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舟山市初二上学期三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2020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历经160年漂泊的马首铜像回归“故里”。马首铜像是在哪次战争中流失的(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是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 《天朝天亩制度》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资政新篇》   D. 《革命军》

4、我国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土地(     

A.从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

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5、“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

①激励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④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6、若以“富起来”为主题宣传新中国建设的成就,下列可选择的事件是

A.土地改革

B.“一化三改”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浦东开发

7、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是

A.重内轻外

B.崇武尚文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8、它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变人治为法治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替代文中“它”最恰当的是

A. 中国同盟会

B. 武昌起义

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 中华民国

9、“1956年7月13日,一辆崭新的深绿色汽车驶出装配车间。万余名工人夹道欢迎,庆祝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了。”材料中“解放牌”汽车是什么时期间制造出来的(     

A.抗美援朝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大改造

D.第一个五年计划

10、文艺复兴时期,教堂里面的绘画和广场上的雕刻主题是宗教,表现的往往却是真实的人生,一些以朝圣或形容神迹为主题的故事,其中又隐含了许多为了信仰而不惜挑战权威的故事。这说明文艺复兴(     

A.否定天主教会权威

B.推动了信仰的自由

C.追求人的自身价值

D.恢复古典传统文化

11、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内容是

①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

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③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建立人民公社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实行赎买政策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3、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报道:“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很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毫无疑问,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希望是

A.打倒列强

B.一致抗日

C.和平建国

D.土地改革

14、民国成立后,社会各界倡导推行民主政治,都想把西方的议会政治移植于中国,促进了政党的发展。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兴中会成立

B.强学会创办

C.同盟会建立

D.国民党组建

15、在当今的节日体系中,有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大家十分熟悉的节日。这些节日的内涵都与以下的哪一主题相关(     

A.社会近代化的实践

B.传统文化传承延续

C.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D.社会生活崇洋趋新

16、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军工企业,它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江南制造总局

17、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战略转移”是指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18、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材料中的“上海一隅之抵抗”是指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枣宜会战

19、如图中,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有关这一名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指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C.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D.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978年,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巴中粮食生产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市各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交够国家的,剩余是自己的”的政策激励下,巴中粮食生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1978年,巴中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25:65万亩,总产量98.56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3.3%和1.73倍,基本保障了城乡居民口粮供应。这段材料表明1978年巴中粮食生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的原因是(     

①改革开放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②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③“交够国家的,剩余是自己的”的政策激励

④农业生产合作化使农民翻了身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填空题:

1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是   ;黄海海战中,他率致远舰与日舰激战,最后与全舰官兵壮烈殉国,他是

2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让给英国:《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澎湖列岛给日本。

3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   ,揭开变法序幕。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的   取得胜利,史称辛亥革命

 

22、______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1911年10月10日,______起义爆发。

23、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____”的伟大构想;香港、____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4、(题文)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________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________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25、评价:积极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性质:___________

局限性: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26、如下图人物是____,他领导了____,他一共领导了____次此项运动,是反对____的殖民统治。意义是____

27、完成下表

2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______和国民党领导的______

29、识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下列地点的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军旗升起的地方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2)据图指出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有何特点。

30、请写出与下列信息相对应的历史知识。

(1)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 ______ 》。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并放火烧毁的皇家园林是 ______

(3)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______

(4)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条约:《 ______ 》。

(5)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场胜利是 ______

(6)解放战争中,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请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32、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有哪些?

33、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第一个100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中日两国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却多次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材料二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今日得以昭雪。”

材料三  抗日战争,艰苦卓绝: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抗战的艰苦历程昭示我们,爱国主义是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材料四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出席“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战争的名称?这场战争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对西方国家又带来了什么效应?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十年”和“东北十四年的大耻”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战胜利原因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并各举一例战例说明材料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英勇抗战”。

(4)结合材料四,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战争罪行的行径,你认为如何才能健康发展中日关系?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