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
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极目(tiào wàng)_________映入(yǎn lián)_________的是壮观的美景,远处群山绵延,树木苍翠。眼前的(xuán yá)_________上长满了绿色的(tái xiǎn)_________,山风在耳边(páo xiào)_________,大家陶醉在这美景中,登山的辛苦(shùn jiān)_________消散了。
2、用“静”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并填入下列句子的括号中。
(1)听了他们的事迹介绍,我的心久久不能(______)。
(2)霍金的脸上却依然充满(______)的微笑。
(3)吃过晚饭,我们来到郊外一条(______)的小路上散步。
3、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画线成语。
居高____下 聚____会____ 斩钉____铁
横七____八 千钧一____ ____山____海
全身贯____ 粉身碎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拼音写同音字。
jiàn
琴________ ________美 实________ 推________
5、读拼音写字、词,注意书写工整、正确。(4分)
6、阅读与理解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__________ 尔:_________
【2】这首诗常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什么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沙白的《秋》令人称奇,你最喜欢我国现代或当代诗人的哪首小诗?请说说原因。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词中哪两句描写了六盘山秋天的自然景象?用“ ”画出。
【2】本词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其中“点”指六盘山的天、山,“面”指________。
【3】展开合理想象,把下列词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_______________
(2)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_______________
【4】本词和《七律・长征》都写到了山,但写法、表达的情感不同。写法上,《七律・长征》以_________和________为代表,写的是群山的形象;《清平乐・六盘山》写的是__________这一座山,这是长征途中的一个界碑。情感上,《清平乐・六盘山》表现的是一种__________的感情;《七律・长征》表现的是长征途中翻山越岭的______。
9、阅读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这段话选自___________。
【2】“居高临下”中的“临”,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部,再查(_____)画。“临”在字典中的解释: A.靠近,对着; B.来到,到达; C.将要,快要; D.照着字画募仿 E.姓。“居高临下”应选(______)解释,“临别”应选(____)解释。
【3】文中画横线的是比喻句,作者把____比作_____,说明石头砸下去_______。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五位士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面对英勇献身的五位壮士,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短文。
再早的时候,我们这里的邮递员是一个清秀的男孩,说话十分温和,对人也亲切。每当谁家有汇款或者挂号信,他便在楼下一声一声殷殷地叫着,等那人终于被叫醒,从窗口伸出头来答应着,他就总是说:“你慢慢的好了,不要紧的。”在我们的信箱前边,时常的排满了自行车,他就一辆一辆小心地搬开,挤身进去往信箱里投信。我出了新书,便按了信封上投递员的名字签了名送给他,我觉得,假如他喜欢我的书,我会很高兴。他接过书便欣喜而温文地道谢。有时候,我从外归来,见他骑了绿色的自行车迎面而来,这样的时候,他就腼腆地低了头,装作没看见的样子,从我身边过去。只在万不得已时,他才对我说话:“王安忆,你的挂号我交给你家邻居了。”当我要谢谢他时,他便红了脸逃跑似地骑车走了。
后来,他不再来了,接替他的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帽沿压在眼睛上,英俊的脸上发出一些青春痘。人们见了他就问道:“那个小孩怎么不来了?”他说:“对了,他不来了。”人们便惋惜地说:“那孩子多么好啊!”毫不掩饰对那男孩的怀念,却也并没怎么使他难堪。他总是每日两班按时来送信,有时候会把一叠信交给某个顺路的居民,请他帮忙捎上去,挨家发一发。如那人稍有难色,他就说:“帮帮忙啊!”有挂号和汇款时,他便在底下声嘶力竭地叫喊,一声比一声紧,催命一般,等人气喘吁吁拿了图章赶下来,他就埋怨道:“我这样叫,难道你还听不见吗?”有一回,我盖了图章,他将挂号递给我时问道:“你是王安忆?”“是的。”我说。“那你是政协委员啦?”他很激动似地嚷,然后又正色道:“那你对我们的工作提提意见?”过后,在马路上或弄堂里遇到他,他就会大老远地喊道:“政协委员,今天有你的信,放在你的信箱里了。”或是:“政协委员,今天没有你的信。”还有些时候,则说:“政协委员,上班去啊!”我被他喊得十分难堪,要制止他,他却已一溜烟地快乐地骑远了。有一次,他在递交了挂号信件时又一次要我给他的工作提意见,我就夸了他一句,不料他立即兴奋地说道:“那你给我写一篇报道。”他的很黑的眼睛在帽沿下闪着亮光,令人很不忍心拒绝他,可是却从心底里觉得这报道写起来有些困难。
现在,我们这里的邮递员又换了一个白净的圆脸的女孩,说话很害羞,工作也负责,我问她:“新来的?”她小声说:“已经来了两个月了。”我不由得想:她是多么年轻啊!没有人问她那样的问题:“那男孩怎么不来了?”而此时我却想起了那第二个邮递员,遵他嘱咐写了这篇东西。希望他喜欢。
【1】阅读本文,概述第一个邮递员的工作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第二个邮递员让作者为他写一篇报道时,为什么作者觉得有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了三个邮递员,为什么却以《两个邮递员》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塑造第一个邮递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任选其一结合相关语句谈谈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第二个邮递员,看了这篇文章,会引发哪些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消失的年声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声。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很,不只是鞭炮声。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响亮,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儿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声,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有删改)
【1】文中具体描述的消失的年声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文章是以( )为题。
A.人物情感
B.叙述的对象
C.事物的名称
D.故事情节
【3】“踩岁”的目的是( )
A.祈求来年吉祥。
B.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C.穷人家用它代替燃放鞭炮。
D.让孩子们感受节日的快乐。
【4】对下面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
A.老北京只有龙须沟那儿还有人叫卖小金鱼儿。
B.叫卖小金鱼儿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听到。
C.强调大年初一的叫卖小金鱼儿声在老北京过春节中的重要性。
D.龙须沟那么穷,都有人叫卖小金鱼儿,其他地方更应该保留这个习俗。
【5】“踩岁”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么理解文章题目“消失的年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现代文,回答问题。
开国大典(节选)
材料一: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样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骑兵一个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材料二: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之一,面积由最初的十一万平方米,扩展成今天的四十万平方米,可容纳五十万人举行集会。下图即为“天安门广场示意图”。
材料三:
国庆70周年阅兵展现中国军队“硬”实力
(1)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各种明星武器装备惊艳亮相,既体现了中国军队“硬”实力,也展现了中国保卫和平的决心。
(一)
(2)数据显示,此次阅兵所有受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40%为首次亮相。
(3)对比201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此次国庆阅兵有40余型300多台新装备为首次参阅。具备射程远、威力大等特点的YJ-18/18A导弹;可进行空中受油,能够实施远程奔袭、大区域巡航和防区外打击的轰-6N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能适应南方水网、高原山区等地形的15式轻型坦克……这些首次亮相的装备均受到外界“强势围观”。
(4)火箭军某基地司令员赵秋领点评说,新装首秀,是中国军队实施科技兴军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这些新装备都是中国自主研发,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国防科研自主创新能力。
(二)
(5)此次参阅的武器装备涵盖了诸军兵种的主战装备,展示了现役国产主战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6)从陆上作战模块的99A坦克到无人作战模块的攻击-2无人机,从防空反导模块的红旗-9B远程地空导弹到海上作战模块的YJ-18/18A导弹……各型飞机160余架、装备580台(套),参阅武器装备数量之多,类型之全、规模之大均创造历史之最。
(三)
(7)当天上午,由火箭军和海军7个装备方队、百余台型号不同的“大国重器”混编成战略打击模块通过天安门广场。据东风-26核常兼备导弹方队政委董祥林介绍,东风-26型导弹已是第3次参加阅兵,前两次并没有其他军种参与。与海军某型导弹混编后,可实现火力打击梯次衔接、精准度高、覆盖面广。如此配置,发挥出了诸军兵种联合火力打击的效能。
(8)除战略打击模块以外,这次阅兵的空中梯队也强调联合作战理念。空中梯队组成力量从陆海空三军28个旅团级单位抽选34型飞机参阅,机型数量为历史之最。12个空中梯队有11个梯队为混合编队,梯队衔接紧密,各军种、各机型间联合作战和协同作战能力凸显。
(9)分析指出,目前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实现了整体跨越,包括航母、两栖攻击舰、大型驱逐舰、新一代战斗机、大型运输机等“大国重器”实现零的突破,基本建成要素齐全、功能完整的联合作战武器装备体系。
(四)
(10)在当天的阅兵场上,备受关注的东风-41核导弹方队作为最后一个装备方队“压轴登场”。首次公开亮相的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是中国战略核力量的中流砥柱,是战略制衡、战略慑控、战略决胜的重要力量。
(11)分析指出,16枚东风-41新型战略核导弹亮相,成为这次阅兵的焦点,也彰显了中国最先进、最具有威慑力大国长剑的重要地位。
(12)除东风-41之外,此次阅兵中出现的东风-17、巨浪-2等武器,以及再次现身的东风-26、东风-5B、东风-31AG等导弹同样备受关注。巨浪奔腾,东风浩荡。从弹道导弹到巡航导弹,从常规导弹到核导弹,一型型莫定国家战略安全基石的国之重器,已成为中国维护和平、捍卫和平的坚强盾牌。
【1】写出以上三个材料的关联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了解建国70周年庆典时我国展现的军事实力,你应该怎样阅读上面的三个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场面,是按__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
【4】关于材料一,下面表述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A.写海军和骑兵突出的是服装颜色,写步兵、炮兵、装甲兵,主要突出队形特点。
B.选文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对各个兵种的描写是“点”的描写。
C.选文中对毛主席和人民群众观看空军表演的描写是“面”的描写。
D.“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是“面”的描写。
E.选文中“点”的描写突出了各兵种的特点、场面的庄严和人民群众热情、激动的心情。
【5】从修辞方法角度体会材料一中画线句子中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看材料二中的“天安门广场示意图”,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的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材料二中的内容对你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有什么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三中各部分的内容: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释材料三中加粗词语。
如此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流砥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材料三中的第(3)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材料三第(12)段中“巨浪奔腾,东风浩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认真阅读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爱痕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母亲是女儿心中的太阳。
我是太阳底下最幸福的人。
我母亲是普通工人,长年患病,病史几乎与我同龄。她身材瘦小,性格温柔倔强(jiànɡ qiánɡ)。年近四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略显苍老。憔悴的面容,记录了母亲的坎坷经历。为了排除母亲久病卧床的孤寂,为了回报圣洁的母爱,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用了“小飞鸽”自行车驮着母亲到郊外散(sàn sǎn)心。
郊外的景色真美啊!湛蓝的天空,像一池倒映的湖水;清新的空气,似(sìshì)醇酒的芳香,令人 。我一边吃力地(蹬、踩)着车,一边当导游,向母亲介绍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我的衬衫和后背贴在了一起,额头(沁、流)出一层汗珠。车爬上一道陡坡,准备跨越一条铁路。我弯腰弓背,(喘、呼)着粗气, 地行驶。突然,车子在水泥路基上颠簸了一下,我的身体失去了平衡。就在车倒人翻的一刹(chà shā)那,我(猛、突)然侧过头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母亲。母亲 ,我却觉得眼前一黑,下颌被坚硬的铁轨磕伤,殷红的鲜血顿时淌了下来。母亲潸然泪下 好玉玉 妈难为你了 我用手帕擦去母亲腮边的泪水 打趣地说 磕破点皮 没关系 这不正好多了个 酒窝 吗 母亲 笑声中包含着诚挚的母爱 至高无上的永恒之爱
后来,我的下颌果然留下一道疤痕----充满人间亲情的爱痕。从这值得自豪的孝痕上,我感悟到了做人的真正价值。
【1】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4】把下列词语填在文中“ ”处。
安然无恙 破涕为笑 心旷神怡 小心翼翼
【5】“爱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爱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感悟到了做人的真正价值。”联系全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文回放。(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文章主要围绕“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来写的。“杰出”的意思是 ,这里主要指 。
(2)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没有出世”的意思是 ,文中外国报纸的意思是
,你从中体会到 。
(3)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4)“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这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通过这个方法詹天佑顺利地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难题。画一画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行进图,注意分别标清两次拉和推的火车头。
从中你体会到詹天佑是个 的人。
15、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1)科学的灵感,难道是坐等可以来的吗?(改为陈述句)
(2)现在我必须要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3)他说:“我种树不同于别人。”(改为转述句)
16、按要求写句子。
1.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合适的关联词组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汉很凶。(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训练营。
1.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用加点词语造句)
2. 我替你担心。(扩句)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很。(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练习。
(1)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梅兰芳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请你任选一个题目进行习作。
①课文中那个摆书摊的年轻人,经常对“我”说:“别饿坏了那匹马”,目的是想让“我”能够心安理得地看书。在生活中,这种善意的谎言并不少。在你身上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你的家人、同学曾经说过善意的谎言吗?请把这样的事写成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②珍惜应该是一种品质,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最好的回应。唯有珍惜,一切方才可贵,唯有珍惜我们与这个世界才有共鸣,唯有珍惜,在艰难困苦之处才有了援助之手,在迷茫徘徊之时才有了点亮心灵的灯。请以“珍惜”为话题,结合事例,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