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成语来描述?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阴如流

B.光阴似箭

C.水穿石滴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班级的讨论会上,同学们实话实说,各抒己见。

B. 演唱会上,张也同学面不改色,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歌唱才能。

C. 为了集齐这套邮票,我愿不惜代价买下那一枚。

D. 如今,农民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3、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渴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这首诗写的是谁?(  )

A. 周瑜   B. 诸葛亮   C. 曹操   D. 刘备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读拼音,写字、词,请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人的一生如果遇到huò  huàn________,须冷静下来,想想是不是自己的行为招来了别人的dù  ________或是自己的言语wǔ  ________了别人。

5、写出表示的词语

(1)我和朋友之间的________不能告诉妈妈。

(2)电子计算机是一种________的仪器。

(3)班长对这个计划进行了_________的安排

(4)假如你迷路了,树叶的一方_________是南方。

6、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可千万别跑调呀。

____( )____( )

____( )____( )

____( )____( )

____( )____( )

 

7、课文回顾。

1.“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这首《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______写的_________(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_________, 也表达了他对__________的赞美之情。

2.《杨氏之子》选自________________

3.《手指》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4.网络搜索时,在网上查找资料________很重要。检索后的_______很多,可以根据_______________ 的内容等, _______哪些是需要的资料。

5.汉字是世界上______的文字之一,曾对____________ 有过重要影响。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空气   ______的脚掌   ______的驼铃声

______的机会   ______的神情   ______的生活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

石榴

五月份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再想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朵。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兼备杨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树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花古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剪不出那样的匀称。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的破口大笑,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1写出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句,   句。

(2)树木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这句运用比喻手法。把   比作伞盖

(3)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一句中的心脏指的是(

石榴  石榴的花瓣

(4)文中写石榴的顺序是:        

(5)夏天的心脏指的是什么?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本文主要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10、课外阅读。

井里捞上来的“美食”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里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井口旁边围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热闹。

那小猪一被打捞上来,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

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拉拉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   他就点一下头   而且高兴地说   

   这小东西真馋   或是   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

“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儿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1】“助兴”一词的意思是______。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3】题目“井里捞上来的‘美食’”中的“美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这两种“美食”中“我”最喜欢的是_________

【4】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作者与祖父之间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传染源:目前认为,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人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新型冠病毒肺炎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预防措施:

常消毒: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玩具等应该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可用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接着用水洗干净;至少每周消毒1—2次;卫生间地面,墙面可能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洗手池、便池等每天清洗,每周消毒1—2次。

戴口罩: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不聚餐,外出时可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勤通风:做好空气消毒,每天室内通风换气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勤洗手:外出回家后,应及时用洗手液(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洗手总时间至少20秒。采用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口诀是:内—外—夹—弓—大—立—腕。

1短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关知识。

2根据材料判断正误(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室内通风换气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_________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的潜伏期都是3—7天。_________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唯一的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_________

(4)外出回家后,应及时用洗手液(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洗手总时间至少20秒。_________

3结合以上材料,说说在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做好预防工作,请向家人提供两条科学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加了一句话》  (17分)

一天中午,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一位著名诗人看见了一个老妇人木然地站着。她佝偻着腰,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问道:老人家,今天给你的钱多吗?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说:……今天什么也没有得到。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在木牌的那行字前面写了一句话春天到了。他把身上带的钱全给了老妇人,说:这够你吃一顿饭了。

晚上,这位诗人又经过这条街。他看到来往的行人经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铜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铜币交给老人。诗人远远地看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

春天到了 我什么也看不见 诗人仅仅在原来那句话的前门加了四个字   竟产生了这么大的魔力 是啊,春天多么美好。但是,对于双目失明的人来说,仍然是一片漆黑。何况这是一位贫困交加、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呢!诗人的语言,用美好衬托出不幸的人更加不幸。这位盲妇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谁能不产生同情之心呢?

(1)给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3分)

褴褛( 木然( 漆黑(

(3)文章描写街头,用了人来人往这个词,你还能写出两个形容人多的词语: 。  (2分)

(4)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2分)

内心满意并感到宽慰。 (   )

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 )

(5)请将文中最后一句话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的原意。(2分)

 

(6)诗人只是在那几个字前加了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魔力?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

(7)加了一句话,就使事情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语言的魔力真大!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请写出一个。  (3分)

 

13、阅读检阅台

音乐之都维也纳(节选)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它(座 坐) 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 青)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 渡)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逸、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旋律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 (惯 贯)例。

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它造型美观大方,色彩和谐,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每到新年,这个歌剧院都要举行世界一流的盛大音乐会,奥地利总统和维也纳各界名流都要出席。

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期间,世界各地著名的音乐家也在这里登场。他们的精彩表演,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观众。

【1】选择文中括号内恰当的字,在下面打上“√”。

【2】用“______”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3】“摇篮”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家乡的小河

我家院子的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她是娴静的,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着红色的花,绿色的树;她又是活泼可爱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在舞蹈,舞姿优美得就像天空的七彩绸。

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绚丽的晨曦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她周围的新鲜东西。这时水绿得像玉,霞红得似胭脂,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

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欣赏着火红的脸庞。一群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的嬉戏。鱼儿凑趣地跳跃着,翻起了一个个跟头,顿时河面上鳞光闪闪。中午的小河真是活泼极了。

傍晚的小河真可爱。夕阳西下,太阳把余晖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是红,那处是绿。又一阵风吹来,倒映着两岸和成排的桑树、桃树,都乱成灰暗的一片,像醉汉,可一会儿又站定了。

小河的夜晚可静啦,喧闹了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入睡了。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小河照镜子。这时,寒风任意地扫着河岸上的小草,发出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汪汪的狗叫声,此时的小河更静,更清。

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

【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解释。

(1)凝:①结实,牢固;②坚硬;③坚决地。(______)

(2)轻:①遮盖;②关;③乘人不备。(______)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读第一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小河静态的部分;用“  ”画出描写小河动态的部分。这样动静结合的描写,让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作者把夕阳西下时的小河比作醉汉?“站定”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多处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哪句话让你印象深刻?请写下来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的回忆

如果童年是一幅画,那他便是五颜六色的风景画;如果童年是一杯茶,那他便是回味无穷的上等西藏白茶;如果童年是一朵花,那它便是百花之中最美丽娇艳的玫瑰。是的,童年是每个人心里最美的一部分。

童年,躲在芳草茵茵的花丛里。小时候还未上幼儿园,我喜欢叫上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起到楼下的花丛里捉迷藏,逮蚂蚱,玩儿过家家。我们从来不嫌脏,只顾着用花瓣儿当蘑菇,用小草当葱,用土当面粉,我们炒菜蒸馒头煮面汤,有时还能捉住一两只蝴蝶,把它们当作我们的顾客。小小的游戏,我们却如此喜欢,如此开心,也许这就是童真童趣吧。童年,就这样遗失在花丛中了。

童年,躲在满是粉笔画的楼道里,上幼儿园时,我和小伙伴们就不能天天那么开心地玩耍了,我们只有周末才能在一起玩儿,而且我们不在花丛中玩儿了,因为我们认为自己长大了,这时我们就在楼道里画画,黑色的石灰地,白色的粉笔头,画出的东西格外明显。我们从一楼画到七楼,又从七楼画到一楼,丝毫不觉得累。我们画小人,画花草,画动物,觉得有趣极了!童年,就这样遗失在楼道中了。

童年,躲在旋律优美的班歌里。上了小学,我们要订一首属于自己的班歌了,我又激动又兴奋。老师让各个小组来编定,然后选出一个最好的。同学们都十分积极,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同学认真思索。有的同学热烈讨论,还有的同学唱了起来。最后,老师选出了第六小组的《四二欢迎你》,他们正是用《北京欢迎你》的曲调,同学们都很高兴。童年,就这样遗失在美好的旋律中了。

童年的回忆,美丽而甜蜜,留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留在了花丛中、楼道里,还有美妙的音符中,令我们魂牵梦萦。我爱缤纷的童年,爱这童年的回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① 使文章节奏鲜明,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喜爱。

② 读起来朗朗上口,强烈地表达了童年生活在作者的心中是最美好的。

③ 表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④ 使作者的童年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本文按照作者成长顺序回忆了与童年有关的三件趣事,请按课文内容给这三件事排序。( )

①“我”和小伙伴在楼道里画画。

②“我”和同学们一起编订属于自己的班歌。

③“我”和小伙伴一起,到楼下花丛里做游戏。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3】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本文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喜爱之情。

A.我们画小人,画花草,画动物,觉得有趣极了!

B.我们从来不嫌脏,只顾着用花瓣儿当蘑菇,用小草当葱,用土当面粉,我们炒菜蒸馒头煮面汤,有时还能捉住一两只蝴蝶,把它们当作我们的顾客。

C.我爱缤纷的童年,爱这童年的回忆。

D.最后,老师选出了第六小组的《四二欢迎你》,他们正是用《北京欢迎你》的曲调,同学们都很高兴。

16、阅读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将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父爱的温度

①8岁那年的一天,我跟着父亲去赶集。回家的路上,经过一条结冰的小河,我就拿着父亲给我在集上买的陀螺,在冰面上抽了起来。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冰层破裂,我的半个身子陷进了水里。冰冷刺骨的河水立刻浸透了我的棉衣,直刺我的双腿。我上身趴在冰层上大哭起来。

②这时候,只见父亲拿着一根绳子了过来。他来到离我五六米远的冰面上,把手中的绳子系了一个圈,然后用力扔给了我:“把绳圈套在身上。”

③父亲慢慢地拉绳子。不一会儿,就把我拉到安全的冰面上。他二话没说,扒掉我那湿透的棉裤,解开他的上衣,把我冻得有些发僵的双腿揣进了他的怀里,紧贴着他的胸膛……

④无独有偶,我在村子西面的大寨山上同样也享受到了父爱的温度。

⑤那年寒假,大雪封山,我不顾父亲的阻拦跟着他去大寨山上套野兔。

⑥_________________。我跟着父亲三转两转就累了。父亲让我在一座铺满杂草的石屋里,点着火让我休息。父亲离开后不到半小时,我忽然发现一只野兔从石屋门前经过,立刘去追野兔,不料滑倒了,顺着陡峭的山坡不知往下滑了多少米,脑袋撞在一个硬硬的东西上,昏了过去。

⑦当我醒来的时候,父亲着我坐在石屋里,我的双腿伸在父亲的怀中。

⑧“儿子,你可醒了。把爹吓惨了。”父亲盯着我问道,“怎么样?脚和手有感觉吗?”得到我确定能走的回答后,他依然不放心,让我试着下地走走。

⑨我站起身,来回走了很多圈,感觉浑身上下热乎了以后,父亲才把石屋的火熄灭,笑着说道:“走,咱回家。”

⑩父亲身体的温度虽然只有36度,我体验到的父爱也只有36度,但是这就足够了,这是父亲可以给我的火热的爱。

【1】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刺”表现出冬天冰层下的河水极其寒冷。

B.“冲”表现出父亲想救出落水儿子的急切心情。

C.“躲”表现出“我”三转两转就不想抓兔子了。

D.“抱”表现出父亲怕儿子受伤严重的关切。

【2】第③自然段主要是通过_____描写来表现父亲的。(     

A.动作

B.语言

C.神态

D.心理

【3】第⑧~⑨自然段,通过对父亲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出父亲(     

A.担心儿子

B.对儿子呵护备至

C.很啰唆

D.吓惨了

【4】联系上下文,第⑥自然段画线处应填入(     

A.大寨山花团锦簇,树木葱茏。

B.大寨山海拔高,直插云霄。

C.大寨山是村西面的一座山。

D.大寨山海拔高,山势陡峭。

【5】下列是对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全面的一项是(     

A.童年时,“我”跟着父亲去赶集,父亲掉进了冰河。

B.童年两次遇险的经历,令“我”感受到父爱的温度。

C.童年时跟着父亲外出的两件事,让“我”难以忘记。

D.童年时,“我”在大寨山上也享受到了父爱的温度。

17、阅读理解

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群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军长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军长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军长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儿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军长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抽动了一下,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

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军长两腮的肌肉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人小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军长愣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军长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有改动)

【1】“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因为(  )

A.战士们的心情十分沉重。

B.战士们没有听清军长的话。

C.军长发怒,战士们害怕。

D.战士们不知道冻死的是谁。

【2】“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句中的“贴”字说明(  )

A.军需处长只穿了一件衣服。

B.军需处长的衣服十分单薄。

C.军需处长的衣服很合身。

D.军需处长的身材很高大。

【3】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关系是(  )

A.点明中心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D.前后照应

【4】军长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原因是(  )

A.军需处长是他的好战友。

B.军需处长的衣服很单薄。

C.军长十分敬重军需处长。

D.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丰碑。

【5】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七自然段抓住了军需处长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文章内容说说题目“丰碑”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题。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搬箭的五百个军事已经等在江边了。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长篇小说(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通过诸葛亮的“笑”和语言,可以感受到(   )

A.诸葛亮自高自大,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B.诸葛亮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所以胸有成竹、泰然自若。

C.诸葛亮怕完不成造箭任务,所以借酒消愁,强颜欢笑。

3“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是( )

A.防止军士们被箭射到。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 。

C.使船两面受箭,而且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

4“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只是点明当时的天气情况,没有特殊作用。

B.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出兵,只得射箭,这是成功借箭的重要条件。所以环境描写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C.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大雾天气,使借箭妙计得以实施。

5曹操下令“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这表现了他(   )的性格特点。

A.胆小怕事 B.谨慎多疑 C.足智多谋

6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①他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____

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___

③他洞察人心,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曹操生性多疑。____

④诸葛亮能掐会算,因为他是神仙。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风筝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zhēng   zhèng)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   材)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绵   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③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zhuī   zhì)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④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修好它们。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⑤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在文中括号里用“/”画去错误的读音或字形。

【2】请分别给②、③、④三个部分各自加一个小标题。(6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做风筝的过程按先后顺序正确排序。

a.做骨架     b.勾勒图案     c. 做放线   d. 挑竹篾   e.烤竹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构紧凑,请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首尾呼应的句子。

【5】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要求改写句子。

(1) 王华说:明天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借书。(改为转述句)

 

(2) 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改为反问句)

 

(3) 我们在水边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缩句)

 

 

 

 

21、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们班被评为先进集体,全班同学都感到自豪。(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事迹表明,人不是不可以向命运挑战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请你发挥想象,将《清平乐·村居》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