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辨析形近字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句子,回答问题

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⑴“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再查 画。

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东西的一头向下流传将近,垂下了头中的的意思是 生命垂危中的的意思是 名垂千古中的的意思是

这个句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3、看拼音,写词语。

fēng mǐ     yǎn rán     xìng xìng rán     yǔn shí     chù lì

( ) ( ) ( ) ( ) ( )

4、诗歌与想象。

读“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我可以想象西湖雨过天晴,水天一色的美景;读“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我可以想象初夏农家小院里闻花香、听蛙鸣、聊丰年的美好画面;想象着“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画面,我能感受到杜牧对依山傍水、莺啼阵阵的村庄无限神往的情感;想到“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的画面,我又感受到朱熹心中的感慨。像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既能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也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5、查字典填空

字如果不认识,我们要采用_____查字法;如果不理解它的含义要采用_____查字法。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字典里寓字的解释有:①居住;②住的地方;③寄托,含蓄在内。

寓言应选第_____种解释,公寓应选第_____种解释。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②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③初:刚刚。④惊:新奇,惊讶。⑤嫌:嫌怨;怨恨。   ⑥故:故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

2下列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都”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而分外焦急的心情。

B.“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C.“却嫌”“故穿”,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D.“作飞花”三字,化静为动,抒发出诗人对春雪飞花的惆怅、遗憾之情。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描绘的美好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品读课文——《有的人》( 节选)。

[甲]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乙]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下列对[甲]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第一个“有的人”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第二个“有的人”指- -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

D.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说明了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2】(1)读了[乙]选段的后两行,我想到了两句诗:___________

(2)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________》。

【3】体会“骑在人民头上”“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

【4】“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__________的精神。

8、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江月:词牌名

B.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

C.说:通“悦”,高兴

D.见:通“现”,出现

【2】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3】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粽子里的乡愁

文/琦君

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午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巧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我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母亲包的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灰汤粽,除一家人享用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灰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

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我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早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是个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味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呢?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好吃懒做的,有的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的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在背上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的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母亲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精湛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选文围绕粽子写了哪三件事?照样子,填在括号里,并完成练习。

包粽子——( )——( )

其中略写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详写的是“__________”。

【2】选文中,作者把母亲包的粽子根据用途分成了几类,用来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用来_________的有________;用来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

【3】第4~5自然段描写了灰汤粽的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只详写灰汤粽的做法与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分析“母亲的话,在我的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多选)

A.母亲对于“我”对乞丐的态度有责怪之意,让“我”感到害怕。

B.母亲对乞丐和他们的儿女的怜悯之心使“我”受到触动。

C.听了母亲的话,再对比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小乞丐的生活,“我”内心感到不安。

D.母亲的话提醒“我”要惜福,也要以宽容善良之心看待弱势群体。

【5】题目“粽子里的乡愁”中的“愁”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她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 …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文中的“她”指___________

【2】写出小说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这段文字出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轻捷:______________ 优雅: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____________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____________美。

4~~~~~~~~~画出文中用了排比修辞法的部分。

5读这段文字中,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感悟。

外婆的手纹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

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充满着期待。A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在我的童年,穿新衣只有在盛大的节日。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舅舅说过,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 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还有的让女儿用。可是妻子说  商店里多的是鞋垫  电脑画图也很好看  现在  谁还动手做这种活  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  女儿在一旁附和  早已过时了  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和心境。B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我看见天空上的云朵和月光。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临摹(mú  mó)附和(hé  hè)淙淙(cóng  zōng)

2给短文第8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两次写到样式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婆心中的样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外婆____________

4仔细品读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注意加点部分,体会其表达效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短文内容说说,外婆的手艺好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分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第⑦自然段中我的私人文物指什么?保存复制这个文物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短文题目能不能换成外婆的手艺?为什么?结合短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________使它们不能再生,________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在文中“□”内填上合适的标点。

2按要求写词语。

①近义词:威胁——(              随意——(     

②反义词:贡献——(            毁坏——(     

3短文中列举出的再生资源包括:                       

4再生资源不能再生的原因有(多项选择)(    

A. 随意毁坏   B. 滥用化学品   C. 自然灾害

5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6体会文中画线词“本来”在句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语段,按要求答题。

父亲的礼让

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 足够我

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

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作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雀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

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的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

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我说:比我强不到那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   )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

  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   )钱。

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地不学好,我觉的一肚子委屈。

父亲到外面招呼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

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没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的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1给带点的字在括号里注音。

2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结尾说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你知道当初的父亲那么做的理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此文,你懂得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不改变句子意思,把句子换一种说法。

1、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2、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16、河也一天一天地深。(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镭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问蔡林:“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会吗?我猜你是会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抗震救灾英模代表团”的报告,谁都佩服那些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的活动我们必须参加。(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青山是不会老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

19、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鲁迅先生幽默风趣。鲁迅先生知识渊博。(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与表达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位战士。前面对人物群体的描写是“面”,后面对马宝玉、葛振林等人物的描写是一个个的“点”,我们把这样描写人物群体的方法称为“点面结合”。请你运用这种写法,自选下面的一个情景,写一段话。

①元旦联欢晚会  ②拔河比赛  ③图书义卖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