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加点的四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B.热带鱼在清澈的鱼缸中心惊胆战地游动,宁静舒适。

C.养尊处优惯了,大小事总喜欢别人为他服务,从不愿自己动手去做。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在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dé děi)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

(2)夫人,在自己家里,(yīnɡ yìnɡ)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yīnɡ yìnɡ)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

 

3、“乱”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词语“手忙脚乱”中应选择的意思是(   )

A.毫无秩序;没有条理

B.烦躁不安

C.不加限制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⑴激光是最快的刀。_______

⑵光的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从地球上射向水球的激光,两秒多钟就可往返一趟。_______

6、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__   锣_____   丧__________

_____  饥_____   萝_____   蔷__________

7、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自相______ 摩拳______ _____有成_____

出谋_____ _____领先 ____欲试

____不得 _____惊胆_____ ______自如

____乱 极目____ _______无垠

1.今天是家庭大扫除的日子,家务活多得让我 _____________

2.绚丽的朝霞映在_____________的海面上,像仙女剪下的红绸,把大海装点得格外艳丽。

3.对于这样--台庞大的起重机,他能_____________,真是不简单。

4.看着妹妹_____________地挑起菜叶上的毛毛虫,妈妈_____________

5.只见我们班的“飞毛腿”小健_____________地蹲在起跑线上,口哨刚响,他就像离弦的箭般冲了出去。两圈之后,他便_____________了。

8、认真听监考老师朗读两遍短文,然后完成下面问题。

1.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三条途径是______(多选)

A.吸入污染空气 B.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

C.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 D.喝被污染的地下水

2.人类________________,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极为严重。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时,丫鬟们又都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玩了一回。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①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剌剌响,登时籰子线尽。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器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日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②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噔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那风筝飘飘飖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1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顺人物关系。(查一查,猜一猜,选一选)

李纨是林黛玉的(   ),紫鹃是林黛玉的(   )。

A.丫鬟 B.表嫂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对这个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黛玉用手帕垫着手这一细微的动作,说明了黛玉做事很细致

B.因为风筝线很细很有韧劲,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黛玉作为一个千金小姐对娇嫩的手的爱护

C.表现了林黛玉生活很奢华,很浪费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②,回答问题。

(1)这个句子描写了紫鹃的________。(填序号)

A 语言 B 心理   C 动作

(2)有人说,《红楼梦》里对林黛玉最好的人就是紫鹃,请你结合画横线的句子②谈谈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1】“大虫”三招:扑、掀、剪。武松对付老虎那三招的动作都是“_______”,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表现了武松__________的形象。

【2】“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 ”的句子,从中找出武松与虎搏斗时的两个动作:“_______”“_______”“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表现了武松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从选段中画“          ”线的句子可以读出老虎的______________。作者这样反复描写老虎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你又读出了武松_______的形象。

【5】读了选段,你发现武松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老师的腰围

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老师是个女的,40来岁,胖胖的。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都得到了表扬。

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完,一个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教室里一下静了。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笑道:“好哇,你来量吧。”

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老师前面,随后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不错□答案比较接近□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是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了一圈之后,报出了答案:“88厘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片刻之后,前排的一个小孩站起来:“老师,你把腰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我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孩子会想到这种聪明的办法。老师肯定也没想到,老师一边笑,一边真的解下了腰带。

小同学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老实说,那位老师并不算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在文中“□”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2短文中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测量腰围的方法。

3短文多次描写到了老师的一个神态,那就是_________,这个神态表现了老师___________的特点。

4想一想:为什么这是最漂亮的一节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位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

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A)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可是,打石锁撂(liào)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B)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C)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地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张大力听了,道:“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呢!”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张大力一怔。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于是他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张大力见了,  

(选自《俗世奇人》稍作修改)

1读短文拟题目:________,拟题目的依据是__________

2当时“无人不晓的事”是“张大力____________”这一件事。

3(A)句用_______这个词直接写出青石大锁的重,(B)句则是通过人们_____间接写出青石大锁的重。描写石锁的重,是为了__________。(C)句抓住张大力的动作_________(至少写出两个)与神态_____,写出了他的身强力蛮。 

4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里的办法是指( ) 

A.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

B.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C.石锁上的文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5联系上下文,我认为张大力是个 的人。结合具体的语境,我把短文结尾补充完整。

13、课内阅读。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从下列哪些事物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傍晚的荷兰是寂静的?( )(多选)

A.奶牛

B.晚霞

C.挤奶人

D.船只

【2】“忘记”一词,一般用于_______________。可文中写到“马也忘记了……”这种写作手法称为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    ”的句子是描写晚霞的句子,描写晚霞的作用是(    

A.交代了时间

B.烘托出草原的美

C.突出草原的安静

D.告诉读者下文写夜晚的宁静

【4】这段话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其“真正的荷兰”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最后一句的作用是(    

A.说明作者看到了荷兰的真正面目

B.表达了对荷兰美景由衷的赞美

C.说明荷兰是真正的牧场之国

D.纠正大家以前对荷兰的错误印象

【6】想一想“漆黑的夜晚”和“微弱的光芒”是不是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

①哪知道从我上身到下身,从袄领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出。他们于是被激怒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着我,威吓地吼道: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③□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④“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⑤“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1】在第③段的“□”中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第①段中加点词“摸”“捏”“搜”表现出两个兵士的____________;加点词“拿着”“拉出”“拉开”“抛掷”表现出两个兵士的____________

【3】选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两个兵士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描写两个国民党兵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吴王与少年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递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撑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买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英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同: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格,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趁着空虚进人。________

②形容突然醒悟。________

2为什么大臣们反对吴王攻打楚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说吴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蝉在树上________,却不知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只顾捕蝉,却不知道________;黄雀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________

5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关爱

不行?罢了!我狠狠地摔门而去,身后只留下父亲孤独的身影和惊讶的眼神.我不顾一切地往前跑着,想尽快跑出那个令人伤心的地方,逃出父亲那不留情面的手掌……

走在昏暗的小巷里,心情糟透了,寒风撩起我单薄的衣裳,钻入我早已冰凉的躯体,扰人的烦恼令我疲倦。又一阵风吹来,我打了个哈欠,双手把肥大的睡衣使劲拉紧,而脚却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到楼下。此刻,父亲屋里还亮着灯,那昏黄的灯光透过玻璃射下来,仿佛告诉我父亲还没有睡。我又摸了摸那早已被手暖得温热的家门钥匙,多想径直上楼去,可我……于是,我极不情愿地把手拿了出来,又继续徘徊在小小的街巷。

又一家的灯熄灭了,天色越来越暗,我多么希望早点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呀!可抬头望望,那盏可恶的灯依然亮着,发出更加耀眼的光亮,那亮光穿过窗户直刺着我的眼睛。我彻底绝望了,蹲在幽静的角落里,蜷缩着身子,等待着灯光的熄灭……

不知又过了多久,那盏灯终于灭了。我箭一般蹿上楼,刹那间就来到了那似乎离别了一个世纪的家门前,迫不及待地掏出钥匙,在黑暗中将钥匙准确无误地插进了锁孔。但就在我插进钥匙的一刹那,门自行打开了:原来这门根本就没有锁,根本就是虚掩着的。我冲进家门,扑倒在沙发上,泪水喷涌而出:是悔恨,但更多的是感动。一瞬间,我感受到了那隐藏许久的父爱,一个历来严肃的父亲竟能如此细心地给儿子留下一个虚掩着的门,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啊!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极不情愿一 希望一 黑暗一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徘徊——

迫不及待——

3.细读课文,文中有几处灯光的描写,用“”画出来。想想灯光父亲有什么联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用“”画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关爱的一个细节,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父母关爱你的一个生活细节。

 

 

 

17、课外阅读。

传说仓颉创造了文字。仓颉在野外的泥地上看到了鸟的足迹,它们有直有斜有交叉,富有变化,而且每个线条都那么均匀、那么优美。于是他模仿鸟的足迹创造了字的笔画。这是造字的开始。后来,他又根据龟纹、虫蛇、黍稷、山川、草木等的形状或动态,创造了文字。

当仓颉把造的字写给人们看时,大家高兴极了,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说这个字躯干弯曲,末梢放纵;那个字两边修长,躯干矮短;这个字外部轻灵,内部紧凑:那个字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这个字如龙蛇盘绕,那个字似鹰隼雄立……还有的人评论说,远看这些字,有如鸿鹄群游,___________________;近看这些字,好像布阵排兵,___________________

就这样,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汉字诞生了。

1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词语。(填序号)

A.井然有序   B.迂回绵延   C.蜿蜒曲折

2选文最后一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的转折。

3画“﹏﹏”部分主要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对仓颉所造汉字的高度评价。你还能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两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妙(   ) 储藏(   )   渴望( )   珍贵(   )

2这样美好的日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这里权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和痛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含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短文。

所罗门断案

所罗门断案( ),破案( ),裁判( ),在西方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下面是流传最广的一个。

据说,有一天,所罗门端坐在大神殿上,有两个妇女抱着一个婴儿上殿来,哭哭闹闹地向他讲述,其中妇女甲指着妇女乙说:“我们二人,住在一起,我生下一个男婴的第三天,她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当晚睡觉的时候,她不慎把自己的孩子压死了。她半夜醒来,竟然趁我睡着时,偷偷把两个孩子掉了包。天亮要喂奶的时候,我发现怀中孩子已死,惊魂之后,仔细一看,才发现,这死婴并不是我的亲生儿子。”

妇女甲话音未落,妇女乙就激动地向所罗门抗辩道:“不!她说的是假话!死去的才是她的儿子。”而妇女甲则更激动,大声地说:“活着的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

两妇人争子,吵个不可开交。一时间也难住了所罗门。只见所罗门沉思良久,突然睁开眼睛,发出一个简短的命令:“拿剑来”。

两妇人大吃一惊,拿剑来干什么?所罗门说:“把婴儿切开两半,一人一半。”此时,妇女甲失声痛哭:“国王啊,把孩子给她吧,我宁可不争了,请不要杀孩子!”而妇女乙则恶狠狠地说:“好啊,我不能得到,她也不能得到,干脆一刀两半,把孩子杀了吧。”

此时,所罗门做出了一个千古传诵的判决:“把孩子交给妇女甲,她才是真正的生母。”而狠毒的妇女乙,则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英明判决在世界各地流传了将近3000年,使所罗门成为了西方世界妇孺皆知的智慧之神。

【1】将下列内容填在选文中合适的括号里。(填序号)

A.之神奇

B.之智慧

C.之公正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妇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罗门真的想把婴儿劈成两半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罗门为什么认定妇女甲是生母,而妇女乙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所罗门断案之神奇在西方流传最广,那东方断案之神奇流传最广的是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人物)。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把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妈妈严厉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老师和她对我的一片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大观园。

(1)帮句子瘦身。

讲评的老先生是新疆最著名的医院的内科主任。

 

(2)改成转述句。

教务老师沉默不语。最后,他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告给老生生。

 

(3)改成比喻句。

老先生满头白发,面容黝黑,目光直视着大家。

 

(4)改成反问句。

听到这个消息我喜出望外。

 

 

22、句式变换。(6分)

1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改为反问句)

 

(2)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大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作文

母亲节到了,在这一天,你是怎么向你的妈妈表达爱意的?

要求:

(1)事件过程和心情要写出来。

(2)突出文章的中心,详略要得当。自拟题目。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