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两句话感叹孩子想要孝敬双亲时,父母却已亡故。

2.老师常用“___________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两句话劝告我们要多读书,多实践。

3.奶奶常用“_________________,莫把无时当有时”这两句话告诫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一味贪享安逸。

4.对于那些逆耳之言也应听取,正如古人所言:“__________________,忠言逆耳利于行。”

2、看拼音,写词语。

nuó yí   kǎo yàn kū wěi   chā yāng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yōu yǎ   jī yè   duàn liàn   zhuǎn huàn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3、读读写写。

nuó yí   zhēng róng kū wěi duàn liàn yāng  miáo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4、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5、写出古诗词的后一句。

1.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

2.迢迢牵牛星,________

3.大漠沙如雪,________

4.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代的_____

2“独”的意思是_____,“倍”的意思是____

3“佳节”泛指亲人团聚的节日,在诗中指的是______ 是农历___这天。诗中提到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喜欢秋天。 B.思念亲人。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应读________

2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_______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shǔ  shù)枝梅

wéi  wèi)有暗香来

2这首诗通过赞美梅花,来表现 _____________

3从“凌寒独自开”可以看出梅花 _______________ 的品性,这种品性也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照。

4“暗香” 喻指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

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戏剧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习的明珠。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受奶奶的影响 ,从小我就对戏曲耳濡目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那时的我并不能理解戏曲丰富的内涵 ,(    )我从心里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中国传统艺术。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奶奶走街串巷去看戏,哪里有戏台,哪里就有我和奶奶的身影。年幼的我.还喜欢缠着切奶教我唱戏,每当看到电视上的那些戏曲名家的精彩表演时,我都会站在电视!前有模( )有样地扭两下,再哼上两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戏曲的认识在逐步地加深。雍(yōng yiōng)容华贵的京剧;典雅精致的昆由,高亢悲凉的梆(bāng bàng)子戏 ,轻柔婉转的越调……都各具特色。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忠心耿耿、誓死卫国的杨门虎将:不畏强暴 ,誓死不屈的刘胡兰……这些极其艺术特色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撼。每个艺术形象的塑造都凝聚了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汗水,都是艺术的结晶。

我的家乡河南是豫剧的故乡。在这里 ,戏曲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逄年过节 ,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正是由于戏曲琼浆的滋养,才使得这块厚上哺( )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纯朴农民。戏曲,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 ,激发了善良和正克 ,唤醒了生性的纯朴。我爱戏曲!

1结合上下文 ,解释下列问语。

璀璨夺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耳濡目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3在文中第2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一对关联词。

4细读第1自然段 ,文中写了戏曲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戏曲各具特色 ,京剧、昆曲、郝子戏、越调各有什么特点? 

京剧:  ________________  昆曲:_______________

梆子戏:_______________  越调:______________

6“我”为什么如此深爱着中国的戏曲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于戏曲的滋养 ,使得这块厚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纯朴农民。

B.因为奶奶喜欢戏曲,所以“我”才喜欢戏曲的。

C.戏曲可以唱跑忧愁 ,唱来欢愉 ,激发善良和正直。

D.戏曲凝聚了艺术家们的心血和汗水 ,是艺术的结晶。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_________

一个炎热的夏天,乌鸦出门去旅游。路上,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它口干舌燥。它决定休息一下,喝口水,歇歇脚,于是就收起翅膀,在路边的一个村口停了下来。‖

说来奇怪,乌鸦从村前找到村后,竟找不到一滴水。村后原有一条小溪,由于天气干旱,早已干涸得没有水了。‖

这时候,迎面飞来一只花喜鹊。乌鸦问 喜鹊老兄 这儿有水吗 花喜鹊回答说 这儿村民用的是井水 村村有口井 只是井很深 得想个办法才能喝到 乌鸦说 这个我有经验 它心里想:以前我喝瓶子里的水,瓶子里也是很深的,丢些小石子,水就涨上来……‖

它来到井边看,井水果然很深。于是,就衔来石子,一块一块丢进井里。它一直忙到太阳下山,也没有见到井水往上涨。

又累又渴的乌鸦回到村口,始终没有喝到一滴水。它叹息着:“唉,唉!老办法怎么不管用啦?”‖

1认真读短文,给没有标点的地方选择正确的标点( )

A.:“,?”:“,,,。”“。”

B.:“,?”:“,。,。”:“。”

C.:,?:“,。,。”:。

2在下面几个题目中选一个恰当的题目( )

A.乌鸦的经验

B.乌鸦喝不到水

C.乌鸦第二次喝水

D.老办法不行了

3文中的中心句是(   )

A.短文的最后一句。

B.短文的第一句话。

C.最后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4根据乌鸦找水地点的变换,短文分为四段,下面对每段的段意概括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段写乌鸦出门旅行在村子停下找水喝。

B.第二段说的是乌鸦在村子里面没找到水。

C.第三段讲乌鸦和青蛙交谈村子里面哪里有水。

D.第四段介绍乌鸦用她的老办法并没有喝到水。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待困难,解决问题不能一成不变。

B.要学会创新和变通,这样才能成功。

C.学会发挥自己的经验总是好的。

11、课外阅读(12分)

考核

南方一家幼儿园公开招聘园长,由于待遇极为优厚,一时间报名者云集,其中甚至包括专攻心理的女研究生和多名早已有了职业和收入稳定的女大学生,但经过考核,最终被录取的并不是她们,而是一位相貌平平、扎着小辫子的文静姑娘——雯雯。

最后一次考核安排在幼儿园的二楼。楼外阳光明媚,春风和煦,鸟儿在枝头欢唱。楼梯拐角处,却有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流着鼻涕,泪汪汪的站在那儿等着什么。众多应聘者,大多面容姣好,打扮入时,举止得体。他们都从小男孩的面前走过,满怀信心地去参加面试;只有雯雯一个人停了下来。她不仅掏出手帕给男孩擦干净了鼻涕,还亲切的说了一句:小弟弟,是不是找不着妈妈了?别着急,等我一会儿,姐姐去去就来,我带你去找妈妈。

面试之后。众多的应聘者匆匆下楼,对拐角处的小男孩视若无睹,惟有雯雯吧脏兮兮的小男孩抱了起来,那么亲切地哄他,那么认真地给他唱歌,那么投入地给他讲故事----而这一切,被早已架设好的录像机全都录了下来!

天哪,考生们大吃一惊,谁也没有发现,这个小男孩儿,原来是幼儿园专门设计的机关

在一楼的大厅里,聚满了等待宣布结果的应聘者。当考核小组宣布被录用者是雯雯时,大家目瞪口呆,一双双惊愕的目光一起投向了着装朴素、相貌平平的雯雯。雯雯也暗想:我的文化成绩并不十分出色呀,为什么……”随后,考核小组播放了录像,众多的报考者,羞愧地低下了头----她们显然已恍然大悟,自己被淘汰乃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横线的词语。(2分)

视若无睹:

目瞪口呆:  

(2)根据文章概括人物对待小男孩的不同态度。(2分)

众多应聘者对小男孩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雯雯对小男孩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小男孩在楼梯拐角处等着什么。(1分)

 

(4)文中的考核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2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6)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12、阅读理解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日: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靠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______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明月几时有”;______劝君更进一杯酒”;______漫卷诗书喜欲狂”;______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半开玩笑地回答。(  )

(2)比喻像潮水一样起伏的心情,难以抑制。(  )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

A.中秋时  B.清明时  C.过年时

D.喜悦时  E.慷慨时  F.送别时

3仔细读短文,回答问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有的答案不止一个)

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

A. 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B. 又整齐又灵动,适宜表达一种微妙、诗意的情感。

C. 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 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

4 仔细读短文,回答问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有的答案不止一个)

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   )

A. 汉字的形   B. 汉字的义   C. 中国古典诗词   D. 汉语拼音

5日积月累。(把诗句补充完整)

(1)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

(2)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

(3)劝君更进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并作答

课内阅读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   )多忙,对我的问题(   )很感兴趣,( )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的音序是______,音节是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凶恶_______   清楚______  成熟______  轻松______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从这组关联词中我深深地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段,局势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提示:共有三点):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5读画 ---”的句子,填空。

轻易在课文中是________的意思。父亲不肯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___________。这段话运用____________描写,父亲对母亲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6我能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来概括选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你来到李大钊的塑像前,你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为他在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也是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那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出神地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也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所以跑了一程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吧?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辛、苦楚、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1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沉沦—(   )  咀嚼—(   )

融合—(   )  追求—(   )

2也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所以跑了一程又一程”,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的句子中的我一天天长大起来包含着哪些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地平线与前两个自然段中的地平线含义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 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件事令人感动。

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李晓玲对王虹说:“我要像你一样热爱集体。”(直接改间接)

_______________

2.小雪对小明说;“明天我去你家一起写作业。”(直接改间接)

_______________

3.李松说,他做作业虽然准确率高,但速度太慢。(间接改直接)

_______________

4.贝贝说,她家养的小花狗很通人性。(间接改直接)

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我每天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点钟不到,我们就沿着崎岖的山路登上清凉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阳腾空而出。(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把云块向我们推来,越来越近,简直伸手可捉。(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少先队员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妹妹这样乖巧,我们怎能不喜欢她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 能不能战胜自己的决心,是每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修改病句)

 

2. 第二天,他把这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改为被字句)

 

3. 看到他今天的成功,我真感到自豪。(转换句式,意思不变。)

 

 

20、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修改病句。

我用了整整一年左右的时间读完了沈石溪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

(2)修改下联,使之与上联组成对偶句。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容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园地(任选一题)

要求:①结合个人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⑤不少于450字。

题一: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对诸多挫折、荣誉、成功、打击、鼓励等。请你以“当我面对________的时候”为题作文。

题二:六年小学生活,你记忆中一定有许多画面,有高兴有悲伤,有激动有失落,有振奋人心有怅然若失……请以“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