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屯市初二上学期二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列选项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是(     

A.全面反腐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依法治国

2、2019423日,中国海军建军70周年阅兵仪式在山东青岛举行,见证我们中国海军的力量。回顾历史,我国海军近代化建设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3、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下列属于他早期革命活动的是(       

A.成立强学会

B.创办《时务报》

C.成立兴中会

D.领导武昌起义

4、“《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军虽然撤出舟山(位于浙江省),但仍将舟山等岛置于其‘保护’之下。后来德国人、法国人都曾经想占据该岛,均因英国人的‘保护’而作罢。”英国此举意在(     

A.将清政府变成其统治工具

B.加强控制西南地区

C.打开长江流域的商品市场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5、解放战争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也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下列最能有力证明这一台词的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贺胜桥战役

D.百团大战

6、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人民政府颁布了(   

A. 《土地法案》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

7、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民生,他提出的“民生主义”是由何发展而来的

A.驱除鞑虏

B.平均地权

C.恢复中华

D.创立民国

8、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4年这一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是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

B.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完成三大改造,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A.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10、下图是发行于中华民国五年的《民国日报》创刊号,这个年份换算成公元纪年应该是(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11、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战争片《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这样唱道:“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歌词中“人民战士”和“虎豹”分别指

A.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

B.中国人民志愿军、“联合国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日军侵略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国军”

12、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兴中会

B. 光复会

C. 中国同盟会

D. 中国国民党

13、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因使“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而光耀千古的雅典当政者是( )

A.汉谟拉比

B.伯利克里

C.穆罕默德

D.亚历山大

14、“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汉奸表现出的最残忍本质他是( )

A.蒋介石 B.汪精卫 C.曹汝霖 D.陈公博

15、2020年9月,117具烈士遗骸在韩国政府的配合下回到了阔别七十载的祖国;为漳浦籍烈士林水实寻亲也牵动着无数网民的心,这位烈士牺性时隶属于(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抗日义勇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6、根据《虎门条约》,在19世纪50年代及以后,若中国境内英国人与中国人出现矛盾冲突,处理的方法是

A.由清朝官员依中国法律处理

B.由英国驻华领事按英国法律处理英方当事人

C.由中英协商处理

D.处理中国人,英国人不被处理

17、小文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国有企业改革

18、在1978—1999年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 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B.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 农民有了土地所有权

D. 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双方签署了(       

A.国共合作宣言

B.“双十协定”

C.《论持久战》

D.《中国土地法大纲》

20、下列不属于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的是

A.奥斯曼帝国的进攻

B.长期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C.十字军东征的打击

D.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860年,放火烧毁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是:____

22、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______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2月,______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23、甲午中日战争,甲午年指的是______年。戊戌变法,戊戌年指的是______

24、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_

工农红军改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见92页

25、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_____》,使民族区域自治迈出法律化、制度化的重要一步;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_____》,它成为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26、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______,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3月,______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

27、观察下图

(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二次革命的首发地

B.宋教仁被刺的地点

 

28、20世纪60年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经过十几年的实验,终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屠呦呦获得20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称赞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__;提出“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的实业领袖是____________

30、1909 年 10 月 2日,京张铁路在南口举行盛大的通车典礼。这条铁路是以______为首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与中国工人,用自己的技术力量,由中国筹款,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回顾百年历史,探究国共关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标志是什么?这次合作中两党为实现统一进行了哪场战争?

(2)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3)是什么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4)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哪两大战场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5)你认为解放战争中共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6)从国共关系的变化中,你有何感悟?

32、分别写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共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各一例?

33、近代中国出现很多“第一”性质的事件,推动着历史发展的轨迹不断改变。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第一次割让领土。《南京条约》将哪个地方割让给了英国?

(2)鸦片战争催生了中国资产阶级,他们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第一个在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是谁?

(4)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爬起来、踏上武装斗争的征途,在哪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5)近代中国人民在列强侵略的炮火中,屡败屡战,终于取得了近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完全胜利。这次胜利指哪场战争?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吧!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如图

(1)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中颁布了哪部土地法?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为了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1958年8月初,……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些失误?这两大运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这个地方,下麦田、进农家,总书记感慨的说“当年18户农民拼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4)“这个地方”应该是?18户农户的具体改革措施是什么?这一改革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对比,你认为政府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