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兴趣小组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
A. 教室墙壁上悬挂“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 帝国主义向南京革命政权施压
D. 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2、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该剧再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江西等南方各省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是( )
A.日本侵略军
B.国民党反动派
C.清政府统治者
D.北洋军阀黑暗统治者
3、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军事行动是
A.渡过湘江 B.四渡赤水 C.强渡大渡河 D.巧渡金沙江
4、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农业合作化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土地改革
5、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D.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6、“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诗句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灵活多变的战术,这同长征初期的被动挨打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变化与哪个事件有关( )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遵义会议
C.飞夺泸定桥
D.会宁会师
7、“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以下历史事件最能体现中国 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是
A.新中国成立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
8、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某条约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内容判断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
C.中国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9、“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0、叶挺曾评价某战役为:“挽洪都(南昌)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该战役发生在( )
A.万家岭
B.南京
C.卢沟桥
D.广州
11、“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述论断出自(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12、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求富—洋务运动
B.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C.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
D.变法图强—戊戌变法
13、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田起事有义名,江山半壁不前行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4、下图是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影响甲处(1959年前后)粮食产量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15、从下图材料中可以看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农户减少 | 1914﹣1918 | 减少1500多万户 |
耕地减少 | 1914﹣1918 | 减少2600多万亩 |
荒地增加 | 1914﹣1918 | 增加4900多万亩 |
陆军增加 | 1914﹣1918 | 增加92万多人 |
军费增加 | 1916﹣1918 | 增加5000多万元 |
A.人民生活在水平提高
B.国家法制得到健全
C.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D.加快了和平局面的到来
16、详细向西方介绍中国的第一人是( )
A.穆罕默德 B.马可.波罗 C.利马窦 D.安敦
17、“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8、下面报刊主要宣传的新思想是
A.变法图强
B.扶清灭洋
C.仁政法治
D.师夷长技
19、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这个“反面教训”是:
A.坚持“两个凡是”方针
B.过度依赖苏联政府
C.以阶级斗争为钢
D.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0、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上海市东亚面粉厂的孙老板亲率员工敲锣打鼓地向上海市领导报喜,东亚面粉厂接受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 开展公社化运动 B. 赎买政策
C. 强制没收 D. 政企分开
21、《南京条约》割_________________给英国;《马关条约》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日本。
22、请写出与下列内容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有黄海大战中,率致远舰全体官兵英勇杀敌,壮烈殉国:_________
(2)19世纪70年代边疆出现危机,率领清朝新式军队收复新疆是:_________
(3)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新文化运动时期任北京大学的校长是:_________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是:_________
23、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_______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述为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_______”。它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_______。
24、1951 年,___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促进了民族大团结,这也是___________制度在西藏的成功运用。
25、请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
(1)孙中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________。
(3)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________。
(4)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军校是________。
(5)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是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_____________(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27、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的国家是________。
28、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_____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9、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________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30、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其最终目的是( )( )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31、写出建国初期起到巩固政权作用的事件三例。
32、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诞生整整奋斗了28 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1)“日出东方”预示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表现在哪里?
(2)“第一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3)“星火燎原”指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 “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谁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33、中国近代史既是帝国主义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的抗争史,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学习和探索救亡图存的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历史事件。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举出一例其创办的军事工业。
(3)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4)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制度变革上的一次尝试。
(5)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事件。
(6)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它所高举的口号是什么?
(7)从对这段历史的学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4、阅读下列材料: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1)这是谁发给毛泽东的电报?类似的电报他发过几次?
(2)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文中的“陪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件?
(4)毛泽东为什么要去谈判?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