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有点迫不急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
2.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从新誉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 )( )
3.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厉我。( )
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津津有味。
B.晚自习课上,老师又教了我们一种思路,千方百计地将这道题做了一遍。
C.我们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袖手旁观是不能得到知识的。
D.李琪经常为孤寡老人做好事,他的事迹真是举世闻名。
3、下列四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便宜 方便 便条
B.削弱 剥削 削减
C.着装 着陆 着火
D.出差 差错 差别
4、下面这些部件可以组成什么汉字?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亩 久( ) (2)勿 日( )
5、根据课内外积累填空。
(1)那雪白的_______,那全身的__________,那________的长喙,那________的脚,__________,减之一分则嫌短,__________则嫌白,黛之一忽__________。
(2)《将相和》一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
(3)《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我还知道另外三个民间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莫等闲,____________,空悲切。
(5)红日初升,___________ 。河出伏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鳞爪飞扬。乳虎啸谷,_______________。
6、阅读题目并填空。
年少时,我们不可虚度光阴,正如岳飞所言“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句子。
(1)______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 《乞巧》 )
(2)空山新雨后,_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8、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语吗?
( )的小草 ( )的柳树
( )的树林 ( )的高山
9、课内阅读。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说一说“不教一日闲过”的意思。
2.最后一句话中的“顽石”用来比喻 ;“滴水穿石”的精神指的是 的精神。
3.根据这段话的内容,完成表格。
人名 | 成就 | “滴水穿石”精神的表现 |
李时珍
|
|
|
爱迪生
|
|
|
齐白石
|
|
|
4.作者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个人的例子,他们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0、一双旧军鞋
这是个彩霞满天的傍晚。一位公安干警来到街上的一家修鞋店,问道:“师傅,上个星期是不是有位高个子的干警来这儿修过鞋?”
鞋匠端(详、祥)着眼前的这位干警,迟疑了一下说:“莫非你是替他取鞋的吧?”
“是的,我是他的所长,请问要付多少钱?”
鞋匠漫不经心地从柜台最下层取出那双已修好的旧军鞋。他随口说道:“你就付三块钱吧。”
所长付过钱,当他要接过鞋匠递给他的那双鞋时,双手不住地颤抖。
“你……你怎么啦?”鞋匠吃惊地问道。
“一位多好的干警啊!”所长沉痛地说,“上个星期,在一次执行‘严打’任务时,几个歹徒被我们公安干警围困在一间(仑、仓)库里,他奋不顾身地带头冲了进去,与歹徒展开了(搏、博)斗。就在这时,一个丧心病狂的歹徒引(暴、爆)了一捆炸药,歹徒被炸死了,他却不幸失去了双脚……”
“啊---”鞋匠张大了嘴巴,呆住了。
所长用低沉的声音接着说:“这双鞋他已经用不着了,他特意让我把钱还给你,谢谢了。”说完,大步走了。
鞋匠望着这双旧军鞋,俯下身子,拿出鞋油把它擦得乌黑发亮。
鞋匠恭恭敬敬地把这双旧军鞋放在柜台的最上层。他久久地凝视着,觉得只有这双鞋,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字,把不正确的画去。
【2】从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注视----(___________) 犹豫----(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文中与“鞋匠漫不经心地从柜台最下层取出那双已修好的旧军鞋”相照应的句子。
【4】“鞋匠恭恭敬敬地把这双旧军鞋放在柜台的最上层。他久久地凝视着,觉得只有这双鞋,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此时鞋匠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 ”画出短文中最让你感动的一处语句,再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这篇短文后,对公安干警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父亲的画面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我甚至觉得父亲成为我童年的代名词,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是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质的内衣。当父亲看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母亲一直到今天,还常说我小时候会装,她只要轻轻打我一下,我就抽搐个不停,且装作不上来气的样子,害得父亲跟她大吵。
确实,小时候父亲跟我是一国,这当中甚至连母亲都没有置身之处。我们父子常出去逛街,带回一包又一包的玩具,且在离家半条街外下三轮车,免得母亲说浪费。
父亲五十一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八十二岁的老母亲,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便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了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的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斥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オ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オ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也清晰地看见他的手臂上有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选文有删改)
【1】短文一共描述了五个与父亲有关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2】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常常陪我去买玩具,是因为他自己也很喜欢玩。
B.老母亲在看父亲照片时,埋怨父亲太宠我,对父亲的去世毫不伤心。
C.父亲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是为了让蚊子临死前痛快一番。
D.作者在回忆与父亲快乐的往事时,流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3】浓厚的感情藏在字里行间,品读文中画“﹏﹏﹏”的句子,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父亲成为我童年的代名词,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你仔细阅读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母亲的短信
①夜色迈着她那轻盈的步伐,悄然来到了这座宁静祥和的海滨小城,喧嚣的街市缓缓地停息了它那特有的声响,就像渐行渐远的钢琴曲一般——清澈、空明。晚饭后,我习惯性地打开电视,搜索自己钟爱的电视剧,母亲则在一旁拿着手机不停地翻找着什么。
②窗外微微有些凉意,丝丝滑滑地从脸边拂过,好像是在跟你窃窃私语,又似乎是在诉说着一个深藏多年的动人故事。
③“妈,你在找什么呢?”我一边搜着频道,一边问道。“噢,删短信呢,空间快满了……可看来看去都是有用的(短信)……”母亲没有抬头,继续翻看着那一条条尘封的短信,屏幕的光亮映照在她的脸上,她的眼睛显得格外的闪亮迷人。
④“不会吧,你的手机有500多条内存呢,总不会都是有用的吧……要不我帮你看看?”我放下手中的遥控器看着母亲,只见她仍在默默地阅读着短信,仿佛那里埋藏着幸福,埋藏着无数美好的回忆。
⑤“噢,不了,还是我自己来吧……”母亲还没有说完,她的手机便早已被我“夺”了过来。母亲并没有说什么,因为她最了解她的孩子,了解他的性格,了解他的好奇心,了解他的一切。
⑥窗外的枝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为一个爱的故事而感动而哭泣,透过和缓绵绵的晚风,我听见了老树的呼吸。我拿着母亲的手机仔细地翻看着。我惊呆了,500多条短信的发件人竟然会是同一人。霎时间,感动、温暖、惊愕、动容全都交织在了一起。
⑦“这些都是以前你在学校时发给我的,我一直都没有舍得删掉。”母亲接过手机说道,“这是你发给我的第一条短信,是问我你的学号是多少的;这一条是你第一天军训完后发给我的;还有着一条是你国庆回家途中发给我的……”母亲如数家珍地向我讲述着我发给她的每一条短信,每一条都是那么深刻,每一条都是那么清晰。
⑧窗外的风大了起来,远处传来一连串蛐蛐的鸣叫声,好似一位母亲正在召唤她那在外贪玩的孩子。
⑨我不由得拿起自己的手机翻看着,那些当初发给母亲和母亲发给我的短信大多都已荡然无存。只有母亲还能够完整地保存着两年前的曾经。当我们怀着儿时的理想在青春的舞台上奋力拼搏的时候,我们获得了许多,也遗弃了许多。而母亲则一直站在我们身后,默默地为我们捡起那些被我们忘记的过去。
⑩那天晚上,我什么也没有做,默默地和母亲一起翻看着那一条条似曾相识的短信,分享着幸福,分享着欢乐,分享着呼啸而过的青春。
【1】以下是同学们对第⑤自然段中“夺”字的理解,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很蛮横无理。
B.“我”对母亲手机里的短信很好奇。
C.“我”不尊重母亲。
D.“我”想帮助母亲删掉没有用的短信。
【2】第⑥自然段中,“我惊呆了”是因为:( )
A.母亲手机里的500多条短信真的都有用。
B.母亲舍不得删掉有用的短信。
C.母亲手机里的短信并没有什么用。
D.500多条短信的发件人竟然都是“我”。
【3】下列表述中,对第⑦自然段划线部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对“我”发给她的每一条短信都非常熟悉。
B.母亲把“我”发给她的每一条短信都当成珍宝。
C.母亲的记性特别好,能够记住“我”发给她的每一条短信的内容。
D.从母亲如数家珍的讲述中,能够感受到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4】下面对第⑨自然段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没有完整保存母亲发给“我”的短信。
B.只有母亲能够完整保存孩子的过去。
C.我们在青春舞台上拼搏的时候有收获,有遗弃。
D.我们在青春舞台上拼搏时遗弃许多,母亲默默地为我们保存过去。
【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母亲的短信》是一个“动人故事”,动人之处在于母亲为“我”保存500多条短信。
B.《母亲的短信》是一个“爱的故事”,母爱博大、深厚,500多条短信胜过千言万语。
C.《母亲的短信》是一个“悔的故事”,“我”很后悔删掉当初“我”和母亲之间互发的短信。
D.《母亲的短信》是一个“温暖故事”,“我”和母亲一起翻看一条条似曾相识的短信,互相分享,彼此温暖。
13、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盐
①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离子和钠离子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氯离子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和合成胃酸等生理作用。钠离子在人体水量恒定上起主要调节作用,钠多则水也多,钠少水也相应减少。因此盐摄入过多时可能发生水肿,过少时可能引起脱水。
②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成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结果秋田县居民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秋田县成为日本有名的短命县。
③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研究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也就是说,人体内盐分多了,对水分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导致血管内血浆容量增加,最终引发高血压。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蛋白质Racl在摄取盐分过多导致高血压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果开发出抑制Racl的药物,就能够治疗因摄取盐分过多而导致的高血压。
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以5克为宜,不宜超过6克。事实上,人们的盐摄入量往往高于此推荐值。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盐9.7克,农村居民为11.1克,并且中老年群体盐摄入量明显高于青少年。
⑤减少盐的摄入( )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感病风险,( )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由此可见,对于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患者,限制盐摄入量要比多吃蛋白质和不吃肥肉等更有效。
⑥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将盐摄入量从每天的9~12克减少到5~6克,血压会有明显的降低。通过这种方式所达到的降压效果等同于口服降压药的效果。
⑦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首先对每天的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一般而言,20毫升酱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含有约1.5克盐。如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料时,应按比例减少相应的盐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不吃或少吃成莱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品等食物。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蔬菜中的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笳等和水果中的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钾。
⑧如何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呢?请记住,少吃盐永远是你的健康之道。
【1】在第⑤自然段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下面这句话应放在第________自然段的开头。
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地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
【3】这篇文章介绍了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有着密切的关系。盐摄入过多时,可能发生________,也会引起________等疾病;盐摄入过少时,又可能引起________。
【4】文章第②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没有( )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5】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盐能使人体“水化”,盐摄入过多会导致血管内血浆容量增加,最终引发高血压。(______)
(2)“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一句中的“尽量”一词可以删去。(______)
(3)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减少盐的摄入量所达到的降压效果不如口服降压药的效果。(______)
(4)文章第⑦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减少盐的摄入量的方法。(______)
14、阅读
鸟的天堂(节选)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了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____、____、___三个方面入手,细致刻画了大榕树的长势和形态。
【2】文中画“——”的句子中“颤动”是指_____,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______
【3】“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主要体现在(1)______(2) ______。
【4】“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
1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祖父的园子(节选)
花开了,就像 似的。鸟飞了,就像 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选择合适的短语填在选段中的横线上。(填序号)
A.在天上逛 B.睡醒了
【2】“蝴蝶随意地飞”中“随意”的意思是________。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
【3】选段主要是围绕哪两句话写的?用“﹏﹏”画出来。选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写出了园中万物 的情态。
【4】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自由快乐的。
B.祖父不去管理自己的园子,任由里面的生物随便生长和活动。
C.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园子里的生物上,表达了对祖父的园子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D.这段话运用充满孩子气和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了出来。
【5】园子里还会有什么景象?用“ ……愿意……就……”的句式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课文片段。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wáng huáng)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如,蓬(péng féng)莱瑶台、武陵春*。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fú fó)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我能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剔”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2】选择括号内正确的读音,打“√”。
【3】造句。
不但……还……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排比句。
【5】我知道画直线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
【6】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风景名胜_______: A、超过 B、优美的地方 C、能担任,能承受
(2)举世闻名_______:A、用鼻子嗅 B、知道 C、有名望
(3)武陵春色_______:A、情景,景象 B、颜色 C、脸上表现的神情
【7】本文是从_________ 、 _________ 和_________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中_________方面写得最详细。
【8】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 训)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 娇 骄)健,四肢(轻 清 青)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 拢 垅)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晾)。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 座)着,(像 象)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 瓜)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选出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2】松鼠不是肉食动物的原因。
____________
【3】松鼠最不像四足兽的原因。
____________
【4】松鼠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一张借条
李金印
①那年的我。正值十八岁,看着身边的同龄人因为报学经商,腰包鼓起时,我跃跃欲试,也想放弃学业,加入赚钱的行列。
②我的想法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他说,无论将来做什么,等把学上完再说。那时的我怎么会听他的劝呢。顾不得他顿足捶胸,也不去管他唉声叹气,我毅然离开了学校。可是经商谈何容易。首先是本钱的问题,我手中没有半点积蓄,只好去借,跟那些要好的哥们儿去借。
③我从未这样低三下四过,可我仍没有借到一毛钱。那些平时把义气挂在嘴边的哥们儿。无一例外地拒绝了我。是的,借钱给一个对经商一窍不通的人,不亚于把钱投入大海。
④有一个人却心甘情愿把钱投入大海,那就是父亲。当他把那两万块钱拍到桌子上时,我除了喜悦,还有惊愕。
⑤父亲沉着脸说:“打个借条给我,一年后的今天,你挣了钱,还我,如果还不上,你就听从我的安排!”
⑥也许父亲早就料定了我不会成功。还不到一年,两万块钱被我挥霍一空。父亲没有责备我,虽然这些钱,是父亲半生的积蓄。
⑦父亲说:“现在,你该听我的了!”“嗯。”我惴惴地答应。“我叫你回学校念书!”听了父亲的这个简单的要求,我感到无地自容。
⑧父亲亲自送我回到学校里,经过失败的洗礼,我终于明白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知识是多么重要。
⑨几年后,走出大学校门的我,已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当我再次选择经商,并且在不久后,就取得可喜成绩的时候,我忽然又想那了那张借条。我问父亲:“当时怎么就不心疼那两万块钱呢?”父亲笑着说:“我用两万块钱,买回来你这大好的前程,很值哩!”
⑩看着藏在父亲皱纹里那朴实的笑,我的眼里却满是泪水。
【1】本文可分为五个情节,请你概括出其余三个情节。
①“我”经不住赚钱的诱惑,决定辍学经商。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再次选择经商、喜获成功。
【2】第③自然段中“失败的洗礼”在文中指什么?用“____”画出来。
【3】品读文中加点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喜悦”“惊”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线句子思考:为什么“我”此时觉得“回学校念书”是一个“简单的要求”?( )
A.“我”功课一向很好,念书对“我”来说很简单。
B.因为相比放弃学业,在外盲目打拼、重返校园上学对“我”来说是一条熟悉而平坦的路。
C.父亲提出的这个要求,条件不多,没有指望“我”做出什么令人刮目相看的事业。
D.“我”在外打拼多年,积累了许多经验,念书也就不困难了。
【5】如果给短文换一个题目,你会选哪一个?结合主旨谈谈理由。
A.两万块钱 B.学费 C.重问校园 D.约定
我选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
19、认真阅读《窃读记》第7—1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写3个)
依依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舒舒服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支撑(chēn chēnɡ) 暂时(zàn zhàn)智慧(zì zhì)
3、“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一个人要读书、吃饭才能长身体。
B、一个人既需要粮食哺育身体,又需要读书来长智慧。一个是物质粮食,一个是精神粮食,二者缺一不可。
C、吃饭能使人长大,读书也能使人长大。
20、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子里,永远不得回来呢,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车沿着铁路在戈壁滩上奔腾。(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松树挺立着。(改写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加工厂。(5分)
(1)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屋里,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战斗的声音曾鼓舞着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旗升起来了。(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因为我们在这儿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安门广场上红旗翻动。(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大批敌人被七连有计划地引上了狼牙山。
②敌人被他们一次一次地打下去。
23、题目:我眼中的______________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中可填人物、动物、景物等。
2.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
3.结构完整,详略得当,主题明确。
4.字数不得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