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B. 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D. 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1950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里的“邻人”是指( )
A.苏联
B.朝鲜
C.越南
D.蒙古
20、19世纪下半期,洋务派为了“自强”而创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下列不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是。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汉阳铁厂
21、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共做出决策、砥砺前行的盛会。中共十九大指出,把______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2、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大军千里挺进___________,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1948年到1949年,经过___________决战,歼灭和改编 国民党军队共150多万人,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
23、________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________译述《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24、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____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____领导科研团队在极其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由于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5、影响: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________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6、观察图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请将对应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方框内______。
图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A.五四运动爆发地 B.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在地
27、政治、经济方面
(1)目的:巩固_______,争取抗战胜利。
(2)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______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3)结果: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意义:敌后战场与__________相互配合,构成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28、下图是______创建于_____年
29、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1)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
(2)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
(3)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的事件是________
(4)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首先进攻的解放区是________
30、1940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在______的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史称“百团大战”;______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1、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史是一个政党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探索历程,探究下列问题。
(1)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什么转变?标志着什么制度在我国建立?
(2)改革开放先从农村开始,率先实行改革的是安徽的什么地方?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在哪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理论是谁提出的?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
(5)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3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四次侵略战争和三大不平等条约,并列举两位为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而牺牲的民族英雄。
33、回眸过去,我们硕果累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不断探索,并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60多年来,在新中国的各条战线上都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请列举出共和国发展史上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至少三位),他们身上的哪些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2)1980年,这里仅是3万多人的边陲小镇,此后它以罕有的建设速度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成为中国最令人瞩目的新生城市。这个“一夜崛起之城”指的是哪里?你认为他能够迅速崛起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至少答出2点)?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实行了哪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4)实现现代化,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科技应该先发展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教育,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答出2点)?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打破封建思想的禁锢,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什么。概括戊戌变法是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
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乃至礼仪、服饰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