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转折”体现在( )。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党的工作中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2、19世纪下半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下列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企业的是( )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湖北织布局 D.汉阳铁厂
3、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作者认为( )
A.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
B.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D.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4、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共同目的是
A.解放农村生产力
B.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C.消灭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D.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
5、在新中国的某个时期,农村出现了“上工人喊工,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中国好比巨龙,英国好比臭虫,巨龙一日千里,臭虫爬也爬不动。”这个言论可能出现在(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 “大跃进”运动时期
7、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袁隆平荣获了“共和国勋章”。下列成就属于袁隆平的是
A.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B.研制人造地球卫星
C.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合成出双氢青蒿素
8、“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材料中“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的主要原因是( )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
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
③洋务运动的刺激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1905年,一位革命者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B.中国国民党
C.兴中会
D.光复会
10、《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C.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D.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1、“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送去了一份不堪忍受的礼物,从此中国政府完全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材料中“给中国送去的不堪忍受的礼物”是指
A.《辛丑条约》 B.德国划山东为“势力范围”
C.《马关条约》 D.英国要求“五口通商”
12、将五四运动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最主要依据是
A. 社会性质的改变
B. 革命任务的改变
C. 领导阶级的改变
D. 革命性质的改变
13、以下对应关系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C.抗美援朝——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14、“会议室房顶中央吊着一盏煤油灯,房中间放一长条桌子,开会时代表们就是围坐在这张桌子前。会场十分狭小,却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5、下表是变法维新运动期间陕西维新人士的活动情况表。据此可知,变法维新运动( )
人物 | 活动 |
刘光菁 | 先后创立时务斋.励学斋,研讨西方国家富强之道和本国现状 |
魏光焘等 | 设立格致学堂,筹备陕西中学堂、武备学堂 |
阎培棠等 | 创办《广通报》,宣传废八股、兴学校.倡商等维新思想和主张 |
A.促进了思想启蒙
B.提倡民主与科学
C.维护了清朝统治
D.得到全社会支持
16、北伐战争初期叶挺率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湖战场主力被基本消灭的军阀是( )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
A.吴佩孚
B.张作霖
C.陆荣廷
D.孙传芳
17、下列对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重大成就②但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④八大以后,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8、英国《金融时报》称:“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二次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A.邓小平南方讲话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上海浦东
D.中共“十三大”召开
19、王林茂曾经说过:“19世纪60年代以来,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主流的时候,处于内外交困的清政府在古老的封建主体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列车”,据此判断,王林茂评价的是我国近代史的那次近代化探索(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20、1897-1898年,维新派在全国各地新创办了《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达90余种。维新派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发展新闻产业
B.宣传维新思想
C.管控国内舆情
D.培养维新人才
21、到1956年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政策。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2、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____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______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3、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________建立: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_”交接入列。
24、上书变法
(1)时间:1894年。
(2)上书内容: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_______,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
(3)结果:遭到拒绝。
(4)收获: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_______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5、_______________提出了三民主义,_______________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
26、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______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制度。
2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________________;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________________,班列六部之首。
2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从上海转移到______的一艘游船上,并由此诞生了“红船精神”。
29、____________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____________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0、请写出下面图片中的人物的名字和他们的美称。
(1)图1:姓名: ;美称: 。
(2)图2:姓名: ;美称: 。
(3)图3:姓名: ;美称: 。
(4)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争名称 | 主要事件 | 主要条约 |
鸦片战争 |
| ①_________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火烧②_________ | 《北京条约》 |
③________战争 | 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④_______壮烈殉国 | 《马关条约》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⑤___________ |
(1)依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提示完成填空。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摘自裴钰《改变中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为挽救中国而进行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历史事件。
32、我国的首都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19世纪中期列强在此犯下的滔天罪行1例。19世纪末哪一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写出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举出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人物一位。
(3)写出军阀割据时期北京政府的控制者。
(4)写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的事件。写出在这个事件中率先挺身而出,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行径的主力军。
(5)综合上述史实,谈谈你的感悟。
3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人民政府开展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有何历史意义?(2分)
(2)概括指出1953—1956年底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历史性的巨变?
(3)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这个通知所说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指什么体制?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改革有何意义?
34、人物年谱实际上是社会和经济的缩影,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反映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广阔场景。以下四则材料是八年级(9)班同学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制作的年谱片段:
材料一 1921年28岁7月23日至8月初,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周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二 1945年52岁4月,出席在延安召开的会议,被选举为中共中央主席。
材料三 1945年52岁8月,作为主要成员,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材料四 1949年56岁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0月1日,主持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这些材料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年谱片段?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所说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上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中所说的“较量”是指什么事件?在较量的过程中,国共两党签订了什么文件?
(4)与材料四相关的重大战役是什么?这一重大战役的胜利成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