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字组词。
削(_____) 挟(_____) 挽(_____) 蜿(_____)
峭(_____) 陕(_____) 勉(_____) 豌(_____)
2、看拼音,写词语。
(1)他很miǎn tiǎn( ),说话也很jǐn shèn( ),但语言qīng xī( ),手里līn zhe( )包。
(2)山坡上长满了jīng jí( ),我们顺着wān yán( )的小路,爬到fēng huǒ tái( )跟前。
3、根据你的积累填空。
(1)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用了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万里的壮丽图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引用了______________的民间传说,驰骋想象。
(3)花草无语,文人有意,花草折射出人的精神魅力。小草里有白居易的进取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花里有龚自珍的奉献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句话中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说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5)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指的是:___________,这句话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按拼音写汉字。
(1)狂wàng( ) (2)保zhàng( ) (3)坚rèn( )
(4)zēng( )恨 (5)kuì( )败 (6)yì( )制
5、默写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写出两句该作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江月:词牌名
B.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
C.说:通“悦”,高兴
D.见:通“现”,出现
【2】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3】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事物: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_____ 、_____ 。
【4】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七律·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解释词语
天翻地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中的“霸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前四句着重于_________,后四句主要是___________,颈联是全诗的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外, 。
,路转溪桥忽见。
【1】在上面的横线上,补写这首词缺的句子。
【2】读词的上阕,我们可以知道词人辛弃疾伴着清风夜行于黄沙道中,看到了_____________,闻到了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和_______,还有人们对_________的谈论。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月”是题目。
B.“夜行黄沙道中”的“夜”是地点,“黄沙道”是时间,“行”交代了事件。
C.从“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一句可以看出,词人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D.词的下阕中“见”的意思与“现”相同,应读作xiàn。
【4】读词的下阕,你的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想象一下,并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提示,填写诗句。
诗词古风中,诗人们为我们拉开了亲近大自然的序幕。沐春风,朱熹踏青泗水,感受“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的万物生机;爱夏雨,苏轼畅游西湖,领略“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的奇丽景色;添新愁,孟浩然夜宿江边,引发“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的孤寂心绪;隐山林,孟浩然田园会友,做出“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的美丽约定。
9、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
春天,两鬓(bìn bìng)斑白的女教师,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在校园的一角栽下了一株芭蕉树。
当秋风送爽(Shǎng shuǎng)的时候,芭蕉成熟了。老师领着学生采下了丰硕的果实,留下了已经枯萎的芭蕉。不久,从芭蕉根部生出了几个浅红的嫩(nèn nùn)芽,嫩芽又渐渐长成了小芭蕉。小芭蕉越长越茂盛,而老芭蕉却越来越憔(jiāo qiáo)悴,终于完全枯萎了。学生跑进老师的办公室,伤心的说:“老师,老师,老芭蕉病得很厉害。”正在备课的老师摘下眼镜抬起头来和蔼地说:“那是因为他身上的养分都输给了小芭蕉。”“那老芭蕉心里一定不好受。”老师深情地望着学生肯定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静静的夜晚,老师坐在桌前批作文。她翻开一本作文,只见上面写道:“我们的老师像芭蕉,我呢,是一株嫩嫩的小芭蕉。”又翻开一本,上面写着:“我长大也乐意做一位老师,用自己的戏心血哺育更小的朋友,就像老芭蕉一样。”老师读着读着,不觉眼眶湿润了。
【1】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第二自然段结尾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补充在横线上。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3】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厉害——( ) 哺育——( )
反义词:枯萎——( ) 和蔼——( )
【4】写出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芭蕉为什么越来越憔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通过芭蕉在赞美什么人的那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10、课外阅读我能行。
心灵有耳
一个小女孩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她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
“唱得真好!”这时传来说话的声音,“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小女孩惊呆了!
说话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站起来独自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再去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悲 慈祥)地看着她微笑。
小女孩于是又唱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最后他大声喝彩,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说完,他仍独自走了。
这样过去了许多年后,小女孩成了大女孩,成了大女孩的她长得美丽窈窕,而且是小城有名的歌手。但她忘不了公园靠椅上的那个老人。
一个冬日的下午,她(特意 特别)去公园找老人,但她失望了,那儿只有一张小小的孤独的靠椅。后来才知道,老人早就去世了。
“他是个聋人,都聋了20年了!”一个知情人告诉她。
女孩惊呆了。那个天天屏声静气聚精会神听一个小女孩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老人,竟然是个聋人!
【1】用“√”画出文中括号里搭配恰当的词语。
【2】文章两次写到“女孩惊呆了”,第一次是因为她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因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两次写到老人说完话后“独自走了”,联系全文看,老人这样做的原因是( )
A.老人不想打扰小女孩继续唱歌。
B.老人只是出于礼貌夸奖小女孩的歌唱得好,其实并非本意,所以不再多说什么。
C.老人怕小女孩知道自己是个聋人,使小女孩的心灵受到伤害。
D.老人怕小女孩知道自己是个聋人后嘲笑他。
【4】文章为什么以“心灵有耳”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青青庭院
①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②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③每到六月,北屋前的石榴树会开满火红的花朵,它们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A着,贪婪地B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地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乱撞,腹部一鼓一鼓的,淡黄的翅膀风车一样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④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⑤一晃小女也十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经赋闲在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山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到北一路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脱皮,大大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乡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想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
⑥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
(有改动)
【1】对画“﹏﹏﹏”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绿是空灵且深邃的。
B.这绿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里。
C.这绿摇曳多姿,空灵且深邃。
D.这绿总让“我”想起宽大的庭院。
【2】画“ ”句中A、B两处填入哪两个字能使画“ ”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为拟人?____
A.叫 吮 B.闹 采 C.闹 吮 D.叫 采
这样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写了作者捉蜜蜂的趣事。你在生活中有着怎样与作者类似的经历呢?请从文章的相关内容想开去,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女儿为什么一到暑假或寒假就“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不一样的“金字塔”
提起金字塔,可能你最先想起来的是埃及金字塔。其实,在很多领域,人们把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呈现出很多有趣的不一样的“金字塔”。
材料一:
学习金字塔
这是一项对人们学习效果的研究。研究者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两周后看看他们还能记住多少学习内容。然后,把测试结果由多到少排列,呈现了如金字塔一样的特点。在塔尖上的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留下5%。第二种,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借助声音和图片进行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经常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进行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材料二:
营养金字塔
为指导人们健康饮食,营养学家提出了饮食指南,并形象地称为“营养金字塔”,它按我们每天应该科学合理地摄取食物量的多少,在金字塔上进行排列。第一层塔基是最重要的粮食谷类食物,占每天饮食中的很大比重,约30%。第二层是蔬菜和水果,约占25%。第三层是奶和奶制品,约占20%。第四层是禽、鱼肉蛋,可以补充优质蛋白和钙,约占15%。第五层是“金字塔”的塔尖,包括高糖油炸食品等,约占10%,应尽量少吃。
【1】材料一中共介绍了__________学习方式,介绍的学习方式中,___________能记住一半内容,_________能记住四分之三;______________几乎能全部记住。(填序号)
A.“做中学”或“进行实际演练” B.经常进行“小组讨论”
C.“教别人”或“马上应用” D.六种 E.七种
【2】在语文课上,王老师经常让学生当小老师,把自己理解的内容教给其他同学,你觉得王老师的做法怎么样?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
【3】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_________
【4】小明妈妈为了减肥,每顿只吃蔬菜,她这样很不健康。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劝妈妈?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
13、“那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为什么还要考试?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头,我紧紧抿(mǐn)住嘴唇,控制着自己不嚷出来。教室里响起了不满的议论声。
怀特森老师摆摆手,让大家(安静 平静)下来:“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吗?既然已经‘绝迹’了,我怎么可能那么(详细 详尽)地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竞一点儿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怀特森老师说试卷上的分数是要登记在成绩册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儿什么。
【1】用“√”标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2】文中画“________”句子中的两个“为什么”表现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的考试成绩为什么都不及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话中的“这件事”是指________;“学到点儿什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仙人掌》很平常的植物,烈日的炙烤、恼人的炎热、难耐的干渴、灼目的光晕、灼热的沙漠……这就是仙人掌恶劣的生存环境,由此可见它生存的不容易。但是仙人掌却傲然存活。而且毫无保留的奉献着自己:能防止水土流失,能供人观赏,能作食物、饲料,能做染料、燃料,还能做建筑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许多这样的英雄吗?边疆的建设者、青藏铁路的建设者,边远地区的支教者、他们无怨无悔的选择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却用自己的爱心、责任感和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为那里的人们送去一份文明、一份滋润、一份幸福……
(1)同学们,如果是你也有这样的机会,去祖国最需要的边远地区,奉献自己的青春,你会怎么做?
(2)为了写出仙人掌的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品质,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把仙人掌和乔木、奇花异卉作比较。并不是说乔木、奇花异卉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而仅仅是外貌的比较。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种事物,突出它的某个特点
15、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把内容写具体。”(改为转述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学们选举他。他当少先队员代表。(把两个句子合成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吹绿了田野。 (改“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字句)
(3)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我一看到好美丽的剪纸。我的脑海中就会想起慈祥的姥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境界使人惊叹。这种境界叫人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霍金的魅力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霍金的魅力在于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他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下句子
(1)改成反问句。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
(2)改成转述句。
老班长摸摸嘴说:“我早就吃过了。”
_______________
(3)改成肯定句
听了老班长的话,小战士不得不咽下鱼汤。
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泉水唱着歌儿,欢快地向前流去。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后的六盘山空气清新,漫山遍野的树木一片碧绿,景色真美。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风吹绿了江南大地。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开展“手拉手”活动可以增强友谊。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那碧绿的海洋,难道不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轻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天。”(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练笔。
课文对廉颇负荆请罪的动作描写很细致,如果加上语言、神态描写就更好了,请替作者描写几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