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凶猛______ 荡漾______ 恭敬______ 险恶______

2、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根据画线部分的提示,写出词语。

1.集市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_______ 

2.在海洋世界中,鲸是一种外表上庞大的东西______ 

3.她太美了,人们都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______ 

4.每天上班、下班的高峰时期,街上的人们都有着匆忙赶路的神态_______

5.站在老虎前面的狐狸声势使动物们害怕,吓得一个个东逃西散。________

6.校长跨着大步,快速地走过来,背起受伤的小同学向医务室走去。________

7.这次考试小林考得很好,他有点兴奋得忘记了一切,唱了起来。_______

8.一场暴雨过后,浅浅地埋在土里的种子,全部都暴露出来啦!_______

4、快乐读书吧。

《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__________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他随母亲投奔外祖父。书中人物性格特点鲜明,有__________的外祖父,__________的外祖母,__________的小茨冈,__________的格里高利。

5、看拼音写汉字。

zhàn  lì bó  jí   wēi  bī dūn  hòu

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diē  dǎo   zhòu  yǔ páng  bó qū  t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浪淘沙·其七》,完成习题。

浪淘沙·其七 ①

〔唐〕刘禹锡

八月涛②声吼地来,头高数丈③触山回。

须臾④却入海门⑤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注释】

①〔《浪淘沙·其七》〕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②〔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③〔头高数丈〕数丈高的浪头。

④〔须臾〕片刻。

⑤〔海门〕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南边龛山,北边赭山,两山相对耸立于江海汇合之处,就形成了海门。

【1】“头高数丈触山回”中“触”应解释为哪一项(     

A.接触

B.触摸

C.撞击

D.感触

【2】诗中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的是哪一句(     

A.八月涛声吼地来

B.头高数丈触山回

C.须臾却入海门去

D.卷起沙堆似雪堆

【3】诗中能体现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的词语是哪一项(     

A.雪堆

B.卷起

C.却入

D.须臾

【4】诗人由远而近,由动及静地描写了钱塘潮涨潮退的全过程,生动展现了八月钱塘潮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令人震撼。请选择潮涨或潮退其中一个镜头展开想象写下来。

_______

7、古诗文阅读。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本诗的作者是( )朝的 ( )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 )               ( )

【3】下面与《竹石》写法相似的一首诗是(       

A.《寒食》

B.《送元二使安西》

C.《石灰吟》

D.《十五夜望月》

【4】诗中首句“咬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翻译句子。请注意加点词需作出解释。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作者陶弘景为南朝人,此文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 “高峰”、“清流”两句,采用从仰视到俯视的视角来描绘山川之美。

C. “青林”到“竞跃”数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山川的生机勃勃。

D. “康乐”即其友谢中书,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友人共享这山川美景的心愿。

3下列各项是对字词的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与“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之”字用法完全一样。

B. “乱鸣”并不是“胡乱鸣叫”的意思,这里可以解释为“此起彼伏地鸣叫”。

C. “欲界”是佛教用语,指的是“我想要去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D. “与”本义为“赐予”,这里读作“yù”,可以理解为“置身于(其中)”。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

一棵树上的两种果实

①有两户人家相邻而居,以院墙相隔,墙东栽了一棵石榴,墙西栽了一棵樱桃,开花时节,姹紫嫣红,分外妖娆。

②两家经常坐在各自的树下乘凉、吃饭,因为有了两棵树,他们的生活(    )。

③但时间久了,两棵树的枝条开始延伸生长,它们逐渐蔓过了院墙的界限,石榴的枝条跑向了墙西,而樱桃的枝条呢,也(    )地伸进了东邻。

④又到了开花时节,东家开始给石榴打药了,因为石榴树上生了许多的虫子。他给自己的石榴打完药,仔细观察,竟然发现樱桃蔓过来的枝条上也有害虫。他想了想,觉得这可能是因自己的石榴引起的。于是,他重新配了药,沿着蔓过的枝条将药打在樱桃枝上。过了几天,他再次观察时,竟然发现所有的害虫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感觉很快乐。

⑤一场大风雨后,残花遍地,西家心疼地看着自己的樱桃,他动手给樱桃破损的部分进行捆绑。捆完后,忽然发现越过院墙的石榴也是体无完肤,他忽地想起,东家的主人可能出差了,要是几天后回来,石榴也许就会错过了花期。他没有再多想,动手将石榴残破的枝条修理好。

⑥几天后,两棵树又是生机盎然。

⑦果实成熟的季节到了,东家孩子吃了自己的石榴后,看见了蔓延过来的樱桃,哭着要吃。“没关系的。”西家的主人听见了,对东家说 □ 你拣大的给孩子摘一些吧!”东家的主人觉得过意不去,便将自家的石榴摘下许多,送给了西家。这两家人和谐相处,种了一棵树,却能吃到两种果实,两家人感到分外高兴。

⑧过了几个月,换了新邻居,原来的两家搬走了。后来,又搬来了两户人家。先是东家觉得西家的树枝碍事,便拿剪刀剪了个精光,而西家觉得东家在找自己的事儿,索性趁他家没人时,打落了正在绽放的花。

⑨秋天,该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了,两家的树枝上光秃秃的,只有几片残叶在秋风中诉说着凄凉。

⑩生命本是一棵华美的树。如果我们想使自己的生命同时拥有两种果实,那么,你就该允许别人的枝条伸到自己的世界里,同时,你也要学会将自己的成果奉送到别人的面前。

【1】两家经常坐在各自的树下乘凉、吃饭,因为有了两棵树,他们的生活(    

A.五花八门

B.五彩缤纷

C.五颜六色        D .五光十色

【2】樱桃的枝条呢,也(    )地伸进了东邻。

A.无影无踪

B.默不作声

C.悄无声息

D.偷偷摸摸

【3】第⑦段中,该填入正确的标点是(    

A.:“

B.。“

C.!“         D .,“

【4】关于短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两户人家分别种的是樱桃和石榴。

B.大雪过后,樱桃树枝干破损了不少。

C.东家的石榴生了虫子,所以需要打药。

D.西家种的是樱桃。

【5】关于“两户人家”理解正确的是(    

A.两户人家之间隔了一条狭小的马路。

B.原来的两户人家经常相邀一起在树下乘凉。

C.原来的两户人家互相分享丰收的果实。

D.原来的两户人家中有一户搬走了,所以他们关系不好。

【6】关于第⑨段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新邻居做法的不认同。

B.“凄凉”表面上写树,实际正是人情冷漠、自私的写照。

C.与第⑥段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宽容、理解和奉献的力量。

D.要想收获果实,我们得小心呵护植物的花朵,不可错过花期,空后悔!

【7】本文用三件事来表现原来两家人的“和谐相处”,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联系实际说一说你对第⑩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  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惊讶),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yín  yíng)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2找出文段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丽________ 愉快______ 舒服_______

4文中有2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我还从课外积累了2个,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6作者为了说明小丘线条柔美,把小丘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把草原上的羊群比作_______________。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海可以比作什么?写一写。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___________________

8“一”有一下解释:

①相同 ②数量词 ③专一 ④满,全

“一碧千里”的“一” 应取________解释;

“一模一样”的“一” 应取_________解释;

“高歌一曲”的“一” 应取_________解释。

9作者为了突出草原的美丽,在这段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草原__________的特点。

10作者是按_________来描写草原的,主要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蒙古族同胞的心灵美,民族团结的精神美。

11“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这个自然段中,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②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③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穷人》节选,有删改

1用“________”画出选段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样做”是指____________,“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②中桑娜忐忑不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此段生动细腻地刻画出了桑娜当时复杂的心理。

4选段③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细致描写了渔夫的形象。

5“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一句中“熬过去”能换成“活下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认真读下面的句子,结合有关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1】解释下面字的意思:素:____          单:_____

【2】联系课文可以知道“新鲜事”是指_______________,这些新鲜事中,给作者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是:_________。“这样危险的经历”是指:_________

【3】从“不知道”“单知道”可以看出“我”是一个_____的人。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这种写法叫_____

【4】上面的文字选自课文《___》,课文又是选自小说《___》,作者是_____

13、阅读。

三人行

①“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

②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这次他没有走到一半就有些支持不住了。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他艰难地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

③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不!”王吉文故意提高了声音,“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儿“营养’就行。”小周腾出一只手,从怀里拣了两片车前菜叶子,摸索着放进指导员嘴里。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就靠这东西塞肚子。

④好容易走到那棵树下,王吉文弯腰放下小周,忽然发现树下还躺着一个同志。他连忙关切地问:“怎么了?”“不……不行啦!”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别泄气,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替我上缴吧。我叫黄元庆……”说到这里,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你要活着出去,继续革命!”

⑤一阵风吹过,树上那几片孤零零的叶子沙沙地响了几声。小周哽咽着接过绑腿。王吉文也觉得心里一阵酸楚:有的战士在战斗中面对死亡无所畏惧、英勇献身。但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面前,容易葬撞地选择一种最简单的对待自己的办法。

⑥这两个不能行动的同志,可怎么带他们走?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了一簇人影和一匹马。他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但是这伙人走到跟前他却失望了。马上坐着两个人,牵马的师长肩上背着两支步枪,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搀着一个病号。

⑦师长看了看他们,默默地解下已经空了半截的米袋子,抓了一把炒面给王吉文,然后严肃地问:“为什么不走?”“这个同志伤得很重……”王吉文指着黄元庆回答。“背上他走!”师长严厉地说。“我,我已经背了一个……”“同——志……”师长直看着王吉文的脸,话说得又低又慢,声音还有些沙哑。王吉文看见师长的眼睛里闪过一种焦灼、痛苦的神情。师长没有把话说下去,突然提高了声音说:“背上他!”说完,师长挽起缰绳,扶着伤员,又蹒跚地向前走了。

⑧一个人背两个人,王吉文不禁有些茫然了。但是他眼前又闪现出师长那焦灼、痛苦的眼神。这,仿佛是对这个命令的补充说明。他兴冲冲地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当他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一趟,两趟,三趟……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这一次自己渐渐不能支持了,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已经走了十七次,还是十八次?”他正想着,突然脚下一滑,身子一扭,他连忙挣扎了一下,胸前的伤口却剧痛起来。他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点腥味的东西涌到了嘴边。他慢慢地歪倒了。

⑨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这是怎么啦?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他们俩一边爬,一边说话:“……一个人该有多大的力量啊!他负了这么重的伤,还背我们走了这么远。”这是黄元庆的声音。“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儿,有时自己也摸不透。你刚才还说,自己的伤自己明白,可是现在……”

⑩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蔚蓝的天空。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短文以“行”为线索,写了王吉文背着小周行,______行,___________行。

【2】填空。

(1)第③段自然段“增加点儿‘营养’”中的“营养”是指______________

(2)黄元庆因为____________和不想拖累别人,所以拒绝和王吉文一起走。

(3)第⑨自然段中“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儿”中的“那么股子劲儿”指的是____________

【3】选择。(第2题单选,其他题均多选)

(1)第②自然段画横线语句中,把纱布捻子比喻成“一把小锉”,突出了纱布捻子( )

A.坚硬和粗糙                       B.带来的剧痛                         C.能来回拉动

(2)下面语句“( )”和第⑤自然段画“﹏﹏﹏”部分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A.位卑未敢忘忧国                              B.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送人

C.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D.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3)作者在塑造王吉文这个主要人物时,除了语言描写以外,还运用了( )描写。

A.神态                  B.心理                    C.动作                  D.外貌

(4)短文开头和中间两次写到“干枯的、孤零零”的叶子。这样写的目的是( )

A.如实描绘草地树木的样子                 B.突出草地环境寒冷、凄凉

C.与结尾的蓝天、白云对比                 D.为衬托三位战士意志坚强

【4】“师长眼里闪过一种焦灼、痛苦的神情”。此时师长心里想到了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请你为这篇小说创作一幅插图,要表现出红军指战员的精神品质。你准备画什么?请简要写出画的内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永不凋谢的玫瑰

①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要儿的笑脸﹣一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②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抓在手中,从容地向外走去。

③同学们惊讶极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要上前制止那小女。正在旁边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看到了,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走过来,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搞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

④“妈妈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

⑤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教育家的心颤动了。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   。”

⑥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我。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⑦乒年前,我偶然想到,如果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他们会想象出什么样的故事?

⑧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几百名高中学生,文章的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写教育家对儿业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了处罚………那些竭尽全力地从道德高度教训4岁小女孩的全过程,让我从心底里厌恶。

⑨这件事曾强烈地刺激了我,我没想到传统的道德说教如此深入人心,让我们的学生耳熟能详。在他们的文章中,似乎只有道德规则虽然他的内心未必会认为这有多么重要,他们可以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一在他们的心中,似于所有的花都已经凋谢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忧心忡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竭尽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两句话试着概括文中苏霍姆林期基的小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请在文章第⑤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相关内容。

4文中惊讶一词共出现了_____次,请你分别说出惊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文中永不凋谢的玫瑰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1天空中挂着圆月。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心里的希奇的事,让我羡慕。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跟我学:扩句要先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然后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分,进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自己提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1.华夏子孙企盼你的归航。(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那漫长的岁月中,思念着你啊,香港;在那一串串的故事里,讲述着你啊,香港。(仿写句子)

在那漫长的岁月中,______着你啊,______;在那__________________着你啊,______

 

17、句子乐园。

1.在困难面前,我们怎么能不迎难而上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看书。(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上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凡卡》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写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荒坡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

(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鲈鱼。(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照样子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六一联欢会上,小红演唱了优美的歌曲和精彩的相声。

(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会场上响起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酸甜苦辣咸……是人生五味,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无时无刻不在体会着这人生五味。成长的路上,我们有学会一项本领的激动,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有遇到挫折的伤心……请你回忆你的成长历程,选择你成长中的一件事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要求:

(1)围绕中心意思写,突出主题,题目自拟;

(2)融入自己的情感,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3)不能出现真实人名,5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