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zhuàn)》这部书煞 (shà)是好看,我差(chà)不多看了三遍。
B.阅读书籍(jĭ)、报刊(kăn)时,要把好词好句积累下来。
C.爸爸出差(chā)回来,带回一些土特产准备馈(kuì)赠亲友。
D.实验课上,我们看着面团在阳光下的发酵(xiào)过程,好过瘾(yĭn)啊!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摔跤》的作者是徐光耀写的。
B.那位大个子叔叔端坐在那里看球赛,看得津津有味。
C.我的朋友容容是助人为乐的一个人。
D.虽然《俗世奇人》这本小说十分精彩,但是我喜欢看。
3、下列关于“怎样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如读到“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要容易得多”一句时,可以把自己当成句中的孩子,感受捉知了的乐趣。
B.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几千年来……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是外祖父对“我”的教育,朗读时要读得铿锵有力、语重心长,读出外祖父对后辈的期望。
C.抓住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关键句,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这句话直接写出了舒适、悠然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D.通过具体的描述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如《祖父的园子》中,从描写蜜蜂、蝴蝶、黄瓜等的句子中,能体会到作者的自由开心,感受到作者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4、给下列句中带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1)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您怎么不吃鱼啊?”( )
(2)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
5、查字典。
“役”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部。“役”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再查音节_____。“役”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战役、战争;②需要出劳力的事。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役”的正确解释,填在括号里。劳役(________)
6、看拼音,写词语。
jiān chéng sài chéng hú bēng tā jiān káng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jīng xīn dòng pò xī ní chōng fēng pī bō zhăn làng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盖自kāi pì(____)以来,每受天真地秀,rì jīng yuè huá(_____),感之既之,遂有líng tōng(____)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jiàn quán(____),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zhāng lù(____)为友,猕猿为亲。
8、把词语补充完整,然后按要求填空。
饮酒取(______) 大雾(______)天 神机妙(______) 顺风顺(______)
1.第一个词语所填的汉字的意思是(______)
A.快乐,欢喜,快活。 B.乐于。 C.笑。 D.使人快乐的事情。
2.第三个词语在文中描写的是_________,这个词语还可以用来描写________、__________等人。
9、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连续 继续)。和老师的一场谈话,只不过更加(激发 激励)了我的想象力。我(希望 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们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自己给自己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不是八个月?不是十个月?偏偏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小鱼,大概经过了一百万年。现在,这一百万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一百万年,这又是一个月。这样(推算 计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三年以后,我升入了高年级。有一次上生物课,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达尔文,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轻盈——( ) 遥远——( )
简单——( ) 安静——(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发现是什么?用直线在文中画出来。
5.听了生物老师的课,“我”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语段阅读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哪。——那醉人的绿呀!
【1】本文段的文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段突出了梅雨潭______的特点,为了突出此特点,作者描写了其他几处景观: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写的好处是( )
A.表现了四处景观“绿”的特点。
B.反衬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C.表现作者游览过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景色。
11、阅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豪 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zhuăn zhuàn)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 那)一处好。
【1】用“/”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2】这段话采用_____的结构方式,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表现了__________这个中心。
【3】“挤”在“拥挤”中的意思是(_____),在“挤过去”中的意思是(_____)。
A.用压力使排出 B.在拥挤的环境中推、拥 C.许多人、物很紧地挨着
【4】有人说画线的句子和本段的中心意思无关,放在结尾有些画蛇添足。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外阅读
悠悠寸草心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料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从来没有过。”青年老实地回答。“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元钱。”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青年虽然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然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大学。直到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回来。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
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替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
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寄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了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诸如此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安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青年为什么要给母亲洗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年在给母亲洗脚时,是什么使他“潸然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天,青年如约去了那家大公司,社长聘用了他,你从中知道青年应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悠悠寸草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那个青年也懂得感恩,回报母亲的爱。读着文章,不禁让你想到了哪句关于母爱的诗?请把它写下来。如果想不出诗句,写一两句自己读后的感受也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1】这段话描写了______________的情景。
【2】这段话描写的两个方面是( )
A.刷墙动作 刷墙效果
B.刷墙动作 刷墙声音
C.刷墙神态 刷墙效果
D.刷墙神态 刷墙声音
【3】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有趣的形声字(节选)
这个字你猜到了吗?它是蜀国的“蜀”。相传古蜀国有一位先祖,名叫蚕丛,是养蚕的专家。“蜀”字最开始就是蚕的形象,上半部像虫首,下半部是蜷曲的身子。但这个字与其他象形字的区分度还不够大,人们又给它添加了一个“虫”字,强化了它的意义。
【1】蜀国有一位先祖叫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专家。
【2】“蜀”字最开始字形像( )
A.蚕 B.孔雀 C.一只手
【3】选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偷 饼 贼
①一天晚上,有位妇女在机场候机,飞机起飞还有好几个小时,她在机场商店里找到了一本书,买了一袋甜饼之后找了个地方坐下,(悠然、竟然)地看起书来。
②她沉浸在书里,却无意中发现,那个坐在她旁边的男人,(悠然、竟然)如此无耻,他未经许可就从他们中间的袋子里抓起一块甜饼,塞( sāi sè sài)进嘴里。
③她试着回避这件事,避免大发牌气。她读着书,使劲嚼( jiáo jué jiào)着甜饼,看着时间——当那个“偷饼贼”继续减少她的甜饼的时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越来越气愤,她想:“如果我不是这样宽容,我一定打得他鼻青脸肿!”
④她每拿一块甜饼,他也跟着拿一块。当只剩一块时,她猜测他会怎么做。他的脸上(表现、浮现)出笑意,并且略带拘谨,他抓起了最后那块甜饼,把它分成了两半。他遥给她半块,自己吃了另一半。她从他手中抢过半块饼,并且想:“天哪!这个家伙还真有分意思,但他却很无礼,他为什么连感谢的话都不说一句?”
⑤当她的航班通知登机时,她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收拾起自己的物品走向门ロ,拒绝回头看一眼那个“偷窃而且忘恩负义的人”。
⑥她登上飞机,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找寻那本她已经快看完了的书。当她把手伸进皮包时,她因意外而惊话得口瞪口呆——她的手摸到了一袋甜饼!
⑦“如果这是我的,”她喃喃自语,“那么另一包就是他的,而他却尽力与我分享!”太迟了,已经无法道歉,她是那样难过,那个无礼的、忘恩负义的偷饼贼,恰恰是自己!
【1】给文中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
【3】从头到尾,这位妇女的心情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请在文中找出她心情的词语,填空:
(______)——如释重负——惊讶——(______)
【4】“她试着回避这件事……”“这件事”是指什么事?请你用“ ”在第二自然段中画出来。
【5】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第⑥自然段“她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原因是(____________)。
第⑦自然段“她因意外而惊讶得目瞪口呆”,这个意外是(__________)。
【6】选择。
①这篇文章中真正的偷饼贼是谁?(______)
A.妇女 B.男人
②《偷饼贼》是一个读来怎样的故事?(______)
A.令人无奈 B.感到气愤 C.感到温馨 D.幽默
1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春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 )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近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 )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 )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请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两个侄子和奶妈对这两个手指所作出的种种不同的猜测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严监生迟迟不肯断气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认真阅读选文,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提倡人们生活要节俭,要刻苦。而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丰厚了,超前消费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时尚,有人说节俭已无必要,你认同这种看法吗?简要地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是某电热水壶的使用说明,请仔细阅读后再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本产品启用前,必须复核电源线路容量,方可使用。
切勿将插座、插头浸水或溅湿,防止漏电,严禁将壶体浸入水中。
严禁少水、多水或无水使用,以免损坏电热管。
水沸时注意外溢,防止漏电。
本产品只限于电热方式煮水,不得启用其他加热方式煮水。
1.小明发现壶体很脏,把壶体洗净后没擦干就直接烧水。 (_________)
2.小明认为电热水壶里只要有水就可以使用。 (_________)
3.使用前,小明仔细检查了电源线路容量是否一致,才使用此电热水壶。(_________)
4.一天,小明家停电了,他就把这款电热水壶放在燃气灶上烧水。小明的这种做法是对的。 (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到电信大楼营业厅去缴电话费,队伍排得很长,只有慢慢地等。终于我是第二个了,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从步履神态上看好像已经年逾六旬。
“请问您的电话号码?”营业员问老妇人,老妇人脱口就说出一个电话号码。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又问:“是叫李强吗?”老妇人说:“不是的,这是我儿子的名字!”然后她又说了一个电话号码,还是脱口而出,没有一点儿犹豫。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问:“是叫李捷吗?”老妇人说:“不是的,这是我女儿的名字!”营业员说:“对不起,阿姨!您家的电话号码到底是什么?”老人歪着脑袋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后面有人开始不耐烦了,叽叽喳喳有些骚动。
可能是她觉察到了后面的骚动,便转过身来,半是自言自语半是道歉地对大家说:“没有记住自家的电话号码,人老,忘事啦。孩子家的倒是记住了,不打磕绊,主要是成天往他们家打,问问孙子、外孙。”她刚想走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刚才那两个电话没缴费吧?”“没有。”“那我给他们缴了吧,免得他们再跑一趟。”于是老人歉意地一笑,又排在了我前面。这次,后面一片寂静。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缴费(jiǎo) 步履(lǔ) B.歉意(qiàn) 喳喳(zā)
C.犹豫(yóu) 磕绊(kē) D.年逾(yù) 骚动(sāo)
【2】第1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描写。第2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描写,第3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描写。
【3】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老人歪着脑袋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一句,与前文“________”形成对比。(填文中的一个词语)
【4】在文中找出与“这次,后面一片寂静”相照应的语句,用“ ”画出来。
【5】短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手指(节选)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1】文中指受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保护,所以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为什么说:“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请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用横线划出来。
【3】这段话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表现了中指做事( )的特点。
A.勤劳机敏,敢于探险
B.吃苦耐劳,不图名利
C.沽名钓誉,华而不实
D.体态优美,能力弱小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我拒绝使用麻醉剂。(用恰当地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人脸色苍白。(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沃克医生肃然起敬。(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式改换。(2分)
照样子,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使句意不变。
例:他难道不是一个好学生吗?
他是一个好学生。
⑴不劳动连棵花都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________________
⑵难道他真的愿意去?
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练习。
(1)许多孩子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带你去翠微峰玩一天。”(改成不用冒号、引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题目:《那件小事激励了我》
脑海中的往事像镜头倒转一样连续不断的上演,妈妈温暖的拥抱,爸爸坚定的目光,老师谆谆教导的话语以及困难时刻同学的陪伴,无一不是平平淡淡的小事,却温暖得让人忍不住落泪,鼓舞我们不断前行。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静静流淌在心泉的最深处,他将永远温馨鲜活在遥远的记忆里,成为支持我继续努力的力量。
请以:“那件小事激励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
题目:那件小事激励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